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如何讓“絕學”走向大眾?

2020-09-10 07:22:44鐘韻
中國出版史研究 2020年2期
關鍵詞:文化需求絕學甲骨文

【摘要】甲骨文的弘揚需要學術傳承和文化普及的共同努力,近四十年來,甲骨文普及著作的出版經歷了濫觴期、發(fā)展期、增長期三個階段,取得了豐碩成果,實現(xiàn)了甲骨文知識普及的全面覆蓋,涵蓋了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讀者群,呈現(xiàn)出豐富的出版形式。與此同時,現(xiàn)有甲骨文普及著作在內容質量和銷量影響上皆有不足,不能完全滿足國家的文化策略和大眾的知識需求。對此,學術界、出版界與有關部門應積極配合,打造兼具歷史高度與學術精度、既可信又可讀的甲骨文普及精品。

【關鍵詞】甲骨文 普及著作 出版史 出版策略 文化需求

甲骨文是中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tǒng),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將中國信史的開端與漢字的探源,上推到距今三千多年以前,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尋根與自我認同具有重要意義。在中華文化走向偉大復興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甲骨文的意義,“中國字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標志。殷墟甲骨文距離現(xiàn)在3000多年,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2014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北京市海淀區(qū)民族小學少年兒童時的講話。];“要重視發(fā)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這些學科看上去同現(xiàn)實距離較遠,但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需要時也要拿得出來、用得上。還有一些學科事關文化傳承的問題,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視這些學科,確保有人做、有傳承”[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絕學”不僅是象牙塔中的精深研究,更關乎中國文化的命脈與延續(xù)。它既需要學術傳承,也需要文化普及,在科學研究與大眾出版的共同努力下,獲得更為悠遠廣闊的生命力。對甲骨文而言,自20世紀80年代始,四十年來不斷有相關普及著作出版問世,根據筆者的調查,約有六七十種之多。這些甲骨文普及著作的基本面貌是什么?它們具有哪些特點、成果與不足?我們應當如何打造兼具歷史高度與學術精度、既可信又可讀的甲骨文普及作品,讓“絕學”走向大眾,滿足社會文化的重要需求?這都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內容。

一、甲骨文普及著作的出版狀況

作為一門艱深的、專業(yè)性很強的“絕學”,甲骨文普及著作的出現(xiàn)相對較晚。20世紀80年代以來,甲骨文研究得到了全新的發(fā)展,在文字考釋、分期斷代和殷商歷史等領域,都有重要進展,甲骨學進入了“百花齊放,全面豐收”的時期。與此同時,隨著人民群眾不斷提升的文化需求,甲骨文的普及出版物也開始出現(xiàn)。根據我們對四十年來甲骨文普及著作的分析,約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一)濫觴期:20世紀80—90年代。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xiàn)了甲骨文的普及著作,如蕭艾《甲骨文史話》(文物出版社,1980年)、孟世凱《殷墟甲骨文簡述》(文物出版社,1980年)、董琨等編《商周古文字讀本》(語文出版社,1989年)等,約有十余種。它們多為某類叢書中的一本,篇幅不大,用清晰簡明的語言為讀者介紹與甲骨文相關的歷史、考古、文字知識。

(二)發(fā)展期:2000—2009年。到了21世紀初,甲骨文的普及著作不斷出版,約有近二十種,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超過了此前二十年的出版成果。如趙誠《甲骨文與商代文化》(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董琨《從甲骨文到簡化字》(語文出版社,2000年),王宇信、徐興華《商周甲骨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等。這批普及著作有不少出自專家學者之手,無論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了此前的作品;但正因如此,這批普及著作的門檻相對較高,和社會大眾的文化閱讀還有一定距離。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出版了德國學者顧彬的《甲骨文與殷商人祭》(與王平合著,大象出版社)一書,這是國內出版的第一本由海外學者撰寫的甲骨文普及著作。

