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孝潔,董帥舉
乳腺浸潤性小葉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與浸潤性導管癌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是乳腺癌常見的兩種類型,兩者的臨床治療及預后存在差異[1]。ILC和IDC的X線表現不典型、生長方式具有多樣性,導致臨床早期對兩者的診斷及鑒別較為困難[2]。因此,筆者對21例ILC患者和64例IDC患者的乳腺鉬靶檢查結果進行比較,旨在強化對兩者乳腺鉬靶表現的認識,以期提高診斷準確率,改善患者預后,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筆者所在醫(yī)院2017年6月—2019年11月21例ILC患者 (ILC組)和64例IDC患者(IDC組)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為女性,接受乳腺鉬靶X線檢查,并經病理證實為ILC、IDC,臨床資料完整。30例以乳腺脹痛或不適就診,45例以乳房腫塊就診,10例為無臨床癥狀健康體檢者。兩組平均年齡、病理學T分期、乳腺密度等臨床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使用乳腺鉬靶機(GE Senographe Essential,美國GE公司提供)對所有進行乳腺鉬靶X線檢查。患者取立位,X線束從乳腺的內上方以45°角向外下方投射,得到內外側斜位片;X線束從上向下投射,得到雙側乳腺頭尾位片。對于常規(guī)體位可疑的區(qū)域加行點壓放大攝影。乳腺鉬靶X線檢查結果由2位不知道病理結果的高年資乳腺放射診斷醫(yī)師根據乳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tǒng)(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BIRADS獨立分析,當評判結果不一致時,由第3位高年資乳腺放射診斷醫(yī)師進行評判。
1.3觀察指標
1.3.1 兩組臨床病理特征的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年齡、病理學T分期、乳腺密度等臨床資料。
1.3.2 兩組乳腺鉬靶X線表現特點的比較 比較兩組乳腺鉬靶X線征象、腫塊形態(tài)、腫塊邊緣情況、鈣化分布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及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病理檢查結果顯示,21例ILC患者乳腺病灶21個,右側乳腺病灶13個,左側乳腺病灶8個。乳腺鉬靶X線檢出全部病灶,其中單純鈣化4個,結構扭曲4個,單純腫塊7個,腫塊伴鈣化2個,局灶性不對稱影4個。
病理檢查結果顯示,64例IDC患者乳腺病灶64個,右側乳腺病灶34個,左側乳腺病灶30個。乳腺鉬靶X線檢出全部病灶,其中單純鈣化8個,結構扭曲5個,單純腫塊40個,腫塊伴鈣化4個,局灶性不對稱影4個,結構扭曲伴鈣化2個,局灶性不對稱影伴鈣化1個。
兩組病變部位、單純鈣化、結構扭曲、局灶性不對稱影、腫塊邊緣、腫塊形態(tài)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IDC組腫塊出現率為68.75%高于ILC組42.8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鈣化分布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乳腺鉬靶X線表現特征的比較[例(%)]
ILC、IDC是乳腺癌常見的兩種病理類型,ILC一般是由單獨分散或單行線狀分布的非黏附性細胞聯合組成的浸潤癌,是在異型小葉基礎進行演變,需要經歷小葉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過程[3,4]。IDC 是導管內癌突破乳腺導管或腺泡基底膜的限制,向管外周圍間質進行浸潤,最終擴散形成的浸潤性癌[5]。ILC、IDC患者的治療方法和預后情況存在顯著的差異,因此對兩者進行準確的鑒別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乳腺鉬靶X線是現階段國內外大規(guī)模篩查乳腺癌首選的方法,也是診斷乳腺癌有效的檢查方法[6]。乳腺鉬靶X線檢查可以清晰地反映乳房皮膚、皮下脂肪層、乳頭、如導管、乳后脂肪線等的形態(tài)及密度變化,幫助醫(yī)師判斷病變部位邊緣的特征,避免發(fā)生誤診及漏診,影響治療及預后。此外,乳腺鉬靶X線對乳腺內部發(fā)生的微小鈣化具有較高敏感性,能夠診斷僅存在微小鈣化病灶的早期乳腺癌[7]。
腫塊是ILC與IDC在乳腺鉬靶X線檢查中最常見的征象,腫塊的密度較高,腫塊大小通常在25 mm左右,邊緣不清晰,常表現為星芒狀。該研究中ILC組腫塊9例,占42.86%,IDC組腫塊44例,占68.75%。ILC腫塊形態(tài)多為不規(guī)則形,這與癌細胞在膠原纖維間單行線性排列,避免引發(fā)纖維結締組織增生有關。IDC腫塊形態(tài)多表現為橢圓形。腫塊間質中的纖維組織發(fā)生增生導致腫塊實質少而間質多,質地偏硬。臨床上可觸及的腫塊范圍較大,在乳腺鉬靶X線檢查結果上測量所得的腫塊大小一般小于臨床可觸及腫塊,這是因為乳腺癌細胞會向周圍組織浸潤,同時癌組織周圍存在炎性水腫。腫塊好發(fā)于外上象限,其次是內上象限及乳暈后區(qū)。
鈣化是乳腺癌乳腺鉬靶X線檢查結果中重要的征象,能夠提高乳腺癌的診斷準確率[8]。乳腺鉬靶X線檢查僅能發(fā)現>100 μm的微小鈣化點,故臨床對出現微小鈣化的患者需要進行加壓放大X線攝影,尋找微鈣化。微鈣化的密度、形態(tài)、類型有利于判斷乳腺良惡性疾病,鈣化的密度、形態(tài)越不均一,鈣化的聚集度越高,惡性病變程度越高。乳腺惡性病變發(fā)生鈣化的機制包括壞死性鈣化、分泌性鈣化,前者常發(fā)生于組織碎屑中,是被動過程;后者是癌細胞釋放分泌小泡,分泌小泡進入細胞外基質后發(fā)生鈣化,是主動過程。該研究中ILC、IDC鈣化分布情況的比較,顯示,ILC鈣化通常為區(qū)域性,這是因為腫瘤細胞不沿導管系統(tǒng)生長,而在間質中彌散性生長。IDC鈣化多表現為線性或節(jié)段性,這可能是腫瘤細胞瘤沿著導管浸潤生長所致。
綜上所述,乳腺鉬靶X線檢查能夠準確反映ILC和IDC的病變部位、征象、形態(tài),對于乳腺內微小鈣化病灶的顯示具有優(yōu)勢,能夠提升ILC和IDC鑒別診斷的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