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小弦
摘 要:成人童話電影通過其特殊的藝術形式向我們展現(xiàn)現(xiàn)實和童話的交匯與沖突,這類影片往往在主人公的設定上把目光投向女性,這和其文學本體的創(chuàng)作在男權意識形態(tài)下完成是分不開關系的。在今天的成人童話電影中,女性不再是傳統(tǒng)的扁平形象,更多的創(chuàng)作者從女性立場出發(fā)思考和設計能反映真實的女性生存狀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變化的人物形象,從女性主義的角度解讀成人童話電影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女性、男權、童話之間的三者權利關系。
關鍵詞:成人童話電影;童話;女性主義;性別認同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童話電影”跟兒童電影的區(qū)別在“童話”的元素上,很多兒童題材的影片拍得夢幻,但是并非童話電影——童話電影的創(chuàng)作特點在于:在情節(jié)上對童話故事加以改編,或采用童話的靈感進行顛覆性的劇情發(fā)揮,或者在視覺感觀上展現(xiàn)明顯的童話元素,如城堡、白馬、雪花、小動物等。電影《霧中風景》(<Topio Stin Omichli>, 1988)就是一個例子,這是一部詩意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電影。然而,它同時借兒童視角敘事,并且運用了幾個明顯、關鍵的童話意象,結合其深刻復雜、悲觀迷茫的現(xiàn)實主題,是“現(xiàn)實的童話、童話的現(xiàn)實”——存在現(xiàn)實和童話辯證關系的成人童話電影。
成人童話電影和童話電影的區(qū)別,不在于受眾的區(qū)分上,而在于主題表達上——意圖表現(xiàn)成人現(xiàn)實生活、只有成人才能理解的,是成人童話電影。在功能上,不是為了教育兒童、助力成長、“合家歡”式觀賞、回歸童心的體驗,如電影《哈利波特》(<Harry Potter>, 2001-2011)系列,很多觀眾也是成年人,而是為了表達創(chuàng)作者對現(xiàn)實問題比較嚴肅深刻的討論。因此,成人童話電影中最常見的一個表意手法是“隱喻”,就是要在人和物背后傳達更深廣的內容。
尤其是人物。由于在傳統(tǒng)的童話故事里,主人公大多是落難的公主、出身貧寒的美女、能歌善舞的善良姑娘。所以今天,即使童話電影已經發(fā)展得樣式繁多、審美和情節(jié)上都在力圖顛覆傳統(tǒng),但是在主人公的選擇上更多的還是集中在女性,給我們帶來了站在女性主義視角上的思考。
1 為什么選擇女性?
童話會讓人想到“兒童”,想到“婦女”,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弱勢群體”,成年男性在童話中發(fā)揮的是“拯救”“幫助”的作用。這是因為很多膾炙人口的童話故事是由18、19世紀的男性藝術家創(chuàng)作,受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創(chuàng)作者在作品中傳達明顯的男權文化。學者克里斯蒂娜一針見血地指出過童話、男權話語、女性命運三者之間的權力關系:“在童話的文學故事傳統(tǒng)中,女主人公始終逃不出別有用心的男性身體法則”[1]。大家熟悉的傳統(tǒng)童話的女主人公,外型上美麗輕盈、內心善良忠貞,一方面這些對女性的苛求表現(xiàn)出男性物化女性、女性客體化的社會狀況,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兒童文學讀物,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還沒有完成性別認識的孩子們。小女孩們將自己的夢想趨向成為童話的公主,等待“白馬王子”的出現(xiàn)。巴柔曾解釋虛構的形象與現(xiàn)實之間的互動關系:“作家把關于他者的看法構思成作品;通過書籍、影視或其他傳媒表現(xiàn)出來,或通過出版發(fā)行推向市場;大眾(讀者、觀眾)通過閱讀行為接受了這些形象,同時讀者的作用又反作用于在社會生活中的作家的創(chuàng)作———如此循環(huán)往復[2]”。傳統(tǒng)童話中,“愛情”是女性解決煩惱的唯一答案——女孩們受童話故事的影響深化男權社會賦予女性的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反過來女孩們的追捧和信任也讓童話的影響深化。由此可以思考,女性偏愛愛情主題電影的原因是后天包括童年的童話故事的影響、還是生理構造不同、思維方式不同的偏好?那么有多少女性的性格、喜好是在男權文化影響下形成的?朱迪斯梅恩曾經以“就消費對象而言,針對女性觀眾的電影”為判斷女性電影的特征,這是片面的,因為女性消費者的消費選擇也是在男權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下教育指導而成的,這方面的影響是深遠且無形的。
