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婷 沈 琳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安徽合肥230031)
20 世紀70 年代,汪曾祺重新創(chuàng)作小說,給沉悶的文壇帶來清新、柔和的風氣。正如他在回顧自己創(chuàng)作時說:“我和文學保持著一個若即若離的關系,有時甚至完全隔絕,這也有好處。我可以比較貼近地觀察生活,又從一個較遠的距離外思索生活。”[1]350
汪曾祺的小說或多或少提到植物意象,這些植物意象意蘊內涵豐富,洋溢著一種超凡脫俗之美。目前學界對汪曾祺作品的意象研究以“水意象”為主,有關植物意象的文獻只有寥寥幾篇,對植物缺少系統(tǒng)分類和解讀,對汪曾祺在作品中大量書寫植物的成因也研究不夠充分。其中如華珉朗在《汪曾祺作品中的植物書寫》一文中認為汪曾祺書寫植物中的“平民”,他試圖從汪曾祺的人生經(jīng)歷中探尋其書寫植物的成因[2]。祝一勇在《“花”落民間——解讀汪曾祺鄉(xiāng)土小說中“花”的世界》一文中則認為“花”意象體現(xiàn)汪曾祺對老百姓的審美關照,與人物有同構關系[3]。鑒于此,本研究從梳理汪曾祺小說中植物意象分類入手,探究其植物意象的種類和形成審美意蘊的成因。
汪曾祺小說數(shù)量眾多,植物種類豐富,以收錄汪曾祺作品最有權威的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全集》中的兩卷小說(全集共8卷)為依據(jù),統(tǒng)計如表1。
由表1 可見,汪曾祺小說中出現(xiàn)的植物種類有 95 種。其中花類 37 種,草類 10 種,樹類 15 種,果蔬類27種,其他(谷類、藥類等)6種。汪曾祺小說中出現(xiàn)的花類植物共計55次,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花類是荷花;草類植物共計15 次,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草類是蘆葦;樹類植物共計26 次,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樹類是楊樹和柳樹;果蔬類植物共計32 次,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果蔬類是荸薺和蓮蓬;其他植物共計(谷類、藥類藥等)7次,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是小麥(注:同一小說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同一意象只作一次統(tǒng)計)。據(jù)此可見,汪曾祺小說中的植物作為作者思想情感表達的載體,具有豐富含義和價值。
表1 汪曾祺小說中植物意象分類統(tǒng)計
汪曾祺新時期創(chuàng)作的小說,基本以故鄉(xiāng)高郵為發(fā)生地,湖畔那片蘆花是他心中永恒的原鄉(xiāng)。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他充分發(fā)揮主體意識,“以我觀物”,使作品充滿獨具特色的情感美。他在小說中使用的花草類意象,既能表現(xiàn)女性的活潑熱情,又能表現(xiàn)男性的質樸淳厚。諸如《受戒》里的“梔子花”“石榴花”“蘆花”,《晚飯花》里的“野茉莉”,《雞鴨名家》里的“蘆葦”,《大淖記事》里的“茅草”“蔞蒿”,《萊生小爺》里的“蒲草”等,這些小說里都有大量的花草類意象。
以小說《受戒》為例,英子家門前種了一棵石榴樹和一棵梔子樹,一紅一白?!笆窕ā焙汀皸d子花”這兩個意象經(jīng)常在英子和明海獨處時出現(xiàn)。汪曾祺雖是男性作家,卻擅長用花草類意象來表達筆下人物的細膩情思。我們仔細觀照汪曾祺的小說,可發(fā)現(xiàn)起類似作用的花草類意象并不少見。這些花草意象將書中人物不可名狀、縹緲空靈的情思展露在讀者面前,成為連接讀者和書中人物的意象紐帶。
