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千家詩》為了解中國傳統(tǒng)蒙學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作為詩歌的一種,對兒童的認知也產生很重要的影響。因此,了解《千家詩》,吸收《千家詩》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對蒙學教育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本文篩選《千家詩》研究文獻,從多個層次對其展開分析總結,得出其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出自己的見解,為今后的研究提供線索和幫助。
關鍵詞:傳統(tǒng)蒙學 詩歌 《千家詩》 研究綜述
傳統(tǒng)蒙學被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封建社會大眾教育的一大毒瘡,但是隨著新一輪的教學與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文化與思想教育逐漸被提上日程,因此蒙學教育的普及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了解蒙學、掌握蒙學是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必須要掌握的一種生存技能?!肚Ъ以姟烦鲎灾腥A經典藏詩,是我國舊時代典型的具有啟蒙性質的詩歌選本?!肚Ъ以姟份^為廣泛地反映了唐宋時代的社會現實,所以在民間流傳非常廣泛,影響也非常深遠,是研究現代童蒙的佳選讀物,它獨特的蒙學性質在當代的蒙學研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要想了解中國傳統(tǒng)蒙學,《千家詩》為其提供了一定素材,它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千,還有很多的類似的讀物也是關于傳統(tǒng)蒙學的,在此對其它蒙學讀物不做過多解釋,本篇研究綜述主要談談各個學者對《千家詩》相關的研究。
一.研究綜述
關于《千家詩》的作者,眾多年來一直都有待商榷,綜合前期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知道,《千家詩》背后存在著一個或隱或顯的龐大的作者群。梁吉平在蒙學《千家詩》的作者及其文學傳播中指出:從千家詩篇到千家詩注,史載的作者有很多,經過古今考證還是存在很多疑慮,《千家詩》的作者甚至成了未解之謎。蔣寅在話說《千家詩》中也指出這部通行已久的《千家詩》來歷卻不是很清楚。在我看來,一本好的讀物,不一定要去深究其作者是誰,它可能是一群人,也可能是一個人,其實這都無所謂,我們在乎的是是否能從中得到自己想要吸收的東西。當然歷史總要被記載,人們做了一件什么事總是希望被載入史冊,作者的多元化也使得研究成果更加真實可信,這才促成了梁吉平一類人的研究。
作為啟蒙讀物的選本,《千家詩》有什么獨特之處才能作為一個善選佳本?王媛媛在《千家詩》的詩歌啟蒙研究中指出四個方面的優(yōu)勢,即定位明確、作者多元、題材多樣、編排合理。肖華鳳和盧立敏在從文學啟蒙教育看《千家詩》中談到其文化啟蒙功能:數量適中,體例編排得當,循序漸進;名居云集通俗易懂易于成誦;內容豐富知識覆蓋面廣三點。他還指出:文化教育是文學啟蒙的基礎,語言文字的積累是文化啟蒙的重點。張鈺歆在試論《千家詩》的詩教功能中從知識的獲得、思想的啟迪、情感的陶冶、意志的感發(fā)、美感的熏陶五個方面論述了《千家詩》的詩教功能,并探討了其現實意義。與張鈺歆研究相似的還有伍雙林,他在試論《千家詩》的詩教特色中將《千家詩》與識字類蒙學讀物《三字經》、詩歌類蒙學讀物《詠史詩》和《唐詩三百首》作比較來分析其詩教特色。宋元時期的《千家詩選》采用了類書的編排體例,并在門類上經歷了不斷增補的過程,工具化、實用化傾向明顯;明代日用類書的大量刊行,使得《千家詩選》的影響力降低,經過大幅刪削而成的《千家詩》在明代成為廣泛采用的童蒙教材,編輯風格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清代對明代流傳的《千家詩》進行了重訂、增補甚至重新進行選注,除了繼續(xù)用以訓蒙外,更多地呈現出學術化傾向。這是丁志軍和徐希平在《千家詩》的版本流傳與編輯特點中提出的。以上幾位學者基于對《千家詩》的了解,從不同的角度對《千家詩》在蒙學讀物中的優(yōu)勢進行了一定的闡述,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優(yōu)勢,《千家詩》才被更多的人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它在詩歌啟蒙的途徑上占有一定優(yōu)勢。
