云澤林藪
當我回想起它時,已是20多天后了。春已緩緩歸,枝頭新綠,四圍卻是冷寂蕭索,令人感到陌生。曾經(jīng)的習以為常,有時也會變得遙不可及,甚至是奢望。然而,當時只道是尋常。
一
年前,雖是臘月,天氣卻溫暖得像陽春三月。暖日融融,給即將到來的春節(jié)增添了不少熱鬧氣氛。
好天氣,也燦爛了心情。趁著節(jié)前的一點點閑暇,茗淑約我們幾個老鐵到她茶室去泡茶。所謂“茶室”,其實就是普通的居家套房,談不上什么雅潔精致,但每次來這里,就像回家一樣,可以無拘無束,更沒有繁文縟節(jié)。
茗淑是一個鐵桿普洱茶發(fā)燒友。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她就試著收點藏點普洱茶,還拜了師。那時,茶市可是鐵觀音的“天下”,玩普洱的人算是另類了吧。她半玩半賣,20多年下來,“藏品”也頗為可觀,有些還是“現(xiàn)象級”的。
她打趣說,除了留些給女兒作嫁妝和養(yǎng)老,剩下的就慢慢喝掉。所以,只要她一約茶,我們的好奇心總是會被吊得足足的——在我們眼里,她的茶室是一個迷你版的普洱茶“大觀園”。
二
剛坐下,彼此寒暄了幾句,我們就心照不宣地望著茶柜。
“今天要不喝個02年的大葉青餅吧?!避缧念I(lǐng)神會地笑了笑。一出手就是18年陳的“中期茶”,果真是老鐵??!
打開箬葉厚實的包裹,就能感覺到一陣清香。這種香氣,茶與箬葉交織,很純凈,毫無倉味。
茶餅的棉紙平整如新,赫然印著深藍色的“八中茶”(“中茶”的LOGO),原來是中茶云南分公司的大藍印。坊間多稱其為“鬼藍印”,大概因為這一色調(diào)的藍,看起來比較深沉冷峻的緣故吧。
對于許多普洱茶“茶小白”來說,和“號級茶”一樣,“印級茶”撲朔迷離,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印級茶”,全稱叫印級圓茶,是上世紀50年代A80年代的七子餅茶產(chǎn)品,因包裝紙上不同顏色的“中茶”商標而得名,有紅、藍(綠)、黃之分,再加上時間這一維度,就更加“深”不可測了。印級茶,一直被普洱茶愛好者們視作隋珠和璧,其量少價高,決定了市面上充斥著海量的仿品與贗品,讓涉茶未深的癡迷者投資者們?yōu)榇私涣瞬簧佟皩W費”。
于是,鑒定印級茶的真?zhèn)?,就像鑒寶,除了鑒評外形和內(nèi)質(zhì),有的茶友還從印刷字體、色差、包裝紙質(zhì)、包裝方式等細節(jié)來細細分辨考據(jù),愣是把茶玩成了“考古”!
三
盡管魚龍混雜,但“印級茶”依然是經(jīng)得起歲月考驗的經(jīng)典之作,更多是一種懷舊的情愫。這種濃厚的情愫,加之“謎”霧的籠罩,就算“陷阱”重重,發(fā)燒友們對其依然愛之彌篤。2002大藍印大致算得上老“瓶”裝新“酒”了吧。
包裝紙下,是一片周正輕泛光澤的茶餅。餅面上,被壓縮的茶條,緊結(jié)勻整,深綠銀灰淺黑褐相間,深綠是曬青茶的本色,銀灰是細密肥壯的芽毫,有些還帶著嫩梗,顯得頎長,透著喬木大葉種的清鮮,陳味似有若無,幾乎覺察不到。
“這是存了18年的茶?”我們深表I不疑。
操刀撬餅,煮水以待。
四
其實,不光是我們,就連茗淑她自己起初有同樣的疑問,直到在茶湯里遇見它被它的真純所感動,才知道好茶從不會騙人。
三四人品飲,約300毫升的朱泥壺,投茶量剛好把壺底鋪滿。沸水緩注,潤茶亦潤壺。
壺中,枯槁的芽葉,遇水重生。
水蒸氣帶出溫熱的茶香,純凈略有清甜,高雅似幽蘭初綻。金黃剔透的茶湯,光影浮動,就像陽光在流淌。
湯色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蜜及其甜潤的質(zhì)感。輕抿一口,淡中帶甜,似乎與口舌融為一體。入喉爽滑,泛起絲絲清甜。
又接連品試了兩道,湯感總是保持著不慍不火。剛?cè)肟?,會稍有些苦澀感,但須臾就回甜生津,苦與甜,澀與潤,很快就達到了平衡。含在嘴里,柔和細膩,慢慢咽下,清冽柔順,如飲山泉。這樣的味蕾體驗,愈發(fā)加重我們的疑竇了:十八年就僅僅是如此“不痛不癢”的轉(zhuǎn)化?