汪曾祺不僅青睞花草,對樹木也有所偏愛,樹木意象在其小說里隨處可見,如《老魯》中的“棗樹”,《復仇》中的“老楝樹”“烏桕樹”,《雞鴨名家》中的“舊柳”“矮松林”,《榆樹》中的“榆樹”,《小姨娘》中的“桑樹”,《大淖記事》中,汪曾祺甚至直接把英子的父親趙大伯比作一棵榆樹,稱贊他能干,是一個“全把式”。
以小說《老魯》為例,“棗樹”象征著主人公“老魯”,棗樹在沙地上扎根對抗沙漠無邊的風沙,如同老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來對抗食物短缺的艱苦生活。在那個餓殍遍野的年代,老魯教大家辨認能吃的灰藋菜和豆殼蟲,幫助教員們度過了最為困難的時光。以前教員們寧可喝會拉肚子的塘水,也懶得去山頂挑干凈的潭水。老魯來到學校后,承包挑水、劈柴、燒水等工作,教員們不僅喝上了熱水,而且自從有人買了茶葉以后,他們還能泡起茶來,這在當時環(huán)境中,是難得的享受。棗樹是作者對“老魯”平凡生命中有著不平凡生命精神的推崇,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對生命人格的向往。
汪曾祺把這些飽含生命力的植物意象作為小說人物品格精神和生命意識的展現(xiàn)來告訴人們,如果能像植物那樣運用智慧去思考生活,我們面對的風險將會更小,所得的成果也會更大。
汪曾祺在散文《榆樹林雜記》自序中寫道,“看看先時而出的黃瓜、西紅柿、嫩豆角、青辣椒,感受其中欣欣然的生活氣息”[4]29。他的小說里也有大量果蔬植物意象,如《曇花·鶴·鬼火》中的“蘿卜”“扁豆”,《黃開榜的一家》中的“蠶豆”,《萊生小爺》中的“烏青菜”,《雞鴨名家》中的“豌豆苗”“蓮蓬”,《釣魚的醫(yī)生》里的“扁豆”“瓢菜”,《黃油烙餅》中的“馬鈴薯”“山藥”“蘑菇”“南瓜”,《寂寞與溫暖》中的“葡萄”“茵陳蒿”“羊角蔥”,《受戒》中的“荸薺”“野菱角”和“茨菰”等。
蔬菜、水果這些生活中常見之物被汪曾祺信手拈來。汪曾祺對生活有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強烈熱愛,在其小說里,我們得以看到許許多多尋常百姓家中的水果和蔬菜,看到童年姥爺家菜地里種植的瓜果,看到擺放在客廳水果盤里的應季水果,煙火氣息和生活味道撲面而來。
自然環(huán)境常常是與小說人物的思想感情密切相關的審美領域[5]284。在小說里,他用植物直觀地展現(xiàn)自然環(huán)境之美,借此表達自己的審美追求。例如,《受戒》結尾,“秋天過去了,地凈場光,荸薺的葉子枯了,——荸薺的筆直的小蔥一樣的圓葉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嘩嘩地響。……伸手下去,一個紅紫紅紫的荸薺。她自己愛干這生活,還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腳去踩明子的腳”[6]336。汪曾祺用“荸薺的葉子”這個植物意象,展現(xiàn)水鄉(xiāng)的獨特風情,描繪了一幅明麗的水鄉(xiāng)風景畫。在這種溫柔靜謐的景色中,自然歡快的生活情趣得以顯露,少男少女純真朦朧的愛情得以萌發(fā),和諧、清新、恬淡的江南水鄉(xiāng)韻味得以展示。正如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所說,“意象與情趣互相映襯”[7]。在那里,人們生活在一派樸拙、優(yōu)美、健康的氛圍中。
而小說《大淖記事》中,“沙洲上長滿茅草和蘆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紅色的蘆芽和灰綠色的蔞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綠了。夏天,茅草、蘆荻都吐出雪白的絲穗,在微風中不住地點頭”[6]413?!懊┎荨薄疤J荻”和“蔞蒿”這些植物意象展現(xiàn)了高郵旖旎的風景,那里遠離紛爭與喧囂,給讀者以田園牧歌之美感。當眾多作家以宏壯為美學情調時,汪曾祺為讀者營造的江南杏花春雨的自然環(huán)境,讓讀者從中體會到悠遠、恬靜、溫馨的自然環(huán)境之美,讀罷有意猶未盡、余音繞梁之感。
