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漢 王靖紅
[摘?要]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全國各族各界根本利益,具有獨特的制度優(yōu)勢。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展現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優(yōu)勢”為指針,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視閾下,展示和發(fā)揮新型政黨制度優(yōu)勢的具體路徑為:多黨合作凝聚國家治理的價值共識,互相監(jiān)督規(guī)范國家治理的權力運行,政治協商實現國家治理的決策民主,參政議政提升國家治理的制度效能。
[關鍵詞]國家治理現代化?新型政黨制度?制度優(yōu)勢
[中圖分類號]D6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803(2020)01-0011-05
[收稿日期]2020-01-05
[作者簡介]1.莊漢,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王靖紅,武漢大學法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
一、問題的提出
2018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的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界委員時,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新型政黨制度”的概念,指出其“新就新在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全國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代表少數人、少數利益集團的弊端”[1]。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要求“展現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優(yōu)勢”[2]。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政黨制度的論述,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本質特性、歷史地位和獨特優(yōu)勢,為推動多黨合作事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對新型政黨制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三個方面。一是闡釋新型政黨制度的理論意義與制度邏輯,指出新型政黨制度發(fā)展了政黨理論,為政黨政治建設提供了有益的范本。同時,提升了人民民主的品質,拓展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實現方式。[3]其新在于“和而不同”的和諧型政黨關系,“求同存異”的合作型政黨關系和“同心同德”的同心型政黨關系。[4]二是論證新型政黨制度的獨特性和比較優(yōu)勢。研究者認為新型政黨制度在利益表達、社會整合和決策民主方面具有舊式政黨制度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5],克服和避免了多黨競爭制度下的諸多弊端,展現出鮮明的制度優(yōu)越性,突破了西方國家基于“競選民主”原則上的政黨制度評判標準,也突破了西方政黨制度所主張的異體監(jiān)督原則,實現了對西方政黨制度的理論超越和實踐超越。[6]?三是探討新型政黨制度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作用。新型政黨制度中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嵌入國家的運行與治理之中,成為中國所特有的國家建設機制。[7](P133)有論者從黨際關系、協商合作、價值認同三個維度提煉出新型政黨制度嵌入中國國家治理中的內在邏輯。[8]還有論者認為在政治功能、價值理念、多元主體、共生要素以及開放模式等方面,新型政黨制度都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內生關聯性。充分發(fā)揮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在國家治理中的功能和價值,既是新時代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9]
在現代國家,政黨制度與國家治理須臾不可分離。本文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視閾下,探尋展示和發(fā)揮新型政黨制度優(yōu)勢的具體路徑。
二、多黨合作凝聚國家治理的價值共識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通過科學合理的政治運行規(guī)則,運用溝通理性,極大增強了政治體系的包容性與和諧度,有利于形成價值共識。
(一)有序利益表達,擴大政治參與
“所謂利益,就是主體在實現其需要的活動過程中通過一定的社會關系所體現出的價值?!盵10](P101)有序的利益表達、利益博弈和利益整合,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從利益代表維度來看,新型政黨制度之“新”體現為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既參與利益表達也參與利益整合,從而有助于中國共產黨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