(三)增長期:2010—2020年。自2010年以來,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與“國學熱”的浪潮,甲骨文的普及著作開始大量出版。根據筆者統(tǒng)計,近十年出版了32種甲骨文普及著作(見下表)。從出版趨勢來看,自2016年開始,相關作品的出版量開始增多,相比2010年至2015年平均每年2種,2016年到2019年每年至少5種,比之前翻了兩倍多。這無疑說明,在國家提倡“絕學”的文化政策的鼓舞下,甲骨文普及著作的創(chuàng)作、出版與相應的市場需求都在不斷增長,社會大眾對甲骨文的興趣也在不斷增加。這一階段的普及著作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不僅涉及甲骨文的相關知識,還從生肖、中醫(yī)、民俗、書法等不同角度展現(xiàn)甲骨文的相關文化內容。除了面向成年讀者之外,也開始面向少年兒童普及甲骨文知識,出現(xiàn)了字卡、識字讀本、童話、漫畫等全新的展現(xiàn)形式。

根據目標讀者群的不同層次,我們又可以將上述甲骨文普及著作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甲骨文的學術入門書。這類著作主要面向對甲骨文感興趣的,試圖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文字、歷史、考古知識的讀者,多為文史哲專業(yè)的高校學生。除上述《商周甲骨文》《甲骨文與商代文化》《商周古文字讀本》之外,還有王宇信、王紹東《中國古文字導讀:殷墟甲骨文》(文物出版社,2016年),龍國富《甲骨文與中國上古文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等。這類普及讀物多出自專業(yè)研究者之手,在全書框架、知識內容和文字風格上,與學術著作更為類似;正因如此,其社會影響力往往相對有限。以《甲骨文與商代文化》一書為例,作者趙誠先生是古文字研究的著名專家,這本書資料翔實、論證充分,堪稱力作,在甲骨文研究領域中頗具影響力。但自2000年發(fā)售以來,其銷量尚不到600冊[本文涉及的銷量數(shù)據均來自開卷Smart數(shù)據查詢分析系統(tǒng)。],充分體現(xiàn)出學術入門著作與大眾文化需求之間的距離。

第二類是與甲骨文有關的文化通識讀本。這類著作主要面向廣大青少年讀者,通常采用圖文搭配的形式出版,介紹基礎性的甲骨文知識與歷史考古常識。如于元編著《中國文化知識讀本:甲骨文》(吉林出版集團,2010年),王謙、王重陽編著《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甲骨文》(泰山出版社,2012年),韓織陽《有趣的甲骨文》(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俞欣《甲骨文的美麗童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6年),劉滴川《龜藏:藏在龜殼里的甲骨文和貞吉中國》(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等。這類作品以“普及”“通識”為標簽,瞄準了青少年的閱讀市場,但無論讀者反饋還是市場銷量都相當平淡,發(fā)行量最高的作品不過3000冊左右,這一數(shù)據與其潛在讀者數(shù)量之間的反差十分鮮明。

第三類是基于甲骨文的識字讀本與漫畫繪本。這類作品主要面向學齡前兒童與低年級的小學生,通過簡單常用、象形性強的一批甲骨文,進行“看圖識字”式的認字教育。如小象漢字出品的《甲骨文配配卡》(中信出版社,2017年),以及張振忠編著《愛上中國字:甲骨文識字卡》(現(xiàn)代出版社,2017年),黃加佳《甲骨文學?!罚ū本┞?lián)合出版集團,2018年),唐光雨《漫畫甲骨文奇遇記》(四川辭書出版社,2019年)等。在甲骨文普及著作中,這類作品的市場銷量是最高的,以較近出版的《甲骨文學校》為例,作者用繪本的形式來展現(xiàn)甲骨文的文字常識,雖然內容相對淺顯,但憑借精美的印制和有趣的畫風,出版一年來已有過萬冊的銷量,遠遠超過其他類別的普及作品。