汪曾祺對民情風俗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3]350。風俗,不管是自然還是人為,都是一個民族熱愛生活的反映。一個民族因風俗而長盛不衰,也因風俗維系民族感情。汪曾祺在創(chuàng)作中對故事、情節(jié)等都有淡化處理,唯獨對風俗民情不惜筆墨。他常常在小說中用植物意象來展現(xiàn)蘇北民情風俗之美,如挑擔藕、挖荸薺、用鳳仙花染紅腳趾,唱薅草歌,“梔子哎開花哎六瓣頭哎”……[6]335
其一,在《戴車匠》中,汪曾祺把車匠的勞作過程寫得像詩一樣優(yōu)美。“戴車匠踩動踏板,執(zhí)刀就料,旋刀輕輕吟唱,吐出細細的木花。木花如書帶草、如韭菜葉、如番瓜瓤,有白的、淺黃的、粉紅的、淡紫的……”[6]141
其二,在《獸醫(yī)》中,順子媽“把發(fā)髻邊的小白花換成一朵大紅剪絨喜字,脫了銀灰色的舊鞋換上一雙繡了秋海棠的新鞋,除了孝”[8]141。
其三,《大淖記事》的開頭,“輪船公司東頭都是草房,茅草蓋頂,黃土打墻,房頂兩頭多蓋著半片破缸破甕,防止大風時把茅草刮走。這里的人,世代相傳,都是挑夫”[6]417。汪曾祺通過“茅草”這個植物意象寫出了大淖家家茅草蓋頂?shù)牧晳T,接著引出大淖這個地方男女老少都做挑夫,靠肩膀吃飯的風俗。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汪曾祺小說中的植物意象既有實物如“茅草”“小白花”,又有虛物如“書帶草”“韭菜葉”“番瓜瓤”“秋海棠”。他用這些植物意象對原始的風俗民情進行描繪,給讀者展開了一幅高郵四時佳興和人情風俗的藝術畫卷。只有理解了這種民情風俗之美,才能認可出現(xiàn)這樣的人和事的環(huán)境,也才能認為小說中人物的行為是合理甚至值得贊美的。
人是社會的主體、萬物的靈長、宇宙的精華。人之美不同于自然景物只是簡單的呈現(xiàn)美的形態(tài),處于社會生活中,人的美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一種則是人際關系之美。
作家把筆伸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視覺難以觸及的人物復雜的心靈變化細膩地展示出來,通過人物感情的微波,在展現(xiàn)人物關系之美的過程中,寄寓作者對生活的審美情趣,激起讀者心頭的漣漪。縱覽汪曾祺的人生遭遇,其小說難得地不同于傷痕文學的傾訴苦難,而是閃耀著人性的真善美光澤。對此,汪曾祺自己得出的結論是,十年文革的洗禮,讓他后來創(chuàng)作的作品能去發(fā)掘普通人之間的脈脈溫情[9]。
其一,《鑒賞家》中寫季匋民“最愛畫荷花,他畫的都是墨荷”[8]11。季匋民討厭不必要的應酬,卻與水果販葉三合得來,兩人同室論畫,互為知己。葉三雖然家境并不富裕,他卻從沒有把季匋民送給他的畫拿去換錢,而是精心藏起,兩人超越金錢、階層的相互欣賞,惺惺相惜,讓人唏噓和動容。
其二,《晚飯花》中直接用“晚飯花”來指代女主人公王玉英。和晚飯花一樣,王玉英雖然長相普通平凡,卻對未來始終抱有憧憬。她被許配給風流的錢老五,盡管得知未婚夫和寡婦相好,也不怎么難過,因為她相信自己嫁過去后,錢老五就會改好。汪曾祺用“晚飯花”這個植物意象向我們展現(xiàn)了對他人抱有善心、憐憫和同情的女性形象,這種美,天然、純潔、不經(jīng)雕飾,是人的心靈深處自然釋放的美麗,是人性真善美的閃光。
其三,《皮鳳三楦房子》中多次出現(xiàn)“菊花”意象。第一次是在愛養(yǎng)菊花的朱雪橋的影響下,鄰居皮鳳三也養(yǎng)起了菊花。第二次是皮鳳三一家生活在只有九平方米的房子里,仍不忘每天照料家門前掛著的懸崖菊,這種不向生活低頭的精神感染了朱雪橋,讓他在社會動蕩中頑強地活下去。第三次是譚凌霄新居蓋成,以陽臺放得下百多盆菊花來顯示房子之大,皮鳳三為朱雪橋爭取被譚凌霄占去的房子而抱打不平。困厄中的皮鳳三受朱雪橋的影響去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而皮鳳三對美的追求又反過來鼓舞著朱雪橋。憐弱、俠義、慷慨、扶危濟困,這是作者對合乎理想的人際關系的向往,符合對美好人性的追求。
以上例子,汪曾祺通過“荷花”“晚飯花”“菊花”植物意象,寫出人物面對困苦不曾傷懷,面對劫難不曾咒罵,歡樂之時無放縱,得意之處無忘形。從這些下層人士身上,我們讀到的不是生活的苦澀,而是人性中美的閃光,透露著作者對百姓的悲憫和同情,對蕓蕓眾生的尊重和關心,對美好人性的欣賞和謳歌。
