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料庫的發(fā)展能科學、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化收集語言習得者的語用習慣、錯誤,從而幫助教師糾正、促進語言教學。本文將就語料庫在高中英語寫作反饋中的應用的實踐操作進行探索。
【關鍵詞】語料庫;高中寫作
【作者簡介】錢宜璐,閩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立項課題“基于語料庫的高中英語寫作反饋模式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XB19-639)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Long(1996)認為錯誤反饋能協(xié)調學習者的注意力和不斷發(fā)展二語加工能力,從而促進學習者在第二語言詞匯、形態(tài)和句法方面的發(fā)展。Swain and Lapkin (1995) 則認為反饋在學習過程中,尤其是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幫助學習者認識到語言的問題,并改變他們的語言輸出和鞏固之前的知識。雖然Zamel (1985 )認為教師評語如果太隨意性、籠統(tǒng)、混亂,將無法將反饋的重要性傳達給學生,但教師應當向自身糾正水平不足的學生給予直接書面糾錯反饋。因此,教師如何科學、系統(tǒng)、大規(guī)模進行寫作反饋是此次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教學設計
教學年級:高中二年級。
課題名稱: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全國卷1)寫作教學。
1. 教材分析。本次寫作題目采用的是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全國卷1)的書面表達,依然沿用應用文形式考查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題目通過創(chuàng)設考生申請倫敦當?shù)孛佬g館中國畫展志愿者的情境,既達到了考查學生運用英語寫申請信的能力,又要求學生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懂得如何表達。
2. 教學對象分析。閩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為漳州市二級達標校,高中錄取分數(shù)線在700-850之間(滿分為1050)。本課教學對象為高二(4)班學生,共49人,為同年段非重點班。學生學習積極性較低,主動性差。但是在高一年英語學習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了應用文題型訓練,學生的功能性句式和詞匯量有了一定的積累,所以對于這篇作為高二上學期期中考作文,高二(4)班的作文得分平均分10.38分,年段平均分9.87分,高出0.51分。5-15分段的同學共38人,占77.5%。由此可見,該班學生成績呈橄欖球型分布,中間多,兩邊少,中等生較多,成績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3. 三維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谡Z料庫的錯誤統(tǒng)計反饋,通過錯誤呈現(xiàn),及時糾正學生寫作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的拼寫,語法、語用錯誤。
(2)過程與方法。通過AntCorc創(chuàng)建該班學生期中作文數(shù)據(jù)微型語料庫,課堂進行錯誤反饋,并指導學生改正。
(3)情感價值態(tài)度。通過對高考真題的訓練,讓學生對高考寫作設計有進一步的了解。
4. 教學設計。(1)教學過程。教學流程設計如下:課堂作文 ? ?(含考試)——作文評分——作文錄入、語料庫賦碼基于語料庫反饋講評作文訂正 ——歸檔——鞏固練習。
(2)流程說明。①課堂作文(含考試)。 此次作文寫作采用期中考考試方式,作文評分按高考要求二改,取平均值。②基于語料庫進行分類反饋(30分鐘)。
錯誤類型一:拼寫
1)呈現(xiàn)知識點(2分鐘)
常見的拼寫錯誤。
2)檢索賦碼,展示例句(1分鐘)
打開 Ant Conc3.5.8,檢索賦碼[謂語]。中文賦碼檢索需要在Character Encoding Setting修改成Chinese Encodings。展示錯誤例句。
3)講解、討論并修改錯誤(6分鐘)
錯誤修改參考(僅做部分摘錄):
4)總結歸納:很多基礎詞匯記憶模糊,模棱兩可。要求學生平時注意已學詞匯的鞏固。
錯誤類型二:謂語。
1)呈現(xiàn)知識點(2分鐘)
謂語動詞常見錯誤為時態(tài)、語態(tài)和主謂不一致。
2)檢索賦碼,展示例句(1分鐘)
檢索賦碼[詞性]。
3)講解、討論并修改錯誤(6分鐘)
錯誤修改參考(僅做部分摘錄):
4)總結歸納:學生英語時態(tài)運用混亂。建議教師和學生在平常的教學中對常用的7種時態(tài)以及情態(tài)動詞的用法做進一步復習和鞏固。其他錯誤類型輸入檢索賦碼即可。
③作文訂正、歸檔和鞏固練習(15分鐘)。指導學生進行對應的錯誤修改,并布置相關的練習。
5. 教學反思?;谡Z料庫的作文反饋,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寫作存在的拼寫、語用和語法等問題,并以數(shù)據(jù)形式保存,作為今后的教學反饋展示,提醒學生不要犯相同的錯誤,此是不可多得的第二語言習得者的語料庫。
參考文獻:
[1]Zamel, V. Responding to Student Writing[J]. TESOL Quarterly, 1985(19):7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