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家里來了客人,外面又下大雨,客人來的時候帶著一把傘,然而走的時候卻把傘忘在門邊。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怎么跟客人說話?
“你這個人怎么回事?總是丟三落四的,不是丟書,就是丟鑰匙,如果腦袋不是長在你自己脖子上的話,你恐怕連腦袋都丟了吧!”
我們是絕對不會這么跟客人交流的,因為大家都懂得要對客人以禮相待。我們會小跑幾步追上客人,輕言細語地說:“請拿好您的傘,路滑,小心走好!”我們理解客人偶爾健忘是人之常情,絕對不會冷冰冰地只顧評價客人馬虎的行為,而不照顧他的情緒和感受。
然而一些父母在孩子丟三落四的時候,很難有對客人的那份耐心和體諒。我們雖然不會明說:“孩子,你事事都必須絕對正確,絕對不能忘事!”但我們似乎下意識地覺得:孩子應該做得好,應該嚴謹不馬虎。所以一旦孩子的所作所為和我們下意識希望的不一樣時,那股無名火就會竄出來,就會產(chǎn)生一籮筐的數(shù)落,一直把孩子說得想要拿手或者棉花捂耳朵為止,全然忘記了孩子也是人,而且是未成年人,他們正在磕磕碰碰中摸索著成長……
不論多大的孩子,他們也有情緒,也有尊嚴,也需要在突發(fā)小失誤時,被尊重,被理解,需要父母能照顧到孩子們把事搞砸了以后沮喪的心理感受。
我還記得有個8歲的小男孩在咨詢室里跟我的對話。我問:“你愿意跟父母交流嗎?”他搖頭表示,“不愿意!我不喜歡跟我爸我媽交流,尤其是我媽!”我問他為什么。他說:“我的父母就像西游記里的唐僧似的,我要是哪天想跟我媽說件事的話,那天晚上就不能寫作業(yè),也不能玩了。她會跟我說很長的時間,我什么都做不了了!”
父母跟孩子交流的時候,缺少了對待客人的那份尊重,更多的是去看孩子做事情的結果,然后就這個結果做大量點評,往往缺乏跟孩子“共情”,也就是無法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與孩子溝通。孩子本來已經(jīng)很沮喪了,聽了父母的話就會更加手足無措。
在事情發(fā)生的時候,父母不是直接去點評事情的結果,說很多斥責的話,而是先去體會孩子的情緒,給予理解和支持。
第一:當孩子的情緒未恢復正常的時候,即使父母說的每一句話都于真萬確,孩子也聽不進去。
第二:當父母對孩子的某種行為予以指責的時候,通常都是以否定的形式來傳遞信息。對孩子來說沒有任伺意義,甚至還會起反作用。
我給大家做一個心理測試。請你閉上眼睛,深呼吸……現(xiàn)在請聽我的指令:請大家不要去想那只小貓,千萬別想那只豎著兩只耳朵、長著綠色眼珠的小貓,千萬別想那只翹著銀色胡須、長滿黃褐色斑紋的小貓,請你千萬別想那只尾巴彎彎的、晃來晃去的小貓……好,現(xiàn)在請大家睜開眼睛,告訴我剛才你們想什么了?你一定會笑。你滿心想的都是那只小貓,對吧?可大家明明聽見我說“千萬別想”,卻為什么偏要想呢?
當別人向我們傳遞信息時,通常我們是聽不到否定詞的,越否定的,越會被我們牢記。父母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也是這樣,否定詞都是無用功,孩子一個字也沒聽見。你越喋喋不休地叮囑孩子:千萬不要做某事……結果反而把這件事深深地烙印在孩子心里,恰恰讓孩子不想做都難,以至于父母用心良苦,卻偏偏事與愿違。
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一味地傳遞否定信息是沒有用的,要重新建立才有意義。想讓孩子做某事,千萬不要不停地嘮叨,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那件你不想讓他做的事情上,只需要告訴他應該做哪件事即可。
任葦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中國心理學會注冊督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