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物質豐富的年代,孩子有玩不過來的玩具、穿不完的衣服、吃不完的美食……然而,教育專家提醒父母,給孩子的選擇太多未必是好事。本期,我們邀請兒童教育專家譚玉林教授為大家指點迷津。
難道球鞋太多是放棄踢球的原因嗎?
姚修文(4歲女孩的媽媽):我小的時候家里經(jīng)濟不寬裕,特別羨慕小朋友有新玩具、新衣服以及各種味道的零食?,F(xiàn)在我做了媽媽,經(jīng)濟上也小康了,就特別想給女兒更好的生活。想必,這是人之常情吧?但是我發(fā)現(xiàn),我女兒好像還沒有我小時候快樂。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主持人:能舉個例子嗎?
姚修文:比如早上起床,她會為挑選衣服而煩惱。好不容易選好了,出門的時候又為穿哪雙鞋而糾結。不知道她是否得了選擇困難癥。
蔡群(6歲男孩的爸爸):我兒子也有類似的選擇困難。我?guī)コ?,面對貨架上琳瑯滿目的零食,他表現(xiàn)出的不是欣喜,而是痛苦。畢竟,他不可能把零食都買回家。好不容易選好了,離開時他又戀戀不舍。有時候,還沒回到家,他就后悔了,說應該選包裝上有哪吒圖案的牛肉棒。真讓人想不通,為什么生活越好孩子卻越不快樂呢?
主持人:如果去小一些的超市,商品不那么豐富,孩子的痛苦是不是少一點?
蔡群:是的,選擇越多越痛苦。這應該算是一種富貴病吧?
劉雙林(8歲男孩的爸爸):我家屬于一個大家族,逢年過節(jié)我兒子總能收到許多禮物。大家聽說他喜歡踢足球,不約而同地送他球鞋。前不久我數(shù)了數(shù),他居然有鞋碼合適的各式球鞋11雙!我小的時候連一雙都沒有!現(xiàn)在的孩子真是掉進了蜜罐里。荒謬的是,現(xiàn)在我兒子不踢足球了,他似乎對收藏球鞋更感興趣。有一天,我問他最喜歡哪一雙,今天準備穿哪一雙去踢球,他緩緩搖頭,說不知道怎么選擇,干脆不選擇。我大吃一驚,難道球鞋太多是他放棄踢球的原因?這太荒謬了!
選擇越多欲望就越多,導致心理痛苦
主持人:請譚教授談談看法。
譚玉林: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曾經(jīng)帶領團隊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將召集來的孩子隨機分成兩組,讓他們畫畫。第一組孩子可以從3支畫筆中選1支,第二組則可以從24支中選1支。結果第二組孩子的作品要比第一組孩子的作品糟糕得多。隨后,研究者讓孩子們從中選一支自己最喜歡的筆,接著再試著說服他們放棄這支筆而選擇另一樣禮物。結果,第二組孩子更容易放棄他們所選擇的筆。
施瓦茨教授認為:選項少的孩子不僅更專注于繪畫,而且更珍惜他們最初得到的東西。他把選擇過多稱為“選擇過載”。
侯曉靜(5歲男孩的媽媽):為什么會這樣呢?
