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淺談通泰方言中全濁上及濁去的演變

2020-09-07 08:05王江澤
文教資料 2020年18期
關鍵詞:聲調

王江澤

摘? ?要: 本文選取江淮官話通泰片泰州方言點的聲調特點作為研究對象,對通泰方言的總體狀況及通泰方言聲調特點進行了概述,并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對通泰方言中曾經發(fā)生的全濁上及濁去歸陰平這一聲調演變現(xiàn)象進行了分析探究,對此語音演變現(xiàn)象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 通泰方言? ? 聲調? ? 六調系統(tǒng)? ? 全濁上及濁去歸陰平

一、方言點地理位置

本文主要就江淮官話通泰方言片區(qū)中的泰州方言點進行研究。泰州,漢初建海陵縣,屬臨淮郡。東漢至西晉屬廣陵郡,東晉至南北朝屬南兗州。南唐升元元年升海陵縣為泰州。北宋屬淮南道,元代升泰州路,明清時期隸屬于揚州府。泰州市位于江蘇省中部,地處長江下游北岸、長江三角洲北翼,東臨南通,南靠長江,西接揚州,北鄰鹽城,發(fā)揮著承南啟北的作用,為蘇中門戶,自古有“水陸要津,咽喉據(jù)郡”之稱。正因為其處在南北交匯的位置上,泰州受到了南方文化與北方文化的共同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江淮官話通泰片方言。

二、通泰方言及其聲調概況

1.通泰方言概況

通泰方言區(qū)行政上分屬南通、泰州、鹽城三個地區(qū),包括江蘇中部南通、如東、如皋、泰興、海安、東臺、大豐、興化、姜堰、泰州等10市縣。因為南通、泰州為這一地區(qū)最重要的城市,又分處東西兩處,故名“通泰”?!吨袊Z言地圖集》將江淮官話主要分為黃孝片、洪巢片、泰如片三個小區(qū)[1](12),本文所討論的通泰方言即對應泰如片區(qū)的方言。通泰方言由于處于北方官話與吳語及中國東南部各大方言的過渡地帶[2](80-84),方言片內部差異較大。據(jù)南京大學顧黔教授的觀點,又將通泰方言劃分為東、中、西三區(qū)。東區(qū)包括南通和通州的西南部,區(qū)別于中區(qū)的特點是古假攝讀法同吳語,有兩類韻母[-o],[-a]。中區(qū)包括如皋、如東、泰興、東臺東部、海安東部南部、揚中、靖江西南部,區(qū)別西區(qū)的特點是有疑母[ng],能分辨鼻音[n]和邊音[l]。西區(qū)包括泰州、姜堰、海安西部、東臺西部、大豐、興化、江都東部。本次重點研究的泰州方言點即位于通泰方言西區(qū)。

2.通泰方言聲調概況

通泰方言聲調情況復雜,有六至七個調,部分地區(qū)還存在有雙聲域的情況。原本以七聲系統(tǒng)為主,現(xiàn)在大部分地區(qū)已經減為六調系統(tǒng)。從調值上看,陰平調大體都是一個中降調,陽平是一個高升(或平)調,陰去基本上都表現(xiàn)為平調,上聲則是一個低凹調,入聲各方言點均有保留,而且大多分陰陽,一般來講是陰低陽高。陰入往往帶喉堵,陽入基本上是喉塞尾[3](29-31)。此外,從方言的社會性角度看,其聲調包含文白異讀的特點。某些語音聲調會因職業(yè)、階層、年齡、性別的差異而有所變化。

根據(jù)顧黔教授的研究成果,通泰地區(qū)的聲調格局如下表:

從該表可以得知,六調系統(tǒng)在通泰方言中已經成為主要聲調系統(tǒng),七調系統(tǒng)正逐漸走向衰微。本文所討論的泰州方言點即屬于六調區(qū),聲調的平聲分陰陽,上聲、去聲不分,入聲也分陰陽。

三、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選取了通泰方言片中的泰州方言點的聲調作為研究對象。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廣義的泰州地區(qū)包含了泰興、興化、姜堰等方言點,這些方言點的聲調各有不同特點,難以進行討論分析。此處的泰州指以海陵區(qū)為主的主城區(qū),而非行政區(qū)劃上的泰州市轄區(qū)。

本文所討論的一個聲調變化現(xiàn)象是《中原音韻》所提到的“濁音清化,濁上變去”規(guī)律的一種變體,即全濁上聲與濁去聲若送氣則歸陰平的聲調演變。筆者借助顧黔教授的早期通泰方言調類構擬圖,結合方言學的韻部知識與現(xiàn)代語音學的相關知識,希望通過比較六調區(qū)與七調區(qū)全濁上聲與濁去聲變化的不同之處,分析全濁上聲與濁去聲歸陰平的演變過程,并嘗試探究其原因。