汪曾祺植物意象審美意蘊的形成,離不開地域文化與風情的熏染、家庭成長環(huán)境的陶冶、恩師沈從文的影響和個人審美趣味的偏向。
汪曾祺出生于1920 年,成長于江蘇高郵水鄉(xiāng)。水鄉(xiāng)水量充沛,植物長得格外茂密。正如他在散文《我的家鄉(xiāng)》中所寫,“我在水邊長大。水影響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的作品的風格”[10]。水鄉(xiāng)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造就了植被茂盛的地域環(huán)境,浸透其中的汪曾祺,對各種植物如數(shù)家珍。汪曾祺對植物的描寫,在其散文集里也很常見,從他的散文集里可以窺探其成長在植物環(huán)繞的地域環(huán)境:在《故鄉(xiāng)的野菜》里,他說小學的操場有一個“天地壇”,夏天時,周圍長滿了開小白花的枸杞,秋天時,有很多結著小紅果子的枸杞子,高郵人喚它作“狗奶子”。在《故鄉(xiāng)的食物》里,他說學校附近的野地有小河、蒼耳、才抽穗的蘆荻以及花香撲鼻的野薔薇。在《文游臺》里,他說家鄉(xiāng)的文游臺有碧綠的麥苗、油菜,在臺上可看到依依的楊柳。在《我的初中》里,他說曾經(jīng)在開著金黃的菊形的繁花的筒蒿上看到成千上萬的粉蝶。這些在高郵水鄉(xiāng)司空見慣的典型水鄉(xiāng)植物如“柳樹”“野薔薇”“筒蒿”等,最終演化成汪曾祺小說中的植物意象,都可在他最為人所熟知的小說《受戒》《大淖記事》和《雞鴨名家》里找到。
童年是一個人的生命起點,一定程度影響其精神世界的發(fā)展。從汪曾祺孩提時代的經(jīng)歷來理解其對植物的喜愛,是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汪曾祺成長于一個士大夫世家,家里開著兩家藥店,他從小在藥店里幫忙,對各種中草藥的名字、外形、氣味等相當了解。我們在其小說里也可以找到很多中草藥的植物,如《歲寒三友》中出現(xiàn)的“虎耳草”和“鐵線草”,《合錦》中出現(xiàn)的“連翹”等等。
父母的習性往往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深刻的印記,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父母效應”。父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個性氣質,這種影響會在孩子心中演變成潛藏的審美取向和審美情懷。而在汪曾祺身上,“父親效應”相當明顯。汪曾祺的父親是畫家,能畫出各個品種的菊花,而且剛好在菊(九)月出生,所以非常喜愛菊花。汪曾祺的小說《皮鳳三楦房子》中的皮鳳三就特別癡愛菊花。在散文《我的創(chuàng)作生涯》里,汪曾祺提到小時候喜歡看父親畫畫,后來喜歡并且創(chuàng)作寫意花卉,“對我的創(chuàng)作是有影響的”“我的審美意識的形成,跟我從小看父親作畫有關”[11]。
汪曾祺家里有一個花園,花園里有種類豐富的花草樹木,如“夾竹桃”“野茉莉”“荷花”“桂花”“丁香”和“石榴樹”……這些植物意象都大量見諸他的小說如《八千歲》《大淖記事》《晚飯花》等。從小“養(yǎng)育在這種安定與寂寞里”“我的臉上若有從童年帶來的紅色,它的來源是那座花園”[1]2。汪曾祺將兒時埋藏在心里對植物的喜愛點亮,讓其在小說中閃光。
在西南聯(lián)大求學時,汪曾祺結緣恩師沈從文,由此開啟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汪曾祺作品有對植物大量的書寫,曹文軒說,“如此喜好,也許與他的老師沈從文有關”[12]。