今天,越來越多的創(chuàng)作者關注、力圖改變女性現(xiàn)存的困境,無論是男性導演還是女性導演,在成人童話電影里,從女性的視角出發(fā),讓女主人公折射出在社會大環(huán)境的男權意識形態(tài)下的抗爭和主體意識的覺醒,有助于做出和以往更鮮明的對比。
2 “兒童”到“女人”
“社會性別”區(qū)別于“生理性別”,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蓋爾·盧賓提出,主要是指人自身所在的生存環(huán)境對其性別的認定,因時間、民族、地域而異,是一種特定的文化、社會構成。有研究顯示,實際上從三歲起,不同性別的兒童便會對于不同類型的玩具和活動有不同的感知。一般情況下,男孩會更傾向于玩汽車和手槍,女孩則更喜歡玩布娃娃或者是過家家的游戲。在隨后的兩年時間之內,這種性別角色定位愈發(fā)明顯,并且在學前期達到最高水平。根據(jù)弗洛伊德的理論可知,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在性心理發(fā)展的口腔期(0-18 個月)以及肛門期(2-3 歲),通常呈現(xiàn)出大致相同的發(fā)展趨勢,直到性器期(約 3-6 歲),才開始表現(xiàn)出明顯的性別分化。并且,在這個時間段之中,無論是父母、同伴還是教師等,都會對兒童性別角色的形成造成至關重要的影響。
由此可見,童話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對其性別角色的形成也有十分明顯的影響,尤其在兒童建構現(xiàn)實性別世界的過程之中,通常作為信息源以及參照點而存在。
兒童是如何從性別意識模糊到了解社會給予的性別意識的定義的,電影《霧中風景》給了一個凄美的例子?!鹅F中風景》通過詩一般的長鏡頭講述了姐弟兩人尋父也是尋根的故事,雖然沒有浪漫的童話故事的背景和超現(xiàn)實的想象,從氣氛上、意象上、表意上,是具有一定的童話色彩的。影片以孩子的視角出發(fā),不乏我們熟悉的童話元素———漫天飄舞的雪花、落荒而逃的新娘、即將死去的白馬??梢钥吹绞q的姐姐和年幼的弟弟還是懵懂的孩子,行走在兒童對世界的觀察里。影片之初,我們并不把姐姐當成女性看待,無論是意識形態(tài)還是行為表現(xiàn),她和弟弟沒有太大的區(qū)別。然而片尾,姐姐沒有錢買車票的時候想通過身體向陌生男人換取,這時候她已經完成了從無性別意識的兒童向男權主體意識形態(tài)下的女性的轉變。最初,姐姐搭上好心人的車,沒有感到自己身為“女性”需要擔心的風險,事情是順利的,她沒有改變童真,這也說明性別意識的強化是社會、是男性給予的;后來,姐姐遭遇侵犯,意識到自己作為女性和男性的差異;無助時,她遇到了富有魅力的青年,女孩情竇初開,從孩子向女性的情感心理轉變;美好的情愫停止在知道青年喜歡男性的那一瞬間,這里再次強調了男女性別的差異,在失聲痛哭中姐姐完成了心理認同上的女性轉變;最后,她長大了,主動提出利用身體向陌生男性提出條件。姐姐從無性別意識的孩子到從心理上、生理上對自己性別的認知,其認知過程中所有的“課程”都是男性給予的:侵犯者、魅力青年等,一路上她遇到的警察、親戚等也都是男性,社會的漠然和壓力也是這些男性角色背后的象征所賦予的。姐姐最后主動提出的對身體價值的認識,是建立在男權社會給她的性別灌輸下的,而且她不僅要“自我成長”,還一直承擔著“照顧弟弟(男性)”的任務。影片最后,弟弟在迷霧中安慰姐姐“不要害怕”,弟弟從旁觀者轉變?yōu)榻o予姐姐力量的人,說明這一路程的所見所聞讓弟弟也完成了他的自我性別認識?!鹅F中風景》作為一部以“尋父”為線索的影片,其背后關于國家、歷史、宗教的思想主題是深刻的,而姐姐在影片中的性別意識形成,也和影片“現(xiàn)實的童話”一樣殘酷。
3 成長后的女性困境
