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
生活中,常常有人不正視自己的錯誤,用各種方法進行掩飾。你是否聽說過“文過飾非”這個成語?下面一起來學(xué)習(xí)。
成語出處
“文過飾非”出自唐代劉知幾的《史通·惑經(jīng)》,原文如下:
昔孔宣父①以大圣之德,應(yīng)運而生,生人已來,未之有也。故使三千弟子,七十門人,鉆仰不及,請益無倦。然則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其間切磋酬對,頗亦互聞得失。何者?睹仲由之不悅,則矢②天厭以自明;答言偃之弦歌,則稱戲言以釋難。斯則圣人設(shè)教,其理含宏,或援誓以表心,或稱非以受屈,豈與夫庸儒末學(xué),文過飾非,使夫問者緘辭杜口,懷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注:①孔宣父:對孔子的尊稱。 ②矢:通“誓”。出自《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史通》是中國及世界首部系統(tǒng)性的史學(xué)理論著作。上面這段文字大意如下:
以前孔子憑借大圣之德,順應(yīng)天命而生,自有人以來,從來沒有過。三千弟子,七十門人,深入研求也趕不上他,因他精進不知厭倦。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相互研討對答中,能夠互相了解優(yōu)劣。為什么呢?看見仲由不高興,就向天發(fā)誓來自證清白;回答言偃關(guān)于弦歌的領(lǐng)悟,則說自己之前說的是玩笑話來解答詰難。這就是圣人實施的教化,其中的道理包容廣大,有的發(fā)誓來表心,有的自我否定來接受委屈。怎么能和那些平庸的儒者一樣,掩飾錯誤,使得有疑問的人閉口不言,心中疑惑不能舒展呢?
成語釋義
“文過飾非”的意思是掩飾錯誤。
成語探究
要想正確理解“文過飾非”這個成語,關(guān)鍵在于對“文”的理解。那么,這里的“文”是什么意思呢?
成語拓展
用到“文”本義的成語還有“披發(fā)文身”“斷發(fā)文身”等。我們現(xiàn)在常用的“文”字多取其引申義,如文字、文章、文采、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