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群生 盧小彤
摘要:何為師德?師則學習,德則心智。而教育的師德,則是教師職業(yè)道德。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要始終牢記教書育人的使命,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立足本職,提升素質,以國家教育發(fā)展為己任,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責任擔當,用“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新時代“四有”好老師標準要求自己、修煉自我,強化師德修養(yǎng)與業(yè)務水平雙提升,成為一名有愛心、有激情、講規(guī)范、守紀律、愛讀書、善教學的人民教師,要矢志不渝地為創(chuàng)新人才奠基,為幸福學子鋪路,培育出更多有國際視野、有愛國精神、有社會責任感、有創(chuàng)新意識、有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培養(yǎng)更多、更優(yōu)秀的接班人。因此,教師應該弘揚高尚師德,潛心榜樣樹人。
關鍵詞:師德;教育;榜樣
一、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以身作則,是教師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所謂以身作則,就是教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別人做出表率。教師要為人師表,在教育實踐中既要“言教”,也要“身教”,但最重要的還是“身教”??鬃诱f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加里寧還說過:“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xiàn)象的態(tài)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這點往往是覺察不出的。但還不止如此,可以大膽地說,如果教師很有威信,那么,這個教師的影響就會在某些學生身上永遠留下痕跡。正因為這樣,一個教師也必須好好檢查自己,他應該感覺到,他的一舉一動都處在最嚴格的監(jiān)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著這樣嚴格的監(jiān)督。孩子們幾十雙眼睛盯著他,須知天地之間再沒有什么東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細,更加敏捷。對于人生心理上各種微末變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沒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樣能捉摸一切最敏感的事物,這點是應當記住的”。教師的德、行 (如打私彩、麻將等),對學生人生觀、理想、信念的培養(yǎng)具有深遠的影響,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作為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說話、辦事,語言談吐要注意場合、對象,時刻牢記自己的光榮職責,做到“言教”與“身教”相結合,時時、處處以教師良好的道德言行來教育學生,當名副其實的人類工程師。
二、以情育人,鑄就英才
學生是快樂的天使。教師要深受學生歡迎,教育教學時就必須講究育人渠道。
熱愛學生。唐代杜甫曾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用來比喻教師對學生的愛也是十分貼切的。教師熱愛學生,是一種崇高的愛的濕潤。教師像春雨那樣,一點一滴,輕輕地灑在學生的心扉上。一個誤入歧途的少年畢業(yè)后成了單位的“勞動模范”;一個思想散漫、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在老師的培養(yǎng)下成為一名品學兼優(yōu)的大學生;一個對生活喪失信心的,滿以為自己“看破紅塵”而胡亂消磨時光的學生,在教師的教育下,畢業(yè)后當上董事長。還有,陶淑范兩歲時失去了母愛,因受不了后母的虐待,來北京插班求學。對這個插班生,許多人態(tài)度非常冷淡,然而,我國著名女教育家吳貽芬對陶淑范關懷備至,使陶淑范得到了一種比母愛更加高尚的感情—教師對學生的愛。陶淑范感激不已,勤奮學習,畢業(yè)后從事教育工作,從教師到校長,從校長到顧問。這些學生的轉變和成長,離不開教師滿腔的熱情的辛勤勞動。因此,熱愛學生,是教育的起點,是打開學生心靈的枷鎖,是通往學生心扉的橋梁。
信任學生。對學生的信任包括思想的信任和工作的信任。在思想上,教師應當承認,人是存在著個體差異的,但是,教師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人,要相信:他們可以被塑造成可用之才。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優(yōu)勢,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珍視學生的情感。管理家麥克雷指出:人們普遍存在著解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如果條件適當,人們不但不會逃避責任,相反會主動承擔責任。在工作上,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做到“知人善任”。首先要“知人”,從多方面了解和研究學生的思想情況、學習成績、愛好特長、性格特征、成長經歷,以及家庭和社會關系等,從中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要“善任”,我們教師要根據(jù)學生某方面的特長,授予一定的職務或委派完成某項工作,給學生鍛煉的機會,使學生由被動化為主動,(如學習委員、文娛委員等)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或管理他人,不知不覺地鍛煉了能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激發(fā)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寬容學生。