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是中國山水畫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高峰,郭熙則是“北宋傳統(tǒng)”中的最后一位大師,其作品體現(xiàn)了維系自然與人文關(guān)系的“北宋傳統(tǒng)”,他同時也是一位有著較強理論自覺性的畫家,其山水畫美學(xué)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林泉高致》中。
關(guān)鍵詞:山水;三遠;感悟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4-0177-01
一、《林泉高致》的成書及主要內(nèi)容
嚴格地說,《林泉高致》不能算是郭熙的著作,它的編訂者是郭熙的少子郭思,成書于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書成之后不久,郭思請同僚許光凝作序。根據(jù)許序,我們知道此書至少包括四項內(nèi)容:郭熙自己保存的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崇公巨儒詩歌贊記”;二、郭熙日常講論繪畫范式的記錄;三、郭熙的“潛德懿行”;四、郭熙所受之神宗獎遇。但是,遲至南宋,此書已散逸,此后流通的皆為殘本,不是郭思手編的舊貌。清人所編撰的《四庫全書》本,是迄今所見內(nèi)容最全的一個版本,包括:畫記、畫訓(xùn)、畫意、畫題、畫決五個部分。
筆者參閱版本以《四庫全書》本為據(jù)修訂。前有郭氏《林泉高致》原序、后有許光凝序,主體有六個部分:山水訓(xùn),是這部畫論的核心部分,為郭熙對山水繪畫理論的闡述;畫意,是郭熙講的創(chuàng)作心境的陶養(yǎng),并輯錄了古人適合入畫的詩詞佳句;畫訣,是郭熙具體的山水畫畫法要點;畫題,首先引用了戴安道勸說范宣改變對繪畫看法的故事說明繪畫的認識功能,之后是郭思整理的郭熙的畫題;畫格拾遺,是郭思對父親郭熙作品的風(fēng)格寓意的簡評;畫記,是依據(jù)郭熙手記,由郭思追記的郭熙生平的一些記載,涉及到一些作品創(chuàng)作的緣起和具體情況,是研究郭熙生平的第一手資料。
二、郭熙的山水畫學(xué)思想
后世對《林泉高致》的重視,主要是郭熙對中國山水畫理論的精微闡發(fā),正如“文質(zhì)俱盛”的北宋風(fēng)格,在郭熙的文章中了有體現(xiàn)。他的山水畫論既有形而上的理性邏輯思辨,又有形而下的感性體驗記錄。
(一)對山水畫儒道相諧功能的設(shè)定
在山水訓(xùn)開篇,先是設(shè)問起筆“君子之所以愛山水者,其旨安在?”然后描寫了隱逸之樂“邱園養(yǎng)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雹俟跽J為隱居山林畢竟是生逢亂世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那么“林泉之志、煙霞之侶,夢寐在焉”,該如何是好呢?郭熙委婉道來,自然而然地以解決問題的方式引出了山水畫給人們提供的審美愉悅功能,并著重強調(diào)“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水之本意也。,勺也從道家逍遙自在的林泉之思入手,又從儒家的經(jīng)世致用角度分析了山水畫的現(xiàn)實審美功能。
(二)對山水畫意境的深度闡發(fā)和實踐
那么山水之美到底如何來表現(xiàn)?什么樣的山水才是可以滿足人們的林泉之志的呢?郭熙是一個理論探討和繪畫實踐都身體力行者。只有這樣的山水才是好的山水。畫家應(yīng)該去尋找和著重表現(xiàn)“可游、可居”的山水畫境,也就是說,畫家要選取自然景物中可游、可居之勝景,又參以自家感悟才可得畫上之妙景,造出詩情與畫意相諧的意境來。
(三)對創(chuàng)作方法的嚴謹表述
中國藝術(shù)精神具有對“無意”的偏好,受老莊哲學(xué)、魏晉玄學(xué)、隋唐佛學(xué),尤其是中唐以后的禪學(xué)的影響。莊子筆下的庖丁解牛時,不以目視而以神遇,郭熙的思想與此相反,他談創(chuàng)作是很具體的,郭思在這一段之后加入了他對觀察父親作畫情景的記述,以此來印證父親的論畫之語。郭熙的這種態(tài)度一方面是受當時的理學(xué)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是由于職業(yè)畫家的身份使然。郭熙不是一個把繪畫當作自我娛樂的文人畫家,他要以超乎尋常的匠人之思,手工之巧才能完成自己的精妙作品。
(四)不同地域山水面貌的概述
郭熙對不同地域的山的特點概括得很準確,對地貌的分析不局限于外表狀貌,還對形成原因加以探究,很具科學(xué)眼光。故其地厚,其水深。他不但注意到了共性,也注意到了個性。郭熙自已筆下的山水,以描繪中原一帶地形、地貌為主,有學(xué)者發(fā)現(xiàn),郭熙筆下枯樹寒林取材于華北地區(qū)的棗樹、槐樹、松樹、松樹等。
(五)“三遠法”的提出
“三遠法”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重要美學(xué)命題,其在山水畫論史中的重要性,不亞于人物畫中的“六法論”。自近山至遠山,觀賞者的視線隨山水的引導(dǎo),自然地伸向遠方,以至無窮。這是與自然有最大程度的交融,此中有真意,欲辯以忘言”,使人們體會到“道”之所在。這與人們對“無我之境”的追求有關(guān)。因為平遠的景物是人與自然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相對而言,高遠和深遠則無不伴隨著突兀的物我兩立的態(tài)勢。
三、結(jié)語
《林泉高致》只是郭熙對自己創(chuàng)作理論的高度總結(jié),以他的個性,似乎不是漫作驚人之語的輕狂之輩?!昂5綗o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由于歷史的原因,站在中國山水畫史頂峰北宋山水畫之巔上的郭熙在身后留下的《林泉高致集》,無意中成了中國山水畫史上一部最為豐實的著作。這部畫論的影響以其溫潤的精神力量彌散于現(xiàn)世時空,影響力似乎遠遠超過了他的畫作,使得一代又一代山水畫家在與他的跨時空神遇中獲益匪淺。
注釋:
①郭思,楊伯.林泉高致[M].北京:中華書局,2010.
作者簡介:劉洋(1984-),女,黑龍江伊春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美術(shù)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