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鋒
【摘要】在二十一世紀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教師告別了黑板加粉筆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信息技術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完成教學任務,課后還可以鞏固、感悟,深化課堂教學效果。特別在防范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實施云課堂教學時,同學們、老師們各自在家,信息技術讓學生輕松地縮小距離,感受到真實課堂依然存在,信息技術通過云課堂,讓師生們相聚在一起,實現(xiàn)了有效的交流、學習。所以說信息技術有效運用,能優(yōu)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道德與法治》教學;增添活力
信息技術是新時代的產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信息技術的產生,改變了人們生活節(jié)奏,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特別是互聯(lián)網5G技術的應用,教學可以更方便地借助多媒體課件、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的信息處理,為教學活動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范期間,我們在“釘釘群”上授課,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師課堂中必不可少的、實現(xiàn)課堂最優(yōu)化效果的工具。信息技術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巧妙運用,能在短時間內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引領學生們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能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在這里,筆者談談關于能夠為教學添加活力的信息技術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的幾點體會:
一、巧用信息技術導入課堂,激發(fā)興趣
首先,課堂伊始,激趣導入。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苯處熃柚F(xiàn)代先進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通過圖文、聲音、視頻、動畫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直觀教學的預期效果。如,筆者在執(zhí)教三年級第3課《一起畫學校》時,播放視頻再現(xiàn)了同學們進入校園、做操、課間活動、校園景物等畫面,還插入了《校園早晨》歌曲,音樂與視頻的有機結合,運用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陶醉在音樂中,觀看著校園的視頻,同學們不知不覺被激起了愛校、愛家的熱情,激發(fā)了求知欲望,為畫好我們的學校墊定了基礎。
二、信息技術的運用,拉近了師生與生活的距離
《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的思想品質,規(guī)范人的行為,讓學生養(yǎng)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小公民。教師在教學時既要把握好方向,又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設計教學,進行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信息技術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有機運用,既可有效提升課堂效率,又可拉近師生的距離,讓課堂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如,筆者在教學《買東西的學問》一課時,整節(jié)課選取了兩段視頻,一段是“三無產品”生產過程,把“三無產品”的生產、售賣過程展示出來,節(jié)省了課堂時間,又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突出了教學重點。另一段視頻是《買東西的學問》動畫片,通過動畫片的播放,讓同學們在輕松環(huán)境下重溫了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避免了教師滿堂灌,學生無心聽的現(xiàn)象。視頻的有效運用,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收到了較好效果。
三、巧用信息技術活躍課堂,增添活力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課程,課程內容包括思想品德與法治的教育,思想品德與法治有機融合,綜合性特別強。因此,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學生的道德發(fā)展,豐富學生的社會認識,通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健全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道德情感、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形成道德品質。如,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當沖突發(fā)生》教學時,因為疫情期間,學生們各自在家,他們可能發(fā)生過一些沖突,也淡忘了。讓學生們講和討論,網課時間是不允許的。筆者大膽播放了某學校學生在校學習時發(fā)生的一起沖突事件,最后在老師與同學的幫助下和好的視頻。另外,為了讓同學們認識社會歷史與文化,還播放了《將相和》動畫視頻,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寬容的魅力。通過觀看小視頻,學生們在趣味中加深了對寬容這一品質的理解,原來寬容有如此大的魅力,寬容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形象直觀視頻教學,同學們能借鑒歷史,結合現(xiàn)在,《當沖突發(fā)生》的教學目標很容易達成了。
四、巧用信息技術延伸課堂,形成品質
《道德與法治》是以憲法為主線,是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生生活性與德育性的有機統(tǒng)一。在疫情期間,筆者上完每一節(jié)《道德與法治》課后,同學們在“釘釘”上提交作業(yè),作業(yè)的形式多樣,可以是自己參與家務勞動的照片,或學習的照片,并要求寫上照片的內容說明,還可以把看到的或聽到的好的現(xiàn)象或行為拍照寫說明,讓大家關心觀察身邊的好人好事,樹立正能量。還可以把不良現(xiàn)象拍下來,警醒大家告別不文明行為。在疫情期間,好多學生都是拍了自己在家讀書、做家務、鍛煉身體的照片;也有個別學生拍到村頭、路口聯(lián)防隊員值守防控疫情的照片,還有村民勞動的照片;個別學生還拍到了一些亂丟垃圾,亂丟廢棄口罩的不文明行為照片。學生們參與了實際的生活,用照片記錄了生活場景,這些都是身邊的事例,學生們易寫易做,感悟深。還有筆者在《買東西的學問》課前要求大家觀察身邊物品標簽,特別是食品包裝的生產日期與保質期,讓大家拍照上傳上來,學生們有些從上傳照片的過程中學會了看包裝。在課后,筆者設計了問卷星調查問卷,調查同學們是否會看物品的包裝,能效標識等。問卷星調查方便同學提交,老師也方便統(tǒng)計同學們的完成情況。信息技術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易于操作,師生樂于接受。
五、信息技術讓《道德與法治》專題教育收效明顯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階段,著重普及憲法常識,養(yǎng)成守法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育學生的國家觀念、規(guī)則意識、誠信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筆者在憲法宣傳周期間,將宣傳內容制作了視頻、抖音的形式宣傳,效果顯著。還有防溺水專項安全教育課時,筆者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向學生有些人到河中、山塘、水庫中游泳的圖片,還有小學生不聽勸阻,私自到山塘游泳溺水身亡的視頻。特別是溺水身亡給家人造成的慘痛,因此,我們要學會保護自己,不私自到江河湖泊游泳,這是愛護自己,愛護家人的好思想,更是愛國愛家的承諾。禁毒宣傳教育時,筆者要求五、六年級的同學在家長的指導下,觀看視頻之后,仿照視頻,大聲說一句禁毒宣傳教育的話,以視頻形式上交,還叮囑學生拍視頻時穿著整潔、戴紅領巾,讓家長也一起參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總之,信息技術巧妙地運用于《道德與法治》教學,將文字、聲音、圖片、視頻有機地結合起來,課后作業(yè)形式多樣,可以是照片、抖音、文字等,還結合問卷星等信息技術手段。通過激趣導入、拉近距離、活躍課堂、課后延伸、形成品質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獲取最多的知識,優(yōu)化《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
[本文系2018年度廣州教育政策研究課題“增城北部山區(qū)教師學習共同體構建行動研究”(課題批準號:ZCYJ18102)]
參考文獻:
[1]高天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策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12).
[2]宋儀平.淺談道德與法治課中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7(20):88.
[3]姬強.信息技術與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整合的策略探究[J].中華少年,2018(29).
[4]趙元強.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調查與研究[J].華夏教師,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