在有序利益表達的基礎上,這種新型政黨制度能有效整合現代社會分化出來的新興社會力量和日趨高漲的參與熱情。在現代社會,組織和擴大政治參與的首要制度保障就是政黨制度,一個強有力的政黨體制為吸納新利益集團提供了制度化的組織和程序。[11](P381)新型政黨制度下,各民主黨派是中國政黨政治的積極參與者,與執(zhí)政黨是合作共事的親密友黨關系。這種合作而非對抗的黨際關系,既有效克服了多黨輪流坐莊、惡性競爭的弊端,又提供了利益表達的平臺與機會,從而有利于政治穩(wěn)定和政治參與的擴大。
(二)運用溝通理性,達成價值共識
價值是利益的表現和載體,利益表達和利益整合的結果只有訴諸于價值共識,才有望形成大眾一致認可的社會規(guī)范。在建構價值共識的過程中,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殊值借鑒。哈貝馬斯認為,現代文明社會,人類只愿意用和平的、平等的、使用理性的商談方式,去建立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的規(guī)范,以解決沖突,實現社會的協調與整合。社會規(guī)范的可接受性與合意性,依賴于政治公共領域意見形成過程的商談性質。[12](P446)
新型政黨制度中參政黨與執(zhí)政黨之間的溝通合作,正是這種對話式的制度化溝通理性。首先,新型政黨制度具有包容性,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平等的基礎上共商國是,參與決策。其次,新型政黨制度符合溝通理性,參政黨與執(zhí)政黨通過對話式的商談達成共識,以解決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使得重大決策建立在程序正義的基礎上。最后,新型政黨制度能夠形成廣泛的共識。執(zhí)政黨與參政黨都有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共同信念,這是不同的群體、黨派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形成共識、求同存異的基石?;诖?,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未來發(fā)展中,應積極強化參政黨的政治參與、理性討論、溝通共識的功能,以充分展現新型政黨制度的優(yōu)勢。
(三)洞察社情民意,實現政治動員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曾指出,處于現代化之中的政治體系,其穩(wěn)定性取決于其政黨的力量,而政黨強大與否又要視其群眾支持的情況,其執(zhí)政力量正好反映了這種支持的規(guī)模及制度化的程度。[11](P377)要想獲得廣泛的群眾支持,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和決策必須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這就突顯了民主黨派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重要性。各民主黨派是作為歷史上各個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代表而產生的,是鞏固和發(fā)展最廣泛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社情民意是民主黨派發(fā)揮作用、履職盡責的主要載體與工作機制,同時也是溝通聯系社會、向執(zhí)政黨傳遞社會信息和群眾意愿的重要平臺。在反映社情民意的過程中,既需要關注民生、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以及黨和政府中心工作,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還需要結合黨派特色和自身專業(yè)領域,提出有深度、廣度和高度的對策建議,從而有助于新型政黨制度提高政治動員能力。
三、互相監(jiān)督規(guī)范國家治理的權力運行
作為執(zhí)政黨同各民主黨派合作“十六字方針”的要求之一,互相監(jiān)督具有規(guī)范權力運行的獨特功能。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健全相互監(jiān)督特別是中國共產黨自覺接受監(jiān)督、對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情況實施專項監(jiān)督等機制,為民主黨派對中國共產黨開展監(jiān)督提出了新要求新部署。
(一)權力監(jiān)督
我國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創(chuàng)造了合作型政黨制度,這種合作型政黨制度所選擇的監(jiān)督模式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基礎上的一種制度設計。建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發(fā)揮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監(jiān)督作用作為規(guī)范權力運行的重要一環(huán)。比如,組織政協委員中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開展專題調查研究,推舉和聘請符合條件的民主黨派成員或無黨派人士擔任特約檢察員、教育督導員、特約監(jiān)察員、特約國土資源監(jiān)察專員、特約審計員、特約稅務監(jiān)察員等等。特約人員參加有關執(zhí)法檢查和執(zhí)法監(jiān)督工作,參與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研究擬定,參加對重大案件的調查,發(fā)揮參謀咨詢作用和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充分履行民主監(jiān)督職責。[13]
(二)責任機制
