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妙
用一生做一件事,只要身體允許就不放棄,這讓人聽來不禁為之動容。一位耄耋老人,須發(fā)皆白,卻精神奕奕,雙目有神,這或許是生活的饋贈,也或許是他的擔(dān)當讓他一直沒有松懈,還在從天亮忙碌到天黑。
是多少年的磨礪,才能讓人堅持不懈,是多少次的嘗試,才能走在行業(yè)的前列,田雙琨先生60余年的時間都在與古琴為伴。每當有人問起如何成功,他總是說,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在合適的時間遇到合適的人,一起做合適的事情。
這個合適的人中一定包括管平湖先生吧。這位演奏兼制作古琴的專家,曾經(jīng)手把手地將斫琴技藝教給他,曾經(jīng)帶著他遍訪賢者藏家開闊眼界,或許也教給了他堅持不懈與崇敬的心。田雙琨先生是管老師的斫琴弟子,集所有喜愛于一身,從而開始田雙琨先生與古琴的緣分。有一位好的老師是幸福的,猶如指路的明燈照亮前程;有一位好的學(xué)生也是幸福的,讓自己鐘情的事情得以延續(xù)與發(fā)展。一個愿意傾囊相授,一個愿意苦思勤學(xué)。我想,這樣的相遇應(yīng)該是合適的,或者還有一些美妙夾雜其中。
在這樣美妙的體驗中,田雙琨先生將自己放逐在了古琴制作與修復(fù)中。琴在中國古代具有很高的地位,集傳統(tǒng)音樂、文化藝術(shù)之大成,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在與古琴的朝夕相處中,田雙琨先生找到了樂趣,找到了目標,找到了未來。
越能找到樂趣,越能深入理解。越能深入理解,就越能生發(fā)出敬畏的心,然后形成擔(dān)當。田雙琨先生已經(jīng)記不清是什么時候開始,立志傳播斫琴文化,這仿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他開門收徒200余名,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斫琴的行業(yè)中來,手把手教,就如同管平湖先生當時一樣。或許每一個老師的心是一樣的,總想把自己所知道的都教給學(xué)生,因為他教的不僅僅是技藝,是知識,還是一分擔(dān)當與傳承。除了收徒以外,田雙琨先生總是積極參加各種推廣古琴文化的活動。他總希望有一天古琴深沉和雅、靈動飄逸的聲音,能夠響起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中間。
只要體力還行,他將繼續(xù)做下去,如果說人生有什么緣分的話,那么就是和古琴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認識了很多人,開闊了自己的眼界。人沒有不死之身,但有不滅之名,所以有生之年,弘揚斫琴文化,將斫琴技藝傳授于后代。這是田雙琨先生從業(yè)60周年慶上的講話。
“要在有生之年,弘揚斫琴文化”這句語速平緩的話,卻是最為響亮的誓言。其中蘊含的力量、激情、摯愛,猶如一顆年輕跳動卻悸動的心靈。
田雙琨,男,漢族,字雙魁,著名古琴制作大師,北京古琴研究會會員,祖籍河北深縣。師從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學(xué)斫古琴,繼而成為北京斫琴名家,人稱“古琴田”。作為中國最有聲望的北方派制琴家,田雙琨首開新木制琴之先河,幾十年如一日,傾心致力于中國古琴等民族樂器的研究、改良、制作、修復(fù)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