中華詩詞是中華文化最優(yōu)美的篇章,學好詩歌,會對兒童的認知產生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千家詩》在對兒童的啟蒙途徑中王媛媛在《千家詩》的詩歌啟蒙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誦讀。誦讀的作用是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千家詩》的語言美和韻律美的同時體悟不同的情感。
(二)感悟。學習《千家詩》強調“感悟”,“感悟”則有助于孩童的思維發(fā)展。孩童在體悟詩歌的過程中會從中獲取相關的情感體驗,從而對自身發(fā)展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三)輸出。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運用,輸出就是體現了運用這一方面。孩童在掌握了相關知識后,可以引導孩童通過不同的渠道驚醒輸出,以達到鞏固和升華的作用。
其實,啟蒙途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詩歌在社會生活上的作用,在各方面的巨大貢獻。
二.研究綜評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教是中國一大傳統(tǒng)。《千家詩》是一本唐宋詩選本,它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千家詩》同時又是我國古代詩類蒙學讀物,它具有其他蒙學讀物所不具備的特點。對《千家詩》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有助于對《千家詩》整體上的認識;通過對詩文本的分析,進一步的了解《千家詩》詩教不同于傳統(tǒng)儒家詩教和其他蒙學教育詩教的特征,從而更能體會《千家詩》中所體現出來的自然生態(tài)觀和人本關懷。
現在對于《千家詩》的研究主要在它的內容、韻律、翻譯、版本流傳、啟蒙教育甚至是紅學研究里的涉及等方面,但在已有的研究里,對于我們的研究有實質性作用的并不多。不過啟蒙教育這個板塊的作用很大,尤其是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詩詞的大量使用,以及在現在這個提倡“文化自信”的社會,詩文的大量閱讀一定是有好處的。今日的語文教育固然不是為了培養(yǎng)文學家,但讓孩子從小多接觸優(yōu)美的古詩詞,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他們的文學素質。而且能夠養(yǎng)成對傳統(tǒng)文化的同情理解?!拔逅摹敝?,中國人所接受的國文教育一直以來都以反思傳統(tǒng)乃至反傳統(tǒng)為基調,導致學生不但對本國文化缺乏了解,而且?guī)缀醭鲇诒灸艿胤锤袀鹘y(tǒng)文化。最近這些年,這一不正常的教育思路終于扭轉過來,本輪中小學語文教材改革正是撥亂反正的體現。而傳統(tǒng)文化的最重要載體,便是古詩文,不掌握熟練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如何了解傳統(tǒng)文化?不了解,又談何同情理解?
參考文獻
[1]梁吉平.蒙學《千家詩》的作者及其文學傳播[J].中國韻文學刊,2018(4):39-42.
[2]王媛媛.《千家詩》的詩歌啟蒙研究[J].長江叢刊,2019(26).
[3]蔣寅.話說《千家詩》[J].文學知識,2012(12):82-84.
[4]肖華鳳.盧立敏.從文學啟蒙教育看《千家詩》[J].文學教育,2011(7):72-74.
[5]張鈺歆.試論《千家詩》的詩教功能[J].語文課內外,2019(7).
[6]伍雙林.試論《千家詩》的詩教特色[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4(8).
[7]丁志軍.徐希平.《千家詩》的版本流傳與編輯特點[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2.33(4).
[8]竇金然.《千家詩》啟蒙教育功能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8.
[9]李靜.近五年我國編輯史研究綜述[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7(1).
[10]李昌禮.黎恂《千家詩》詩注特色及其文學意義[J].安順學院學報,2018,20(4).
[11]康震.康震講詩詞經典[M].北京:中華書局,2018.
(作者介紹:程光敏,長江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專業(yè)2017級本科生。指導教師:張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