《黑天鵝》(<Black Swan>, 2009)改編自童話傳說《天鵝湖》,柴可夫斯基在其基礎上改編了著名的芭蕾舞劇,故事講述公主奧杰塔在天鵝湖畔被惡魔變成了白天鵝,王子愛上了她,在王子挑選新娘的夜晚,惡魔讓自己的女兒黑天鵝偽裝成奧杰塔欺騙王子。最后王子識破詭計、殺死惡魔,幫助公主恢復原形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從童話原著中可以看到,在傳統(tǒng)的父權文化下的故事劇情——公主奧杰塔作為被惡魔(惡魔也是男性形象)施咒的弱勢女性,她是被動的,生活的起伏皆由男性主導——惡魔將她變成天鵝,她失去作為“人”最基本的屬性;王子愛上了她,王子舉行“挑選”妻子的典禮,可以看到女性作為婚姻、愛情的從屬關系;惡魔讓女兒黑天鵝去誘惑王子,女兒黑天鵝在這里也不具備選擇權利,而是作為父權的一個“工具”;最后王子救了公主,與公主幸福地生活下去,這個童話固定的“經典結局”也都是由王子這個男權象征來實現(xiàn)。可以看到,“傳統(tǒng)的童話故事里女性通常被當作附屬品來描述,很少被賦予主體意識”[3],即使主動作出行為動作上的爭取,也是茫然的、不具有影響力的。
電影《黑天鵝》在這個故事的基礎上進行改編。講述完全不同的一個“女性受困”的故事。和童話里的奧杰塔公主一樣,娜塔麗波特曼飾演的妮娜被母親的教條、舞蹈團的競爭、男編導的“凝視”壓迫,就像力圖打破惡魔施咒的白天鵝一樣,妮娜要掙扎一條出路。盡管最后,妮娜的精神世界走向偏頗自我毀滅,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男性和女性之間的關系已經發(fā)生改變——作為男主人公的編導角色,對妮娜給出的壓力和挑逗并不是友善的動作;飾演魔王的男演員,也對妮娜構不成威脅和影響。影片中妮娜面臨的問題是來自女性自身的。
3.1 凝視
拉康在《精神分析的四個基本觀念》中將“凝視”定義成自我與他人之間的某種鏡像關系,所以會受到他人視野的影響。在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不難發(fā)現(xiàn),凝視一般情況下會以父權方式呈現(xiàn)出來,并且被凝視的對象,也就是女性,通常被塑造成為溫柔、美麗的美好形象。不僅如此,凝視通常還會伴隨懲罰、禁錮而出現(xiàn)。久而久之,凝視與男性的權力之間也形成了一定的連接關系?;诖耍?碌默F(xiàn)代權力理論則將規(guī)訓、懲罰以及自我監(jiān)視納入到凝視的手段之中。根據(jù)相關的研究理論結果可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女性主義者將“被凝視”視為是受壓迫的一種最明顯的標志。并且也認為“凝視”實際上是一種暴力行為的表現(xiàn)方式,進一步提出,為了抵抗“凝視”的單向暴力,女性應該通過“回眸凝視”的方式來進行修正。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女性主體性已經開始實現(xiàn)自覺回觀,并且也開始對父權眼睛的“凝視”提出了挑戰(zhàn)。影片中男編導的“凝視”是妮娜恐懼緊張的壓力來源,但妮娜對鏡中自己的“凝視”才是她毀滅的真正原因,也是對男性主導社會的回觀和反擊。
3.2 壓制
妮娜生長在沒有父親的家庭,母親為了自己放棄舞蹈夢想,對其嚴格管教。在男權制社會中,母性實際上也已經基本被男權化,而這也正是女性向男性臣服的標志。比如,影片中的母親在妮娜想吃蛋糕時嚴厲阻止,對身材管理的要求是迎合男性的,“吃”滿足的是最基本的欲望,克制和禁錮是母親象征的男權社會的壓制。母親不僅沒有獨立的人格,更難以自覺激發(fā)出個人的女性意識,在不知不覺之中,已經主動參與到了男性社會的制度執(zhí)行之中,對自身以及其他女性的身份和地位有明顯的偏見,最終甚至成為了男權社會的代言人之一。
3.3 失語
妮娜的“蛻變”從進入前天鵝女王貝絲的化妝間開始,打開口紅的瞬間,我們聽到導演在聲音上作出誘惑、魔幻的處理,預示這場自我毀滅的悲劇。貝絲芳華已去退下舞臺,她歇斯底里的反抗,卻沒有改變男權社會里對女性年齡的審判,她的海報被換下便沒有人再看得到、聽得到她。妮娜從新人得到機會的喜悅漸漸體會到貝絲的壓力。女性身處以男性為中心的男權意識形態(tài)下,其邊緣、弱勢的地位使其無法從男性手中奪得話語權,從而被迫失語,我們看到貝絲的反抗,卻被男編導稱為“瘋狂”,男權思想希望女性服從而不是表達,尤其是男權文化參考女性“年齡”作出價值判斷,貝絲無奈的退出是每個女性都會面臨的問題,社會的壓迫使其無法有效表達本體的思想、彰顯個人的價值,于是她先妮娜一步走向瘋狂。
4 女性意識的覺醒——有“受害者”,更有“拯救者”
