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魏旭,遇禎,盧晶,王楓,張青
(安徽省地質(zhì)試驗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00)
該區(qū)域處于中朝準地臺(Ⅰ級)南緣,系淮河臺坳(Ⅱ級)之蚌埠復(fù)背斜(Ⅲ級)中段,郯廬斷裂以西。礦區(qū)內(nèi)的斷裂構(gòu)造主要有兩組:一是北西(335°左右)走向的擠壓構(gòu)造帶,其斜貫全區(qū),寬達50 ~60m,傾向南西,傾角一般為10°~25°,控制著礦區(qū)內(nèi)銀(金)礦體和晶質(zhì)石墨礦的分布;二是北東走向的具平推性質(zhì)的斷裂,其規(guī)模相對較小,形成較晚。礦體分銀多金屬礦體、金礦體、晶質(zhì)石墨礦體。銀礦體多呈透鏡狀,少數(shù)為似層狀;金礦體為脈狀、透鏡狀,大多數(shù)礦體為單孔見礦;晶質(zhì)石墨礦體多呈層狀、透鏡狀產(chǎn)出,多為單孔見礦,部分與金銀多金屬礦礦體重合、共生。
樣品取自選礦大樣原化驗固定碳范圍≤3%、3%≤固定碳范圍≤7%及固定碳范圍≥7%三種類型大樣破碎縮分后的粗副樣,先后進行了兩次化學(xué)分析,結(jié)果(表1)表明該三種類型固定碳范圍在2.00% ~ 2.64%,平均2.34%,均低于工業(yè)品位,位于邊界品位附近。
表 1 石墨固定碳實測結(jié)果/%Table 1 Table of the measured results of graphite fixed carbon
利用等離子體質(zhì)譜儀、原子熒光光譜儀,通過對提純黃鐵礦、磁黃鐵礦、石墨單礦物進行Ag、Au 分析,依據(jù)DZG93-01、DZG93-09,結(jié)果表明(表2),原礦中Au 含量在2.1×10-19~3.0×10-19,Ag含量在0.104×10-6~ 0.152×10-6,低于檢出限。
表 2 單礦物化學(xué)分析結(jié)果Table 2 Table of chemical analysis of single minerals
2.2.1 礦石礦物組成
大量光、薄片鑒定、電子探針分析表明,該礦床礦物成分相對簡單,共有32 種礦物。脈石礦物有透閃石、透輝石、方解石、斜長石、黑云母、石英、角閃石、陽起石、鈉長石、鉀長石、磷灰石、黝簾石、白云母、石榴石、絹云母、綠泥石、粘土礦物、金紅石、白鈦礦、蛇紋石。金屬礦物有石墨、黃鐵礦、黃銅礦、鈦鐵礦、磁黃鐵礦、磁鐵礦、閃鋅礦、輝鉬礦、銅藍、褐鐵礦、自然銀、毒砂、白鐵礦。現(xiàn)對幾種主要金屬礦物特征做詳細闡述:
石墨(C):石墨為本礦床主要有益礦物。鏡下觀察,石墨透射光下不透明,反射光下淺棕灰色,反射多色性明顯,為灰色帶棕-深藍灰色,非均質(zhì)性強,偏光色為稻草黃色,晶形呈葉片狀、顯微鱗片狀,多定向分布,部分彎曲變形或折曲,片徑長0.01 ~ 4.52 mm,寬0.002 ~ 0.45 mm,多數(shù)片徑長>0.1mm,光片及探針片觀察不同樣品石墨體積百分含量在0~20%,大多在5%多,石墨多見沿邊緣或解理被黃鐵礦、磁黃鐵礦、鈦鐵礦交代現(xiàn)象(圖1-a、b、c),個別細小鱗片狀石墨有被磁黃鐵礦交代包裹現(xiàn)象(圖1-d)。
選取不同片徑石墨進行電子探針測試,發(fā)現(xiàn)其中Au、Ag 含量均偏低,Au 含量0 ~ 0.053%,平均0.018%,均低于檢出限;Ag含量0.002% ~ 0.027%,平均0.014%(表3 ),也低于檢出限;對石墨單礦物做Au、Ag 化學(xué)分析,其Au、Ag 含量分別<0.1×10-6、<1×10-6,均低于檢出限(表2)。
黃鐵礦(FeS2):為本礦床主要金屬硫化物之一,為熱液期貫通礦物,先形成的黃鐵礦呈半自形-他形晶結(jié)構(gòu),粒徑變化范圍較大0.01 ~2 mm,以0.2 ~1 mm為主,星散浸染狀-稀疏浸染狀分布,可見沿石墨的邊部或解理有交代現(xiàn)象(圖1-b),同時可見被磁黃鐵礦、黃銅礦、白鐵礦沿孔隙或邊部交代現(xiàn)象,個別有被磁黃鐵礦交代呈包裹現(xiàn)象(圖1-d),偶見黃鐵礦內(nèi)部存在細小磁鐵礦,少量可見被褐鐵礦交代呈殘余包于褐鐵礦內(nèi);晚形成的黃鐵礦呈細脈狀、火焰狀,可見交代石墨及早期黃鐵礦現(xiàn)象(圖1-e),偶見后期黃鐵礦呈膠狀結(jié)構(gòu),具圈層結(jié)構(gòu)。不同樣品中黃鐵礦體積含量在0 ~ 5%,大部分含量在2% ~ 3%。
選取不同期次黃鐵礦進行電子探針分析(表3),發(fā)現(xiàn)黃鐵礦中基本不含Au,而Ag 含量也均偏低,含量在0.000 ~ 0.064%,平均0.019%,均低于檢出限,對比早晚期黃鐵礦發(fā)現(xiàn),早期黃鐵礦中Ag(平均0.007%)明顯低于晚期黃鐵礦中Ag(平均0.064%)。對黃鐵礦單礦物做Au、Ag化學(xué)分析(表2),查明其Au 在<0.1×10-6~ 0.31×10-6范圍,Ag <1×10-6。