二、甲骨文普及著作的成果與不足

縱觀四十年來甲骨文普及著作的出版情況,可以說,我們已經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從筆者所統(tǒng)計的六十余部作品來看,首先,現(xiàn)有的甲骨文普及著作內容豐富、介紹詳贍,實現(xiàn)了知識普及的全面覆蓋。具體包括:(1)甲骨文的文字知識,即對甲骨文象形特點的重點展現(xiàn)、用“六書”分析甲骨文的字形結構、基于甲骨文講解漢字的歷史演變、甲骨文與現(xiàn)代文字的對比、甲骨文書法的基本技法等;(2)甲骨文的歷史文化知識,包括甲骨文中記載的殷商時期的占卜、祭祀、天象、農耕、戰(zhàn)爭等方面內容,其中相當一部分著作重點介紹了與武丁、婦好有關的史實;(3)甲骨學的相關知識,包括甲骨文發(fā)現(xiàn)、發(fā)掘和研究的歷程,著名的甲骨學家、甲骨文研究的基礎知識與重要成果等。其次,現(xiàn)有甲骨文普及著作的目標讀者群涵蓋了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讀者,無論是學齡前兒童、青少年、高校學生還是文化愛好者,都有與其閱讀需求相適配的作品。最后,現(xiàn)有的甲骨文普及著作具有豐富的呈現(xiàn)形式,從常規(guī)的普及文章到圖錄、漫畫、剪紙、書法,體現(xiàn)出充分的創(chuàng)造性。

綜上所述,四十年來的甲骨文普及著作從內容和形式上都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實現(xiàn)了甲骨文基本知識的全面普及,這無疑應歸功于甲骨學研究的不斷推進和國家對“絕學”的大力提倡。盡管成果豐富,但毋庸諱言的是,這一出版領域仍有著明顯不足,無論是從內容質量還是銷量影響上,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來說:

就內容質量而言,現(xiàn)有甲骨文普及著作的整體水平不高,缺少能夠滿足大眾文化需求的精品。首先,一些甲骨文普及著作存在容易誤導讀者的知識錯漏。有的作品在講解“日”字時說,因為“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要刻成圓形很難,所以日字就變成了方形”[參見張振忠編著:《愛上中國字:甲骨文識字卡》,現(xiàn)代出版社2017年版。]。用特殊的書寫方式解釋甲骨文的構形特點,本是甲骨文研究的重要思路,但這種闡釋必須符合甲骨文的形體事實。在《甲骨文合集》中有不少圓形的“日”,如(合27548)、(合33984)、(合33694)等。因此,“要刻成圓形很難”的說法,顯然不符合甲骨文的實際情況。再比如說,在甲骨文研究中,一些字形說解還處在猜測階段,有的普及著作卻不假分辨地進行引用。如解釋“殷”字時,根據字形()釋為“以手持針為一個身患嚴重腹疾的人予以治療”[參見姬克喜、王新燕、陸雅然編著:《甲骨文圖解——漢字溯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問題在于,這一觀點不過是一家之言,學界并未視為定論。在沒有充分的字源、字理證據時,將學術假說貿然引入普及作品,也是不夠嚴謹?shù)?。其次,在知識性問題之外,一些甲骨文普及著作存在知識設置與定位讀者之間的需求偏差,出現(xiàn)了難度過大、專業(yè)性過強的問題。如利用甲骨文進行兒童識字,甲骨文并非完全成熟的文字體系,異寫、異構現(xiàn)象繁多,和今天的通用漢字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用它作為識字階梯并不符合漢字教學的基本原理。在一些甲骨文識字卡中,涉及大量漢字學專業(yè)知識,有的直接引用《說文敘》中的“畫成其物,隨體詰詘”來解釋甲骨文中的象形字,但識字階段的兒童又怎能理解“詰詘”的意思呢?有的選取了較為生僻的漢字進行教學,如“昃”“隹”“秉”“杳”“聿”“毓”等,雖然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例,但完全不適合識字階段的兒童需求,違反了漢字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在上述兩類問題之外,還出現(xiàn)了個別粗制濫造的普及作品,內容重復、語言草率、印制粗糙,更應當引起出版界的警惕。比如前面提到的于元《中國文化知識讀本:甲骨文》一書,大量采用分辨率極低、飽和度極高的黑白圖片,引用的甲骨文字形也是用繪圖軟件隨意仿寫,完全喪失了甲骨文的形態(tài)和筆意——一本講甲骨文的書,竟然沒有甲骨文的文字原貌,實在令人費解。又如曹兆蘭《圖釋甲骨文》(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一書,排版極為隨意,全書仿佛是用作者教學的PPT改造而成,可讀性很差。再如陳漫兮《殷墟探秘——甲骨文》(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一書,頂著“甲骨文”的書名,卻只介紹殷商的文化和歷史,并沒有充分講解甲骨文的相關知識,可謂有些“文不對題”了。