譚玉林:研究顯示,選擇過載會對孩子造成兩種負面影響:
第一,孩子的專注力容易被分散
生活中,想必家長都曾發(fā)現(xiàn),孩子手頭只有一種玩具時,他往往能專心地玩;如果滿屋都是玩具,孩子往往無法專心致志,一會兒玩這個,一會兒玩那個。這就是注意力被分散的結果。
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在面臨太多的選擇時,會導致注意力分散,自制力下降。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較之單一的選擇,過多的選擇可能是一種折磨。因為選擇越多欲望就越多,就容易擾亂人內(nèi)心的平靜,導致心理上的痛苦。
第二,容易產(chǎn)生選擇困難
心理學上有個關于選擇的悖論,就是個體面臨多個選項時,會給自己施加更大的壓力去做最優(yōu)選擇。即便最后選擇的結果還不錯,個體還是覺得會有更好的選項。如果選擇不完美,失望的感覺也會更嚴重。所以,如果選項太多,更容易讓孩子陷入困境。此外,如果選擇焦慮長時間持續(xù),處于選擇的人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快樂,而是失落了。
總之,當孩子把精力放在選擇某個東西上時,他就沒有那么多的注意力和精力去享用最終選擇的東西本身了。因為從很多選項中做出單項選擇,本身就是一項很有吸引力的任務,尤其對孩子來說,這會讓他對最終選擇的東西不再那么感興趣。
玩具5個,衣服5套,
鞋子3雙,帽子1頂足矣
莊宏生(10歲男孩的爸爸):其實,如何“取”和如何“舍”是人生的終極難題,成人尚且為難,何況孩子。請問譚教授,我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選擇能力?
譚玉林:莊先生所言極是!每個人的一生不可能同時擁有很多東西,所謂成長,其實就是一次次面對取舍。引導孩子從小學會選擇,是家長的職責。
心理學研究證明,1~12歲是訓練孩子自主選擇能力的關鍵期。如果家長能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為自己的事做決定,并說出理由,就能輕而易舉地激活孩子的選擇智能。
培養(yǎng)孩子的選擇能力,也是培養(yǎng)他的一種思考習慣。讓他以后在面臨重大選擇的時候能有明確的目標,從而快速、準確地抉擇。
周研(3歲女孩的媽媽):既然給孩子買太多衣服、玩具、鞋是錯誤的,那究竟應該買多少呢?譚教授能否說得具體些?
譚玉林:那我們就先來說說玩具吧。
美國學者認為,無論年齡多大,孩子的玩具最好是5個,不要多,也不要少。原因是,當玩具少于5個,孩子可能會出現(xiàn)自卑心理,如果玩具超過5個,孩子就容易分心,并被限制創(chuàng)造力。玩具不多不少,孩子在可選擇的范圍內(nèi)專注于自己喜歡的玩具,反復琢磨、思考,創(chuàng)造出多種新的玩法,這時玩具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大化。
周研:如何選擇這5個玩具呢?
譚玉林: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以下5類玩具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大意義:
1.拼裝類玩具,如積木、樂高等。這類玩具樣式簡單、玩法多變,學齡前幼兒都能玩。
2.運動型玩具,如小球、推車等。這類玩具除了好玩,還能促進孩子動作發(fā)展。
3.涂鴉類玩具,如畫筆、彩紙等。每個孩子都是出色的畫家,這類玩具能發(fā)揮孩子無限的想象力。
4.毛絨類玩具,如布娃娃、玩具熊等。這類玩具會被孩子賦予生命,是孩子童年最初的玩伴。
5.音樂玩具,如玩具小鼓、玩具鋼琴等。這類玩具能讓孩子細心聆聽不一樣的聲音。
建議家長從5類玩具中為孩子各選一個。
曹錦庚(5歲女孩的媽媽):衣服呢,給孩子準備幾套合適?對了還有鞋,幾雙合適?
譚玉林:衣服和鞋別貪多,少而精才是最佳選擇。日本曾有心理學者建議,4歲以上的孩子,每個季節(jié)的衣服不要超過5套,甚至更少,完全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了;同時,給孩子提供的鞋子,不需要超過3雙,包括家居拖鞋。至于帽子,1頂足矣。
曹錦庚:我女兒還小,5套衣服怎么夠?!
主持人:5套是研究者的建議,不必完全照做,只要做到能少則少,盡量精簡,能滿足實際需要即可。尤其不能因為貪便宜,給孩子購置過多的衣服。
譚玉林:“少則得,多則惑”,除了玩具、衣服,家長給孩子買其他東西時,也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則。每一樣物品都能做到物盡其用,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這樣給孩子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才會更多。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