四、泰州方言全濁上及濁去歸陰平的演變表現(xiàn)

1.全濁上及濁去的社會性表現(xiàn)

筆者作為通泰方言母語者,泰州方言點的本地居民,平時生活中對全濁上及濁去讀為陰平調的情況有深刻的體會。如“市”讀作[s?尥21]、“父”讀作[fu21]、“豎”讀作[?拶u21],等等。這樣的讀法在本地已經普遍存在,形成了本地人共有的語調特點,作為一種社會性語音表現(xiàn),成為中古全濁上聲及濁去聲在泰州地區(qū)讀成陰平調的現(xiàn)實證明。

2.全濁上及濁去的演變圖

筆者結合方言發(fā)音體會及顧黔教授的早期通泰方言調類構擬圖,運用方言學的有關知識,列舉部分韻部的字讀音狀況更加全面地展示這一現(xiàn)象。(由于文讀、白讀現(xiàn)象較為復雜,本處只討論白讀現(xiàn)象,不討論文讀現(xiàn)象)。

五、泰州方言全濁上及濁去歸陰平的原因探究

上文的表格資料及文字論述已經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全濁上及濁去歸陰平的現(xiàn)象,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毫無疑問是方言語音長期變化導致的,但籠統(tǒng)的解釋并不能解釋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更具體的情況:全濁上聲與濁去大致從什么時候就發(fā)生了這一變化?又是分怎樣的步驟進行了這樣的語音轉變,是全濁上聲先歸入了去聲,在兩者合并之后一齊并入了陰平?還是全濁上聲與濁去分別并入了陰平,而沒有兩個聲調之間的合并呢?

由上文可知,通泰方言是存在七調區(qū)和六調區(qū)兩個概念的,而且正在經歷著從七調系統(tǒng)向六調系統(tǒng)逐步演變的過程,即陽去逐漸消失,去聲不再分陰陽。這一變化趨勢是與整個中國漢語方言系統(tǒng)因受民族共同語的影響調類逐漸減少的大趨勢相吻合的。由此得知,七調區(qū)相比較于六調區(qū)應當是保留了更古老的聲調。此外,七調區(qū)的三個方言點興化、南通、如東處于通泰方言的邊緣地區(qū),遠離方言中心地帶,且靠近蘇州一代的吳語區(qū),受吳語的影響與泰州等六調區(qū)相比更多一點。從方言地理學上可證明七調區(qū)相比較于六調區(qū)應當是保留了更古老的聲調這一觀點。

那么基于這一觀點,不妨將一個七調區(qū)和泰州這一六調區(qū)作一組對比:

由該表可以得知,七調區(qū)的去聲有區(qū)分陰陽的特征,而六調區(qū)則已經全部歸為了去聲,形成了一種不對稱的、不規(guī)則的形態(tài)。語言學家梅耶在《歷史語言學的比較方法》中表示:“例外的形式最適合于確定一種‘共同語的形式?!盵4]由此我們分析這處不同之處,聯(lián)系到泰州地區(qū)在古代經歷過如“洪武遷移”一類的大規(guī)模的北方移民向南遷居的活動,使得原有的方言不斷受到北方方言的影響,可以推知六調區(qū)本來應該也是七調,同樣是有陽去的,但因為后來種種移民活動的影響,使通泰方言中心區(qū)域的七調逐漸被六調所取代,處于邊緣地區(qū)的七調仍然保留了下來。

又因為七調區(qū)的陰去與六調區(qū)的去聲來歷相同,都是源于古清去,兩者相當,古上去聲的剩余部分只能與七調區(qū)的陽去保持對應[5]。由此得知,六調區(qū)的全濁上、濁去在歸入陰平前,先發(fā)生了全濁上歸入濁去,而非濁去歸入全濁上。然后兩者作為整體,一起歸入了陰平調中。這一推導,也符合漢語語音史上從公元八世紀便開始進行的“濁上歸去”這一語音演變規(guī)律。

關于這一過程完成的時間,因為年代久遠,我們無法準確作出判斷,只能依據(jù)相關史料的年代遠近進行大致劃分。根據(jù)魯國堯先生的研究,公元十六、十七世紀,六調區(qū)的陽去就已經歸入了陰平[6]。他發(fā)現(xiàn)康熙十二年(1673)修訂的《淮南中十場志》卷一“風俗附方言”有這樣的記載:“至于以稻為滔,以豆為偷,以咸為寒,以學為鶴,以地為梯,以丈為昌之類,則聲之轉也”。此卷作者王大經,安豐鎮(zhèn)人,今屬東臺市?!盎茨现惺畧觥敝府敃r的東臺場、安豐場、福安場等,今分屬東臺、海安,其范圍亦不出今天的通泰地區(qū)。其中“以稻為滔,以豆為偷,以咸為寒,以學為鶴,以地為梯,以丈為昌”已經說明古全濁上、濁去已經混入了陰平,且聲母送氣的事實。結合個人生活經驗,這幾個字至今仍是如此讀法,并未改變。六調區(qū)“濁上歸去”的時間應該早于歸入陰平,但由于材料缺乏,很難確定準確時間,只能說明早在康熙十二年之前,就已經完成了這一轉變。