就銷量影響而言,甲骨文普及著作的質量不足,也直接反映在其銷售與社會反響的不景氣上。盡管“甲骨文”這一文化命題在近些年很有熱度,但令人遺憾的是,象牙塔中的學術入門著作和大眾的文化品位仍具有一定差距,面向大眾的普及讀物在質量上又難以令人滿意,使得這類作品的銷量較少,平均銷量只有一千冊左右,缺乏市場占有率高、社會影響力較大的作品。即使是面向兒童的識字讀物,由于甲骨文識字教學本身的問題,這類作品也沒有形成所謂的“爆款”,和其他類型的兒童讀物與識字讀本相比銷量仍然偏低。對普及讀物而言,銷量意味著社會效應,它與圖書的質量往往是成正比的——評估普及讀物的質量,不僅僅在于內容與深度,更在于一部作品是否能滿足國家的文化策略與大眾的文化需求。

通過上述兩個角度的分析,我們看到,盡管甲骨文普及著作數(shù)量繁多,也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還遠遠不能符合國家提倡“絕學”,立足漢字與文明的根脈建立文化傳承、弘揚民族自信的文化導向,也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大眾對甲骨文與相關古代文化的知識需求。

三、甲骨文普及著作的出版策略

甲骨文普及著作的歷史與現(xiàn)狀,為學術界、出版界與相關文化部門提出了重要問題——我們應當如何把握甲骨文普及著作的出版策略,從而打造出一批高水平、典范性、有影響力的作品?本文對這一問題的思考,體現(xiàn)為三個方面:

首先,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高屋建瓴地點明了甲骨文普及著作的文化高度。我們要建立自覺的“文化傳承”意識,在文明尋根與民族認同的高度上,充分理解甲骨文普及的文化意義。為什么要傳承“絕學”?為什么要向大眾介紹幾千年前古老的文字與文明?這并不是要展示塵封的古董、介紹歷史的遺跡,更不是要揭露“奴隸社會”的落后與野蠻,而是通過文字溯源來探尋中國文化的歷史起點,了解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淀,從而對“何謂中國,何謂中國人”的問題提出深刻的解答。把握民族的文化傳承,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基礎,讓甲骨文的“絕學”走向大眾,也應當建立起這一思想自覺。

其次,甲骨文的普及著作需要確保質量,兼具學術的準確性與普及的適配性。一方面,要充分吸收一百二十多年來甲骨學的研究成果,對相關的文字知識、歷史知識、考古知識做到證據充分、準確無誤;一方面,甲骨文普及的知識點設置要深淺得當,與不同層次的讀者需求緊密掛鉤,讓“絕學”普及做到真正的“接地氣”。此外,還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出版技術,保證圖文質量,打造賞心悅目的出版精品。