西式選舉民主是一種外生型民主,這種民主實踐形成于特定的時代背境之中。現代社會,這種民主形態(tài)的運轉已面臨著種種矛盾和危機,其內部矛盾來自于行政國家的崛起以及治理者和被選舉者之間的脫鉤,外部矛盾則體現在選舉已不再反映自由和公正的公眾選擇。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通過一套結構化的協商機制來構建國家治理體系,在這一新興的內生型民主模式中,將民主和責任連結起來,民主黨派和人民政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民政協通過履行民主監(jiān)督的職責,發(fā)揮著政治監(jiān)督的職能。
如果協商民主沒有相應責任機制作為保障,就難以發(fā)揮應有的作用。作為一種全新的偉大政治創(chuàng)舉,新型政黨制度展現了中國樣本和中國智慧,為如何踐履政黨責任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藍本,為世界政黨政治發(fā)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四、政治協商實現國家治理的決策民主
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fā)展,已被明確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發(fā)展方向。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重申,統(tǒng)籌推進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構建程序合理、環(huán)節(jié)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現有協商渠道中,政黨協商和政協協商發(fā)育最為成熟,規(guī)范化程度也最高,對整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體系的構建和完善發(fā)揮著引領和示范作用。[1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辈贿^,大眾意見往往是零散的、未經加工的“原材料”,需要通過一定的組織和機制進行提煉、加工和反饋,最終輸入到政治決策系統(tǒng)中。在新型政黨制度下,各民主黨派就國家改革發(fā)展中的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在決策前、決策執(zhí)行過程中以及決策后的效果評估中,進行充分、廣泛的民主討論,有助于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一)提升決策的正當性
執(zhí)政黨決策的正當性立基于包容性和民主協商的本質。執(zhí)政黨吸納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與決策過程,通過各種渠道讓其充分發(fā)表意見與建議,各方有權平等地就國家事務進行對話、討論、協商,從而取得共識,形成公共決策。比如,在決策過程中,通過咨詢機制采納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中專家學者的意見,或者某些技術性、專業(yè)性強的部門的官員直接從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中進行選拔。這種多元參與、積極聆聽、理性對話、相互尊重、共識協商而臻于善治的協商民主操作,有利于增強參與者對最終決策的理解與接受程度,而理解與接受程度越高,執(zhí)政黨的重大方針政策的正當性越強。
(二)實現決策的程序化與規(guī)范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辦公廳陸續(xù)頒發(fā)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政黨協商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實施意見》《中國共產黨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條例(試行)》等文件和黨內法規(guī),推動政黨協商和政協協商規(guī)范有序發(fā)展,使新型政黨制度的優(yōu)勢得以充分彰顯。會議協商、書面協商和約談協商這三種政黨協商形式大大拓展了參政黨主動參與政黨協商的空間。政協協商的制度機制主要包括政協全體會議協商制度、專題議政性常務委員會會議制度、專題協商會、雙周協商座談會制度、對口協商和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制度等。這一系列協商形式的探索和實踐,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化、程序化、規(guī)范化的協商民主制度體系。
(三)降低決策的風險性
2019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中,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識形態(tài)、經濟、科技、社會、外部環(huán)境、黨的建設等領域重大風險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確要求。[15]民主黨派理應擔當起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政治責任,協助黨和政府將社會矛盾化解在萌芽、將重大風險化解于源頭,防止社會矛盾裂變?yōu)橹卮箫L險,有效維護黨的領導,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首先,要堅持問題導向,強化風險預防意識。通過政黨協商與政協協商科學預見社情民意和隱匿其中的風險挑戰(zhàn),做到未雨綢繆。各民主黨派和人民政協聯系社會各階層,可以聚焦社會熱點難點痛點,組織形式多樣的專題調研,提前發(fā)現社會風險苗頭,提前化解,防范于未然,推動健全風險預防機制。其次,在重大風險評估機制中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提供專家意見和風險研判。民主黨派既具有聯系廣泛的民主優(yōu)勢,又具有人才濟濟的專業(yè)優(yōu)勢;既可以把人民群眾的意見訴求匯集到風險決策中,又可以進行專業(yè)評估,提供專家意見,推動形成防范化解風險的科學決策。最后,通過政黨協商和政協協商,積極協調各種社會關系和矛盾沖突,在風險溝通和風險管理中發(fā)揮獨特作用。民主黨派和人民政協通過溝通協商,平衡各方利益,就風險相關因素和風險認知等方面的信息進行互動式交流,對風險評估結果進行解釋,提升風險分析過程的透明度,推動人民群眾更全面了解和接受風險管理決策。各黨派、各界別的政協委員應發(fā)揮在特定領域對特定群體的特殊影響力,加大對教育、就業(yè)、環(huán)保、食品安全、金融等領域容易引發(fā)重大社會風險的輿論引導力度,為防范化解社會矛盾和重大風險積極建言獻策。
