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君
【教材分析】
《望岳》是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古代詩歌五首》中的一首詩歌,與其他兩首《登幽州臺歌》《登飛來峰》均為登高之作,但情感表達卻大不同。杜甫《望岳》與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在創(chuàng)作背景、描繪景象、思想感情等多方面有相同之處,因而引導學生利用課堂學到的詩歌鑒賞方式對兩首詩歌進行比較閱讀,從而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和樹立遠大的志向與抱負。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大聲地誦讀、流利地背誦對于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但是他們無法很好地掌握詩歌的學習方法,無法自主把握詩歌的內容,對于詩歌語言的賞析、詩歌主旨的探究能力還不夠,還需要老師加以指導。因此,本堂課的設計便是針對學生的薄弱之處加以引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反復誦讀詩歌并背誦,體會詩歌的內容,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能力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品讀、賞析等方式把握詩歌的內容與主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和抱負。
一、情境導入
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的歷史源遠流長。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到鼎峰時期的唐詩,名家輩出。其中,唐代最為著名的兩大詩人——李白和杜甫,如同兩顆恒星,在中華詩歌的浩瀚星河中熠熠生輝。
二、展示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反復誦讀詩歌并背誦。
2.品析詩句,體會詩意,欣賞詩句中的美。
3.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賞析詩歌的能力。
三、預習檢測
1.走進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人被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與李白并稱“李杜”。他的詩篇像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歷史,充滿著強烈的憂國憂民感情。其詩對后世影響深遠,有《杜工部集》傳世。
代表作品:“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律詩:《登高》《春望》《春夜喜雨》
2.知識鏈接——泰山簡介
泰山:又稱岱山,岱宗,是我國五岳中的東岳。位于山東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稱。在漢族傳統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獨尊”的美譽。自秦始皇封禪泰山后,歷朝歷代帝王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
補充: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讀準字音,注意書寫。
四、在誦讀中與詩人相遇
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聽名家范讀,欣賞詩歌的魅力。
2.小組比賽朗誦,讀準字音,注意節(jié)奏,把握語氣、語調。
3.全班有感情地朗誦。
五、在品讀中與詩人相知
疏通詩意,品讀詩歌。
請學生結合書上注釋,自主翻譯詩句。在翻譯的同時思考問題:
全詩圍繞詩題“望”字展開,句句寫望岳,但每句詩望的角度卻不同,分析每一句詩是如何“望”的?
明確:首聯:遠望;頷聯:近望;頸聯:細望;尾聯:寫詩人由俯望而產生了登岳的愿望。
六、在賞析中與詩人同行
1.探尋詩歌之美。小組合作,思考探究問題。
(1)首聯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首聯運用了設問,自問自答,寫遠望所見,借齊魯兩地來側面烘托泰山巍峨高大、參天聳立的形象,寫出了泰山占地面積之廣、氣勢之大。(板書:巍峨高大)
(2)頷聯里“鐘”和“割”二字用得好在哪里?
明確:這二字都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鐘”字將大自然擬人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大自然對泰山情有獨鐘,把神奇和秀麗都給了泰山。
“割”字生動有力地表現出泰山以其高度將陽光隔斷,使山南山北兩面明暗截然不同,形成不同的景觀,從而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偉的形象。(板書:神奇秀麗)
(3)頸聯描繪了兩幅什么樣的畫面?表現了詩人的什么情感?
明確:層云繚繞、鳥歸山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板書:借景抒情)
(4)尾聯讓我們體會到了詩人什么樣的雄心壯志?這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明確:這句詩字面意思是說詩人要登凌絕頂,俯視眾山,實則來抒發(fā)自己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
托物言志——通過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表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一種古典詩詞的表現手法。(板書:托物言志)
2.引入創(chuàng)作背景。
為什么詩人杜甫會有如此的雄心壯志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首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
明確: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離開長安,到兗州去省親,開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山東、河北一帶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氣。
3.研讀詩歌,領悟詩情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這首詩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透露了詩人早年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遠大抱負。
七、課堂小結
《望岳》這首詩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通過描寫泰山雄偉高大、神奇秀麗的形象,流露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志向和抱負。抒發(fā)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教學反思】
可取之處:
1.課堂上能夠以學生的自主誦讀為主,淡化教師的講解;重視學生對作品的誦讀。
2.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使課內誦讀與課外誦讀相結合,對教材進行適度拓展。
3.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述力和語言感覺力,從詩句入手,體驗作品的情感意蘊;創(chuàng)設情境,運用感性化的教學手段,如:PPT演示、圖片、聲音,范讀等進行渲染意境。
4.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設問能扣住文體特點,循序漸進,層層深入。
不足之處:
在本課教學中,還應給學生更多一些的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思考感悟,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努力改善,多學、多思、多請教、多觀看專家們的講座,在反思中不斷的完善自己,爭取在教學上有新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