磁黃鐵礦(Fe1-xS):本礦床磁黃鐵礦呈半自形-他形晶結(jié)構(gòu),粒徑0.01 ~2 mm,多0.1 ~ 0.5 mm,體積含量0 ~ 4%,多2%±,星散浸染狀分布,可見交代黃鐵礦或被黃銅礦交代(圖1-b、d、f),偶見磁黃鐵礦與黃銅礦、毒砂接觸界線平直,形成共邊結(jié)構(gòu),可能兩者同時形成。
對磁黃鐵礦進行電子探針分析,Au、Ag 含量均低于檢出限,Au含量0 ~ 0.094%,平均0.047%;Ag 含量0 ~ 0.073%,平均0.036%(表3)。對磁黃鐵礦單礦物化學(xué)分析(表2),查明其含Au 0.12×10-6~ 0.35×10-6、Ag <1×10-6。
黃銅礦(CuFeS2):本礦床中黃銅礦呈他形晶結(jié)構(gòu),粒徑多0.02 ~ 0.2 mm,體積含量不超過0.1%,多星散浸染狀分布于脈石礦物間,少量與磁黃鐵礦、閃鋅礦等呈細脈狀,有的可見交代石墨、黃鐵礦、磁黃鐵礦(圖1-c、f),偶見與閃鋅礦、磁黃鐵礦呈平直的共邊接觸關(guān)系,個別可見被銅藍交代現(xiàn)象。電子探針分析(表3),黃銅礦中Au 0.30×10-6~ 0.82×10-6、Ag 0~0.046×10-6。
脈石礦物中一般金銀含量偏低,本研究中未做電子探針分析,僅對脈石礦物中的石英、斜長石等輕礦物混合體進行Au 、Ag 化學(xué)分析(表2),其中Au <0.1×10-6、Ag <1×10-6均低于檢出線,這里不做詳細闡述。
圖 1 礦物光、薄片鏡下鑒定特征Fig. 1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nerals under Light and Thin Section Microscope
表3 不同礦物電子探針分析/%Table 3 Electron probe analysis of different minerals
根據(jù)結(jié)晶程度石墨分晶質(zhì)石墨(又稱鱗片石墨)和土狀石墨(又稱隱晶質(zhì)石墨、微晶質(zhì)石墨或無定形石墨)兩大類。晶質(zhì)石墨呈單個晶體或片狀晶體的連生體產(chǎn)出,其片徑大于1 μm;土狀石墨為細小的微粒晶(片徑1 ~ 0.01 μm)構(gòu)成的集合體。本礦床石墨絕大部分片徑>1 μm,為晶質(zhì)石墨,屬較易開采礦床。
本次對150 個光片中石墨片徑進行線測量方法測量,測量統(tǒng)計結(jié)果(表4)顯示,石墨粒徑> 0.147 mm 占總量的93.07%,<0.147 mm 石墨僅占總量的6.93%;即0.208 mm 以上石墨占總量93.07%,0.104 mm 以上石墨占總量98.36%。根據(jù)石墨工藝粒度的特點,粒度累計曲線(圖2)顯示,本礦床石墨礦石為粗粒均勻礦石,曲線分布粒徑范圍較窄,以粗粒為主,對于這類礦石可采用一段磨礦,直接把礦石細磨到含量最多粒級即可。
表 4 石墨的工藝粒度測量統(tǒng)計結(jié)果Table 4 Statistical result table of graphite process particle size measurement
圖 2 焦臺陳礦床礦石石墨的粒度分布曲線Fig. 2 Graphite size distribution curve of Jiaotaichen deposit
礦物的嵌鑲關(guān)系是指連生礦物之間的相對粒度大小、空間關(guān)系和接觸面形態(tài)特征,它與礦物的解離性關(guān)系密切。
石墨與黃鐵礦、磁黃鐵礦、石英、云母等礦物多呈規(guī)則毗連嵌鑲(圖1-c),石墨與黃鐵礦、磁黃鐵礦的接觸界面平直,易于解離;個別可見細小石墨被磁黃鐵礦、方解石包裹形成包裹嵌鑲(圖1-d),該類石墨相對難解離,但整體含量偏低,僅屬于個別現(xiàn)象。就石墨與其他金屬礦物及脈石礦物的接觸關(guān)系,易于解離。
(1)鳳陽縣焦臺陳含金石墨礦礦體分銀多金屬礦體、金礦體、晶質(zhì)石墨礦三種類型,固定碳范圍在2.00% ~ 2.64%,平均2.34%,均低于工業(yè)品位,位于邊界品位附近;原礦中Au 含量在2.1×10-9~ 3.5×10-9,Ag 含量在0.104×10-6~0.152×10-6,低于檢出限。
(2)該礦床礦物成分相對簡單,共有32 種礦物,主要金屬礦物為石墨、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三者Au、Ag 含量均低于檢出限。石墨粒級分布對石墨的回收有一定影響,粒徑過小不利于石墨的回收。
(3)本礦床石墨礦石屬粗粒均勻分布礦石,+0.208以上石墨占總量的93.07%,屬易解離礦床,只需采用一段磨礦即可。
(4)礦物之間的嵌鑲關(guān)系直接影響回收率,本礦床中石墨與黃鐵礦、磁黃鐵礦、石英等礦物以規(guī)則毗連嵌鑲型為主,極個別有包裹嵌鑲型,故對石墨的回收率影響不大。
(5)石墨片徑中包裹的細小黃鐵礦、泥質(zhì)等其他礦物對精礦的回收率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