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科技文明不斷向前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科技的發(fā)展并沒有讓人們的精神內涵和心靈充實方面同步提高。在面臨復雜的多元化社會時,一些青年容易迷失自我,沉迷于物質的享樂,最終導致人心疏離、道德淪喪、麻痹不仁、漠視生命,更有甚者甚至做出自我傷害、不尊重生命、對他人實施暴力等傷害他人的行為。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生命意義感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管理
“大德曰生”,生命自古以來就作為一個引來眾多熱議的話題。近些年來,大學生群體中出現(xiàn)了傷害他人生命、傷害自己、蔑視生命等不良現(xiàn)象屢見報道,虛度美好大學時光,浪費生命的現(xiàn)象也是越來越嚴重。隨著社會科技文明不斷向前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科技的發(fā)展并沒有讓人們的精神內涵和心靈充實方面同步提高。在面臨復雜的多元化社會時,一些青年容易迷失自我,沉迷于物質的享樂,最終導致人心疏離、道德淪喪、麻痹不仁、漠視生命,更有甚者甚至做出自我傷害、不尊重生命、對他人實施暴力等傷害他人的行為。
一、生命意義感的研究起源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生命意義感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早在20世紀40年代,意義治療學派創(chuàng)始人Frank就提出了生命意義感這一概念。他認為人類的基本動機就在追求生命的意義與目標。而近半個多世紀的相關研究證實,生命意義不僅對個人的生存至關重要,也是健康和幸福不可或缺的元素。生命意義感與心理幸福、積極情緒均存在較強的正相關,與心理痛苦、消極情緒存在較強負相關,而生命意義感的缺失則是低自尊、抑郁、自我認同危機甚至自殺行為的重要征兆。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認為,大學生群體中出現(xiàn)的這種不珍視生命的行為和較普遍的現(xiàn)象是和大學生自身對生命意義的認識有著很密的切關系,就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缺乏、缺少生活的目標、遇到挫折和打擊不是積極地面對而是選擇十分消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和處理。了解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個體差異及影響因素,為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及相關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與實踐參考,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全面發(fā)展。
二、生命意義感的定義
關于生命意義的界定,弗洛姆認為人應該以生活創(chuàng)造力來使自己的生命富有意義,并運用理智與愛的力量來為自己做最完全的發(fā)揮。馬斯洛則認為人是透過自我實現(xiàn)來體驗人生的意義,而一個能自我成長的人,能應用其創(chuàng)造力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并同時將自己帶進高峰的體驗中。羅洛.梅認為意義感的獲得是以個體為中心而創(chuàng)造出自我的最高價值,并且能夠體會到自己的意向,以及感受到自己有自由意志去做選擇與愛的力量。
Crumbaugh把生命意義界定為一種能給予個體存在具有方向感與價值感的目標,藉由此實現(xiàn)此目標的過程,個體可以獲得“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的認同感;而Frankl談論生命意義時說道:首先,每個人任何時候的存在都有其意義,其次,求意義的意志存在于個人之心靈層面,在任何處境中,人都保有意志的自由;第三,因為人們擁有自由,所以人人都有責任實現(xiàn)個人生命獨特的意義;第四,生命的意義具有主觀性與獨特性。
Fabry將生命意義分為二個層次:首先是終極意義,指宇宙中有一超越人類、且無法被驗證的規(guī)則,有人稱之為“神”,有人稱之為“自然”,或其他名稱為“道”。對于這一規(guī)則,我們較注重追求的過程,而不是能否達成;其次是此刻的意義,指在生命的每一瞬間都有一個有待實現(xiàn)的使命,個人只能以負責的態(tài)度來回應。
綜上所述,盡管許多的學者都對生命意義感給出了不同的定義,但是他們都普遍認為生命意義包括兩個方面:生命存在的價值以及生命最終要達到的目標。
三、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因素研究
關于影響生命意義感的諸多因素,許多學者在不同的群體里做出了不同的研究:1974年Edwards與Meier將200位被試者依年齡分成幾個組,用“生命意義量表”作為研究工具,結果發(fā)現(xiàn):13—15、17—19兩個年齡組的被試在生命意義感的表現(xiàn)上顯著低于其他的年齡組。在這之后,Reker等人對于生命意義感進行了跨年齡的探討,發(fā)現(xiàn)了成年早期具有比較強的追求更高生活目標的傾向,因此在與其他年齡的被試相比較下,成年早期對其目前生活與目標的實現(xiàn)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滿足感比較低,空虛感較強烈。中年人的生活目的與生命意義感均相對較低,同時死亡接受度亦較低。而老人追求的目標較低、存在空虛較少,使生活更好的需求動機更低,但對死亡的接受度上卻有增加的情況,對生活的滿意較高。
Jeffries研究主題是青少年與生命意義感。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當今的青少年學習旅途中最重要的課題是追求生命中的意義和目的。就個體而言,每個人的生命意義都是與生俱來的,具有獨特性和個別性,且追求生命意義的目的是人類充實生命內涵和擴大生命廣度所持續(xù)一貫的現(xiàn)象。性別與生命意義感兩者的相關研究,并沒有個固定一致的結果。
何郁玲(1999)以中小學教師為對象的研究顯示不同性別與生命意義感的知覺有顯著差異。何英奇(1990)研究主題是大專學生之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該研究選取873名大專學生做被試,利用生命目的測驗、責任感量表、羅科奇價值量表、無力感量表、職業(yè)價值量表與時間知覺量表等研究工具,探討臺灣大專生的生命目的與意義,及Frankl的意義治療理論中有關生命意義感、責任感、自我超越、時間知覺等變量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首先,臺灣約四分之一的大專學生覺得其生命缺乏目的與意義,因而有“存在空虛’’的挫折感。女生感覺生命缺乏目的與意義的情形比男生嚴重。其次,大專生的生命意義感、自我超越價值及對過去、目前、未來持樂觀態(tài)度的時間知覺皆呈正相關,生命意義感與無力感呈負相關。
溫乾利(2009)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群體中這種輕視和浪費生命的行為和現(xiàn)象是由于大學生缺乏生命意識、無視生命意義與價值、缺乏生命意義感造成的;無意義感、無聊感在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也普遍存在著。因此,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教育。她認為大學生生命意義教育還應該引導大學生將生命意義的感受上升到理智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其處世之道,即形成正確的生命意義觀,進而促使個體具有豐富的生命涵養(yǎng)、樂觀進取的生命價值觀、以積極的態(tài)度不斷地追求精神生活,積極運用有限的生命創(chuàng)造無限的價值,讓生命在體驗中升華。
參考文獻:
[1]王繼玉,齊慧云.大學生生命意義認知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
[2]維克多·弗蘭克爾(著).何忠強,楊鳳池(譯).(2003).追尋生命的意義.北京:新華出版社.
[3]肖蓉,張小遠,趙久波.醫(yī)學生生命意義感狀況與幸福感關系[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0
作者簡介:楊念(1985-),女,重慶人,武警警官學院政治工作系講師,畢業(yè)于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發(fā)展與心理教育學碩士。
(武警警官學院?四川成都?6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