五、參政議政提升國家治理的制度效能
作為協商主體,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都面臨著提升協商能力的問題。對中國共產黨而言,重點是強化領導干部的政黨協商意識,熟悉政黨協商方法,總結政黨協商經驗,推進政黨協商實踐。對民主黨派而言,重點是通過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履職盡責能力和協商水平。面對作為新興的咨政建言、政治參與、意見表達通道的新型智庫、社會組織和新媒體,民主黨派如不能與時俱進,就可能成為其參政議政的“挑戰(zhàn)者”甚至“替代者”,但如能善加利用則可以成為其提升協商能力的重要資源。[16]
國家治理的效能與公眾滿意度、民主黨派支持度息息相關。在國家治理過程中,需要導入民眾意見,增強政治參與的及時性和回應性,讓決策者與參與者共同討論及交換意見,以使各項治理政策更趨完善、符合民眾需求,提高民眾對黨和政府政策的認同,進而增強政策的可行性和執(zhí)行力。即便協商的結果不一定都被黨和政府所采納,但也能為后續(xù)政策提供一些判斷依據和理由。
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新時代,提升民主黨派參政議政能力和發(fā)揮新型政黨制度的優(yōu)勢,還應對民主黨派信息平臺進行科學合理的構建,通過合理運用大數據,將數據進行匯聚整合和關聯分析。[17]參政議政只有融入到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區(qū)塊鏈技術的發(fā)展中,協商民主在內部運行方面才更有效率,在政策制定方面才更有創(chuàng)造性,在實施那些創(chuàng)新動議時也更有效率。[18](P93) 惟其如此,才能以高水平的參政議政能力來提升國家治理的效能,彰顯新型政黨制度的優(yōu)越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界委員時強調:堅持多黨合作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18-03-05(001).
[2]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2019-11-05.
[3]劉方亮,李廣民.論新型政黨制度的政治學意義[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5).
[4]趙妍.和文化:新型政黨制度的理論淵源[J].人民論壇,2019,(09).
[5]李勝,謝忠文.“新型政黨制度論”對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5).
[6]鄧晶艷,代金平.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比較優(yōu)勢[J].探索,2018,(06);龔少情.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對西方政黨制度的雙重超越及其類型學意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07).
[7]林尚立.中國共產黨與國家建設[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8]艾明江.嵌入型邏輯:新型政黨制度與中國國家治理——基于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發(fā)展經驗[J].理論與改革,2019,(05).
[9]徐鳳月,孫壯.新中國70年新型政黨制度的演化邏輯與前景展望[J].江淮論壇,2019,(05).
[10]張江河.論利益與政治[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1][美]塞繆爾·P·亨廷頓.王冠華等譯.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
[12][德]哈貝馬斯.童世駿譯.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13]王偉光.人民政協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偉大創(chuàng)造[J].中國政協理論研究,2014,(Z1).
[14]黃天柱.推進政黨協商應注意的問題[N].學習時報,2016-01-28(A4);李金河,王江燕.政黨協商與政協協商的相互促進和協調發(fā)展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6,(06).
[15]?不斷奪取應對重大風險挑戰(zhàn)新勝利 ——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側記[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1/24/c_1124038941.htm,2019-01-24
[16]黃天柱.中國政黨協商發(fā)展中存在問題及未來走向的幾點思考[J].觀察與思考,2016,(09).
[17]王勁松,王維.關于大數據時代民主黨派提高參政議政能力的思考[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01).
[18][美]羅伯特D·帕特南.王列,賴海榕譯.使民主運轉起來[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肖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