寬容、理解學生就是承認學生有犯錯誤的權利??鬃釉唬骸笆肽軣o過,改之則矣”。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是學生?在不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有時寬容學生,讓學生三分,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在矛盾激化的場合里,教師要冷靜,不要過于沖動,留給學生改過自新的機會。但是,寬容不是對問題置之不理,不是包庇、袒護,更不是縱容。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因人而異,并注意場合、方式,尋求處理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如心理脆弱、敏感的抑郁質學生,不宜粗暴、嚴厲地批評,應采用溫和的談心方式進行說理疏導,使學生明確自己的錯誤,從而達到說服教育的目的。
三、自主探究、豐富學識
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笨梢姡昂脤W”是多么的重要。未來的社會是一個知識型社會,更是一個學習化社會。自20世紀60年代后期以來,終身學習已成為世界教育發(fā)展的潮流,成為21世紀教育發(fā)展的共同趨勢。終身學習的理念是“生活本身即是不斷的學習過程”。作為教師必須認清終身學習對自身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性,自覺地樹立、終身學習的觀點。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一桶水”就是學生真正能夠得到“一碗水”的保證。從教師所教授的專業(yè)知識來講,教師對教材中的知識內容的掌握必然比學生要多、要深、要廣,并且更為熟練和精通,但任何學科都是在不斷發(fā)展的,而教材上的內容卻是固定的,且總有一定的滯后性,因此局限于教材的“水”僅是一桶死水。在新課改的今天,教師要能夠超越書本知識,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科發(fā)展前沿的新知識、新信息,就必須不斷關注學科發(fā)展的新動向,并投身于科學研究,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來支撐教學,提高教學水平,使自己的這桶水成為常新的活水。從更深的層面來看,教師的教學并非是單純?yōu)榱诉M行知識的傳遞,而是以知識傳遞為手段來培養(yǎng)能夠服務社會、具有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人,因此,要把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思想教育,并且學會分析問題和獨立思考上。因此,教師只有不斷地摸索學習,不斷地更新知識、理念,不斷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才能適應現(xiàn)代教育的需求。
四、心系教育,無私奉獻
有人說,教師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這是對教師奉獻精神的生動比喻。事實正是這樣,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教師,為了培養(yǎng)人才而嘔心瀝血。如我國偉大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還提出“教育立國”、“教育造國”、“教育建國”、“教育為公”、“文化為公”,與今天的“科教興國”、“教育為民”一脈相承、精神一致。他一生從事教育,以畢生的精力,實現(xiàn)人生的誓言。毛澤東為他題詞是:“痛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宋慶齡稱贊他是“萬世師表”。又如:北京東直門中學原校長齊淑容,她本有當機關領導的資格和機會,然而,她卻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教育事業(yè)。文化大革命時,她被打成“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黑樣板”,“反動路線的忠實執(zhí)行者”,被抄家,罰跪,挨斗,受盡折磨和摧殘。但她把自己的一切獻給教育事業(yè)的信念絲毫沒有動搖。她沒有考慮自己的得失,盡管不準上臺講課,她還是天天來到學校,不管刮風下雨,嚴冬酷暑,都堅持把校園打掃得干干凈凈,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像這樣的教師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度負責和至死不渝的奉獻精神,譜寫了一曲曲優(yōu)秀人民教師的贊歌。
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是“樹人”,而“樹人”首先要“立德”。唯有不斷修身立德,具備足夠的人格力量,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教師既是點亮學生心中光明的人,也是引導學生走向光明的人,所以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堅持立德樹人的職業(yè)本位,堅守初心使命,嚴守師德紅線,帶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自己的德行修養(yǎng)影響和帶動學生,當一名合格的教育者。
參考文獻:
[1]徐璐. 孔子榜樣教育思想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7.
[2]謝祎,黃璇.加強和提高教師職業(yè)道德[J].亞太教育,2015(35):2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