那么為何六調區(qū)的陽去會全體歸入陰平,而不會出現(xiàn)混入其他調類的情況呢?我們不妨從調值的角度進行分析,從上文圖表中所展示的調值可以看出,七調區(qū)的陽去調值,興化是21,如東是32,南通是213,均為低降調。與之對應的六調區(qū)的陽去也應當與之相近。通泰地區(qū)陰平的總體傾向是21或31,調型相同,調值相近,陽去就很容易與陰平合流。

六、探究全濁上及濁去歸陰平這一聲調現(xiàn)象的意義

1.語言學價值

古漢語全濁聲母發(fā)展至今,在全濁聲母消失的方言里,大致有三種類型:①平聲送氣,仄聲不迭氣;②平仄聲都不送氣;③不論平仄聲,一律變?yōu)樗蜌馇逡鬧7](25-27)。通泰方言便屬于第三種,是“濁音清化,濁上變去”規(guī)律的一個重要變體。研究通泰地區(qū)的這一語音特點并對早期的語音聲調進行構擬,對于研究中古時期發(fā)生的“濁上歸去”大演變有重要意義。

在對全濁上及濁去歸陰平聲調演變的研究中,由顧黔教授提出的通過六調區(qū)與七調區(qū)對比并結合宏觀的語音變化趨勢來幫助恢復更早時期的聲調系統(tǒng),從而進行聲調系統(tǒng)構擬的方法有很強的普適性,兼具地理方言學和歷史方言學的特點,在各地方言研究中都可以得到有效運用。

2.歷史的見證

泰州處于南北交界的地帶,曾因為魏晉時期的“永嘉之亂”、元末明初的“洪武大遷移”等發(fā)生了多次人口變動[8],產生了大量的方言接觸,使通泰方言既是蘊含吳語的底層歷史積淀,又受到了中原官話的影響,兼受南北方言影響,成分構成復雜。研究通泰地區(qū)全濁上及濁去歸陰平這一聲調演變現(xiàn)象對于研究大規(guī)模移民活動對方言的影響有著重要意義。此外,還可以從方言學角度輔助歷史學研究——從方言語言、詞匯、聲調上的相似性來一窺歷史上的移民遷移路線。如唐代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有一處寫道:“今荊襄人呼提為堤,……關中人呼稻為討,呼釜為付,皆訛謬所習,亦曰坊中語也?!彼^“坊中語”即口頭語。文中“呼稻為討”等語音特點至今仍存留在通泰方言之中,從這樣的語音相似性可以得出唐時關中地區(qū)在后來發(fā)生了移民現(xiàn)象,且遷移到了荊襄一帶的結論,從而為歷史學研究提供了幫助。

七、結語

“方言是語言的活化石”,通泰方言因兼受南北方言影響,古音留存豐富的特點具有重要的方言研究價值。筆者從平時生活中對全濁上及濁去歸陰平這一現(xiàn)象的感受出發(fā),參考學界前輩的研究成果,嘗試展現(xiàn)通泰方言的聲調特點,并借助顧黔教授的方法提示及語言學和歷史學知識積累,對通泰方言全濁上及濁去歸陰平的演化過程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全濁上先歸入濁去,再一起并入陰平的結論。并對這一特點的研究意義從語言學研究和歷史學研究兩個角度談了看法。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2.

[2]顧黔.通泰方言聲調的歷史演變[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02).

[3]田范芬.幾組全濁上聲字未變去聲探因[J].古漢語研究,2003(2).

[4]梅耶.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5]顧黔.通泰方言音韻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6.

[6]魯國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7]陳慶延.古全濁聲母今讀送氣清音的研究[J].語文研究,1989(04).

[8]劉存雨.江蘇江淮官話音韻演變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

[9]游汝杰.漢語方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11.

猜你喜歡
聲調
聲調范疇感知和聲調復雜度對音樂音高感知的跨領域影響*
聲調符號位置歌
聲調曲譜與元刊雜劇???/a>
海豹幼崽可以像人類一樣改變聲調
小小帽子作用大
坐著轎車學聲調
單韻母扛聲調
對外漢語聲調教學研究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