最后,甲骨文的普及著作要提高可讀性,講好甲骨文“故事”,用精彩動人的文筆,展現(xiàn)早期文明的瑰麗畫卷,講述殷商歷史的精彩歷程,解釋漢字源頭的智慧與特點,介紹一百二十多年來甲骨學的推進與跨越,這對相關著作的撰寫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想要實現(xiàn)這三個方面的出版策略,打造兼具歷史高度與學術精度、既可信又可讀的普及精品,關鍵在于要發(fā)掘一批既懂甲骨文,又具有較高寫作能力的作者。2018年,后浪出品了劉幸、張浩翻譯的日本學者落合淳思的《甲骨文小字典》(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該書先介紹了“甲骨文和殷王朝”“甲骨文的構造”的基礎知識,然后通過“人的姿態(tài)”“人體的某一部分”“自然事物”“動植物”“武器、禮器”“其他器具”“其他文字”“起源尚不明確的文字”等八章分別介紹三百多個常用甲骨文,每章以部首統(tǒng)攝文字,每字之下展示字形、講解字意、征引例文、介紹學者的不同觀點,并附有典型的甲骨拓片。可以說,這是一部結構完整、匠心獨運的甲骨文普及之作,體現(xiàn)出較高的編寫水平。無獨有偶,2019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劉釗、馮克堅主編的《甲骨文常用字字典》,該書以音序排列,收錄了甲骨文常用字的不同字形,附有極其簡單的“通用為”的信息。就文化普及而言,《甲骨文常用字字典》和《甲骨文小字典》相比有所不如,頗為可惜。

這一對比是令人深思的,在“文化傳承”的高度上,文化普及與大眾教育的方向、民族情感的凝聚、社會文化的建設密不可分;與之相關的“絕學”傳承,固然要追求精深,更要開辟面向人民群眾的文化窗口。甲骨文是漢字的祖先,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符號,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傳統(tǒng),面對這樣的內容,讓外國學者在某種意義上掌握了普及的“話語權”,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憂思的事情嗎?我們認為,甲骨文的研究者們不能僅僅將自己鎖在象牙塔內,而是應以更為開放的態(tài)度面向大眾讀者,積極嘗試普及創(chuàng)作;出版界也不應追求曇花一現(xiàn)的“熱點”效應,而是要狠抓出版質量,配合優(yōu)秀普及作品的出版;相關部門也應大力扶持優(yōu)秀甲骨文普及著作,就像中國文字博物館“重金懸賞”甲骨文釋讀一樣,鼓勵優(yōu)秀的普及作品。在學術界、出版界與相關文化部門的共同配合下,我們期待著高水平、典范性的普及作品不斷涌現(xiàn),開啟甲骨文普及出版的新時代。

〔作者鐘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編輯〕

How to Popularize Lost Knowledge—The Publishing History and Publishing Strategy of Books on Spreading the Knowledge about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Zhong Yun

Abstract:The promotion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calls for the joint efforts of academic inheritance and cultural popularization. In the past forty years, the publication of books on spreading the knowledge about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has gone through three fruitful stages: origin, development and growth. The endeavor has dealt with all the knowledge about oracle bond inscriptions, covered readers of different ages and levels, and taken diverse publishing forms. However, the existing books have deficiencies in content quality, sales and effects, and cannot fully meet the country’s cultural strategy and people’s needs. In response,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actively cooperate to create high-quality books on spreading the knowledge about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that are both credible and readable, and have both historical and academic significance.

Keywords: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books on spreading knowledge, publishing history, publishing strategy, cultural needs

猜你喜歡
文化需求絕學甲骨文
豆腐是怎么來的?
適合十二星座的武林絕學
少林絕學昭陽拳(一)
——釋德?lián)P法師演示
甲骨文“禍”字新證
三千年甲骨文
遵義(2017年24期)2017-12-22 06:10:48
師父的絕學
與文化相結合的休閑書吧
京津冀城市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調查
最“萌”甲骨文——心
創(chuàng)新群眾文化美術服務形式,提高服務效能
手游| 年辖:市辖区| 思南县| 苏尼特右旗| 内丘县| 临夏市| 遂平县| 上林县| 曲周县| 康平县| 晋宁县| 安平县| 依安县| 涡阳县| 兴文县| 剑川县| 黄龙县| 布拖县| 仁化县| 微山县| 固镇县| 黄浦区| 岱山县| 探索| 绵竹市| 武定县| 老河口市| 永川市| 滨州市| 叶城县| 澄城县| 长垣县| 乌什县| 怀远县| 九龙县| 车险| 额尔古纳市| 文昌市| 厦门市| 商水县| 万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