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趙 富
在生產(chǎn)隊年代,有一種儲存糧食的建筑物,叫土圓倉。
何謂土圓倉?就是土壘的圓形的裝糧食的倉子。而凡稱“倉”者,又有其悠久的歷史淵源。
古書《說文解字》里,有這么一段記載:“倉,谷藏也,倉黃取而藏之,故謂之倉。”
在民間,也有“谷倉”“倉廒”“倉敖”的“三谷”之說,即“糧倉”“糧庫”“儲藏米谷的地方”之意。
“倉”的名稱,還有許多,什么鹽倉、貨倉、添倉、填倉、義倉、倉府等,但大都泛指儲藏錢財、糧食和其它物資的建筑物之意。
當年,生產(chǎn)隊建設土圓倉,應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儲糧建倉、備戰(zhàn)備荒”的年代,那時每個小隊都普遍建十幾棟土圓倉。
土圓倉墻壁是采用谷草和黃泥壘擰而成的拉哈辮子。其墻體材料也很簡單,和一堆稀點的黃泥,把一扎谷草裹透黃泥,上墻擰成辮子形,一層一層往上長,就形成了圓形的墻體。
從結構力學分析,谷草抗拉性能好,黃泥彌縫效果佳。如單獨谷草和黃泥,墻易傾斜。在擰壘拉哈辮子時,墻體內(nèi)還要每隔半米設根直徑小于墻體厚度的圓木桿,待泥谷草扎通過時,把圓木桿包擰里頭,使其泥、草、柱形成一個整體,抗風載、抗側傾、抗外脹,非常結實牢固。
記得那時,土圓倉的選址都在小隊院子,晚上更好經(jīng)營,糧食入庫也方便。而蓋土圓倉是沒有圖紙的,具體需隊長一一比劃,多粗多高及各種要求,就可以施工了。
拉哈辮子墻厚度約12公分左右。每擰一米的高度就得停下來,待八成干后再繼續(xù)擰壘。一個圓倉的墻壁一般要歇上三至四氣,才能達到設計的高度。
土圓倉的倉體直徑約8米左右,高約4~5米左右。拉哈辮子墻壁里外面,均抹層大穰腳黃泥。
土圓倉的檐下留10公分乘10公分的出氣孔,罩上個篩子網(wǎng),雨雪灌不進去,家雀也飛不進去。
土圓倉的小門也留在倉檐下方。寬1米,高1.2米。門框是木框,門扇是木插板,上板安把鎖將軍。門離地表面足有兩米多。扛麻袋入庫時,還要搭設跳板,否則是不夠高的。
土圓倉的蓋像個傘形,有人又說像醬缸帽子。土圓倉房蓋結構,是小圓木檁條支個架,用柳條編個傘帽扣上當箔,上面抹一層長穰腳大泥,厚有七、八公分,再抹一層堿泥罩面,約兩三公分厚,很抗雨水沖刷。
土圓倉的基礎是土坯砌的,壘成通風洞。倉底不直接著地,在通風洞上邊搭設,平鋪一層坯,抹上一層大穰腳泥,厚度七、八公分。洞口不大,四周通直,空氣對流,又防耗子嗑。
圓倉體,尖尖蓋,遠遠望去,有點像俄式風格的建筑。無數(shù)棟堆在一起,形成個龐大的建筑群,很有些美學價值。
待打完場后,交完公糧,分完口糧,剩下的糧食都要入到土圓倉里。主要是隊上第二年春天種地的種子、一年的馬料、一部分社員起伙食用的零糧,品種大多是玉米、高粱、谷子等。而其余的雜糧就存在大倉庫里了。
記得糧食入倉的場景是很熱烈的。當年,我在回鄉(xiāng)勞動第一年,就趕上了糧食入庫。扛麻袋,上跑跳,不會使勁,直不起腰,一下袋口倒在門外邊,差點閃了腰。還挨隊長一頓數(shù)叨,至今我還記得那下不了臺的場面。
當時光邁到了1980年門檻,突然一夜間土圓倉消失了。生產(chǎn)隊解體了,原來的土圓倉位置,坍堆了一地的廢墟。這時我已經(jīng)離開老屯多年,但每當回到老家時,望著土圓倉的地方,心里多少有些失落的感覺,不知翻騰出來的是啥滋味。
土圓倉隨生產(chǎn)隊的誕生而誕生,又隨生產(chǎn)隊的消失而消失。雖然是歷史進程的必然,但莊稼人終究在特定的體制里,骨碌好幾十年的日日夜夜,經(jīng)歷人民公社的“有”與“終”,其漫長的歲月所培養(yǎng)出的情感是很難割舍的。
時間一晃,幾十年彈指間就過去了。我從當年的一個熱血青年,轉眼步入了古稀之年。這些年來,一旦閑暇,我便常想:土圓倉是個圓,畫了幾天,就扣上頭,規(guī)上圈;而生產(chǎn)隊卻是個大圓,畫了幾十年,才扣上頭,規(guī)上圈??刹还苁切A或是大圓,卻又都是一個弧度。小圓,是一句話的一個句號;而大圓,卻又是一篇文章的一個句號。
土圓倉呀,雖然定格為一個時代的符號,但卻是我心中難以割舍的“圓圓”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