汪曾祺在談到小說創(chuàng)作時說,“我曾問自己:《受戒》像什么?我覺得,有點像《邊城》”[4]339?!妒芙洹防锓磸统霈F(xiàn)的“梔子花”和“石榴花”意象,和沈從文《邊城》里的“虎耳草”相似,代表著情竇初開時少女的朦朧愛意[13]。而《寂寞與溫暖》中也出現(xiàn)了文學作品中極為罕見的“虎耳草”這個植物意象。沈沅被打成了右派,從原來備受歡迎到如今受盡唾棄,陷入無邊寂寞和凄苦中。后來在新來的趙所長辦公室看到“只有七八個葉子的虎耳草”[6]385,沈沅贊嘆虎耳草的美麗,趙所長提出把虎耳草贈送給她。會在辦公室養(yǎng)虎耳草的趙所長,對應著沈沅心中“您可真不像所長”的所長形象[6]385?!盎⒍荨边@種植物在農(nóng)村角落隨處可見,會把它作為綠植放在辦公室,暗示這個趙所長與以往的所長不一樣,他親民、務實,與民同勞作,也與民同哀樂,同時預示著沈沅的處境得到回暖。在長久被孤立后,沈沅難得地感受到人心的溫暖。汪曾祺在散文中寫道:“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很多人不認識這種草。這就是《邊城》里翠翠在夢里采摘的那種草,沈先生喜歡的草。”[1]241
綜上所述,汪曾祺在小說中大量書寫植物之美,其中的師承影響可見一斑。
著名作家都德曾說,詩人就是能夠用兒童的眼光去看的人。兒童不懂得矯揉造作,未經(jīng)塵俗浸透,而作家是最大限度地葆有此種赤子之心的成人。作家對童年的回憶,是其回歸兒童天性的第二次途徑。在回憶童年中,他用童心來對生活進行審視,是對“詩意和美”的自覺選擇。汪曾祺對童年的回憶不是機械地再現(xiàn),而是在審美取向的指引下,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進行選擇和再創(chuàng)作[14]。
汪曾祺癡迷閱讀植物學專著,如《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和《植物名實圖考》,也曾經(jīng)做過植物圖譜,如《中國馬鈴薯圖譜》和《口蘑圖譜》,對植物習性相當熟悉?!坝腥藛栁以鯓映蔀橐粋€作家,我說這和我從小喜歡四處看看有關?!保?]285他對周圍的植物有敏銳的捕捉能力和獨特的審美視角,在描寫童年家中的花園時,他說自己總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花園中什么花開了。在散文《夏天》里,不同于文人雅士認為梔子花香濃郁而顯得品格不高,他借梔子花之“口”表達自己的獨特審美,“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4]150
在《人間草木》的序言里,汪朗寫道,“老頭兒之所以對花鳥魚蟲感興趣,并寫了不少這類文章,是因為他覺得,人如果能夠養(yǎng)成一些正常愛好,懂得親近自然,知道欣賞美,就不會去毀壞世間的美好事物”[15]。
汪曾祺曾言,“我想把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真實的東西,人的美、人的詩意告訴別人,使人們的心得到滋潤,從而提高對生活的信念”[10]230。人間草木,花果蔬菜,這些植物在汪曾祺心里都是值得被尊重的生命個體,人間景色和人類美質在它們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人 的感情得到滋潤。”[1]221汪曾祺在小說中常歌詠著植物和自然世界物物和諧之美,讓人心趨向真善美。
莫言筆下的高粱,賈平凹筆下的苞谷,汪曾祺筆下的虎耳草……植物并不僅僅是一歲一枯榮的草木,它的背后,維系著身體意義上的需要,也維系著吉祥、文明等精神含義。在出生地,在自己的經(jīng)驗形成的環(huán)境中,作家對最為熟悉的植物進行寫作,是個人精神自傳的重要材料,更是朝向故鄉(xiāng)的精神扎根。高郵水鄉(xiāng)的植物,如同一條條鄉(xiāng)村路,喚起汪曾祺心靈中那些或是嘆息或是感念的隱秘體驗,指引遠行的游子歸家的方向。在汪曾祺的小說中,草木是一個地方的靈魂載體。他沿著一花一草,一樹一蔬,成功地回到了童年和故鄉(xiāng)的腹地,從中我們辨認出作者心靈中潛藏的精神譜系。
然而,在都市美學的強制下,城市里的植物逐漸被規(guī)整、被異化。草木的風情,泥土的氣息慢慢被遺忘,我們最為熟悉的,不過是堅硬的水泥和喧嘩的人聲罷了[16]。汪曾祺通過對植物的書寫,耐心地告訴人們,除了腳下的水泥地,還有一個叫故鄉(xiāng)的地方,在那里,草木肆意生長,花香彌漫空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