影片《潘神的迷宮》(<Pans Labyrinth>, 2005)是一部典型的成人童話電影,導演借“潘神”的傳說表達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歷史和人性問題——影片以兒童視角出發(fā)把現(xiàn)實問題轉化成“童話探險問題”,我們既看到作為無辜受害者的悲哀和戰(zhàn)爭的殘酷,也對人類內心世界的自我逃避、自我安慰與精神力量做出一些思考,“人的內心活動展現(xiàn)在銀幕上”,恐懼被具象化了。其中,“潘神”的隱喻非常值得尋味。根據(jù)神話傳說的記載,酒神被宙斯化作一頭雄性山羊,希臘人由此創(chuàng)作“山羊之歌”——酒神頌歌,頭戴山羊飾品歌舞祭祀。尼采曾表示,“酒神精神比希臘悲劇更早誕生”。而“潘神”本身作為一個神話悲劇,恰恰和酒神精神相吻合,影片以《潘神的迷宮》命名,表現(xiàn)創(chuàng)作者對悲劇、尤其是悲劇中作為犧牲品的女性的憐憫。片中人物的設計非常典型:女孩代表無辜的戰(zhàn)爭受害者,母親代表向強權的入侵者低頭服從的投降派群體,女傭代表著革命者、反抗者、愛國者,繼父則是戰(zhàn)爭和侵略者本身殘酷的體現(xiàn),他也是父權的代表。這里的“女孩”一如傳統(tǒng)童話,處于“受害者”的弱勢地位,雖然她擁有比較獨立的意識,但是這個意識是對父權的逃避而不是抗爭,逃避的方式是通過不切實際的幻想童話來實現(xiàn),這“自欺欺人”的行為也是最后抗爭失敗的原因。“母親”也是一位“受害者”,不同于女孩擁有自我意識,她徹底服從于男權中心的意識形態(tài):改嫁后聽從丈夫的安排,為其生一個兒子(繼父只想要個男孩)等,她沒有反抗的能力,是最早的犧牲者。
但是《潘神的迷宮》中的女性并不全然是“受害者”,創(chuàng)作者站在女性立場上給出了另一種女性形象——“拯救者”女傭。女傭是潛伏在繼父營地的革命者,也是影片中唯一存活下來、看到希望的女性。
這一角色在影片中有這樣一些特質:
(1)是潛伏在敵人身邊的革命者,面對兇暴的繼父保持勇敢、冷靜,敵人一直沒辦法察覺情報泄露的蛛絲馬跡,可以看出她的智慧。
(2)拯救受傷的弟弟、同情女孩的處境,她同時具備女性形象的柔情和感性。
(3)被捕獲后,面對皮肉之苦的堅持,她偷偷藏著武器,直接劃破繼父的臉,作為至上的父權象征的繼父的形象被毀,暴露出猙獰的本來面目,可見她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和戰(zhàn)斗能力。
女傭這一角色實際上并不是柔弱的,甚至顯示出了更加強烈的男性特質。影片中,繼父得知臥底是她時非常不屑,女傭說,“因為你看不起女人,所以我才會成功”,這正是最好的詮釋。在影片結尾,女傭帶領革命者們迎接勝利,我們看到導演讓她站在了一群男性革命者的最前面,通過她接受了一個新的生命——這是賦予女性形象力量和顛覆的意義,讓她來挑戰(zhàn)男權社會。 在影片中,女傭這個人物一直在“拯救”——為革命者們送情報和藥品,“拯救”了同志;被捕后正面反抗敵人,“拯救”了自己;最后尋找女孩、接過無辜的嬰兒,告訴邪惡的父親“他不會知道你”,“拯救”了新的無辜善良的生命。另外在人物造型方面,女傭極具男性特征:硬朗的面部骨骼、高瘦的身材、突出的齙牙,并不是傳統(tǒng)童話電影中女性柔弱美麗的樣子??梢哉f,這是一個女性主體意識覺醒的代表形象,是一個對男權社會的顛覆者、對女性集體的啟發(fā)者和拯救者。
5 結語
成人童話電影總是通過其特殊的藝術形式向我們展現(xiàn)現(xiàn)實和童話的交匯與沖突,而這類影片往往在主人公的設定上把目光投向女性。雖然本文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對這些優(yōu)秀的成人童話電影做了分析,但是本文提及的所有影片都是男性導演的作品,是男性站在女性立場上對當代女性生存狀態(tài)的解讀。隨著成人童話電影在全球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追溯過往,結合女性主義電影的思維,成人童話電影可以具有更深刻、更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回春萍.激進對抗到理性反思美國女性主義童話改寫中的性別政治[J].婦女研究論叢,2016(06):45.
[2]孟華.比較文學形象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孫舒.安吉拉·卡特現(xiàn)代童話中的女性政治[J].學術交流,2018(08):17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