五
“收(買)茶或藏茶,新茶或老茶,干凈是衡量茶質(zhì)的第一把標尺?!避缯f。純凈,是自然賦予茶的本來面目,而加工乃至倉儲則是人與自然的親密合作。做茶也好,藏茶也好,茶永遠都是主角,人所發(fā)揮的作用是配合,因而人同茶之間要保持著—種類似于商量的態(tài)度,因勢利導(dǎo)。
在“山頭茶”“純料茶”概念出爐之前,諸如“中茶”這樣數(shù)一數(shù)二的老牌“大廠”,原料收購有等級之分,并無小產(chǎn)區(qū)之分,或者說小產(chǎn)區(qū)之間的界限不明顯。壓制大藍印的原料,采自勐海茶區(qū)。也許,詳致的“山頭”信息并不顯著,但地域與品種共同塑造的個性卻是忠實地呈現(xiàn)在內(nèi)質(zhì)上。
從第五道開始,香氣中的蜜甜漸濃,綿長且持久,擠兌去了先前的陳味。清澈透亮的茶湯,鮮活有力,在口中表現(xiàn)地很“立體”,層次感鮮明。
香氣久長、滋味豐厚,是生長在云貴高原上喬木大葉種茶樹的共性,也是“中生代”普洱茶應(yīng)有之質(zhì)。
六
無疑,大葉種茶樹是天生麗質(zhì)的。
在它身上,茶多酚、咖啡堿等構(gòu)成滋味的有效成分比中、小葉種茶樹要來得多,而且獨樹一幟的產(chǎn)地環(huán)境,如地形地貌、氣候、土質(zhì)、微生物、植被等因素,攜手孕育了它的香氣特質(zhì)。
行走在云南勐海的茶山,尤其是名山名寨,不論是古樹茶大樹茶,還是臺地茶,大多生長在古木參天的熱帶雨林里。這些草木,相攜守望,共生共榮,成就彼此。
于是,我們在品啜大葉茶時,總能在杯盞方寸間呼吸到雨林的潮潤氤氳,感受到藤蔓盤錯、落葉覆蓋的原始粗獷。
它在陽光下芽短芽長,在陽光里醞釀淳樸寬厚的韻味,又在時間里被重新定義。
七
十八年的陳期,于其它茶類來說,足以醇化出如老酒般的濃釅。然而,它似乎被時間遺忘了,竟“年輕”得還保留著當年的青澀。
“它是存放在干倉里的,自入倉起就沒有啟封過?!避缯f。
普洱茶圈流行“無倉不成茶”之說,不論生熟茶,都有一個倉儲存放及陳化的過程?!皞}”是存放陳化的場所,亦可理解為倉儲環(huán)境與方式。干倉,是存放在非常干燥環(huán)境中的茶。但,干燥也是相對而言的,干倉茶的轉(zhuǎn)化往往會受到倉儲地區(qū)氣候條件的影響。
干倉茶轉(zhuǎn)化慢、耗費時間長,而轉(zhuǎn)化結(jié)果亦不可預(yù)計,藏家們投入的不只是時間與耐心,還有等待和期待。
“也許,再等個五六年,它就會變得更迷人些,我們再給它時間吧?!辈枞缰海喝绮??!耙?,你得先懂它?!?/p>
八
澀味褪盡,滿是清甘爽潤。舌尖齒頰,蜜香縈繞徘徊。開展的芽葉,黃綠鮮亮,最是那嫩芽,飽蘸盈滿,柔韌如初。
面前的茶甌,又見澄亮的金黃。當我欲握杯再品時,視線被茶桌一角的瓶花牽引過去了。
花瓣雪白,沾著點點水珠,更覺玉潔冰清。枝葉扶疏,繁花爛漫,一朵朵,—簇簇,好不熱鬧。
“這是白丁香,也叫香雪柳。”
它不是“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的愁緒,而是“香凝素質(zhì)向春暄”的豁然。
香雪滿枝,幽香沁人,這是姹紫嫣紅的優(yōu)雅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