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十分重視與其他國家的友好往來和交流,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與其他國家政治、經貿、學術方面的交流也越來越深入??缥幕涣餍枰p方了解彼此的文化、尊重彼此的文化,以友好交流、相互借鑒為目的,進行跨文化的學習和傳播??鐕膶W術交流在近些年是非常普遍的,雙方國家聯(lián)合辦學能促進兩國之間的深入交流學習,對學生學習知識和跨文化交流都有很大的幫助。本文根據廣西科技大學與英國愛丁堡龍比亞大學的機械工程項目這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為研究對象,探討跨文化傳播在校內的應用形式及教學效果,研究學生對跨文化教學模式、學習語境的滿意程度,探索適合跨文化傳播教學的教學模式,旨在提高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水平。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文化差異;文化沖突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7-0031-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度廣西科技大學科學(社會科學類)“從低語境到高語境:學生對跨文化的適應性問題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7303
每個國家和地區(qū)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和風俗,它們是長期逐漸形成的。文化的差異導致了生活方式、教學方式的不同。中外聯(lián)合辦學時,要對文化差異給予高度重視,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以友好互助、合作交流為基礎,尊重他國的文化。我們要謹記前車之鑒,閉關鎖國始終不是發(fā)展的最佳形式,教育事業(yè)更是如此。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進程,把握交流學習、合作教學的好機會,提高跨文化傳播教學的質量[1]。
一、教學中存在的文化差異及原因
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仍然沒有充分承認,跨文化交際在教育管理領域的重要作用,或認為其具有獨立的學科地位(除了比較文學的這一個子領域/視角)。合作辦學需要學校對文化差異進行了解,明確跨文化交際傳播在教學中的沖突與融合,并對其進行理論化的梳理。同時,要找出應對措施,爭取讓課堂的傳播效果達到最好。在教學領域,從語言差異到學術詞匯表達、思想觀念差異等,都體現(xiàn)著跨文化的交流,這些文化差異如果沒有被及時發(fā)現(xiàn)、了解,學生和老師之間就會出現(xiàn)語言不通、思想觀念沖突、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等問題,教學工作就難以開展,學習任務也不能順利完成。因此,明確中英兩國具體的文化差異,并采取適當?shù)慕鉀Q辦法,是共同完成學習目標、保障高質量教學的必要途徑。為了更精確地了解跨文化傳播的實際效果及分析其過程,筆者隨機抽取了500名學生,其中有50名為中、外方老師,有450名為大一至大四的學生。其中無效問卷28份,有效問卷472份。問卷的主要內容包括對跨文化傳播課堂的理解程度、是否滿意當前的教學形式、對中外方交流內容的接受程度、對今后開展跨文化傳播的意見和暢想。
(一)語言差異
首先是語言上的差異,中文和英文在互譯方面并不能實現(xiàn)絕對還原,很多詞匯和語句會有偏差,即使是相同的意思,在不同的語境中,也有所差異。英文的主要特點是言簡意賅,用最少的單詞傳達想法,幾個單詞就可以組成句子。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即使是相同意思的詞組也有很多近義詞,相同的詞語放到不同的語境中可能完全是兩個意思,甚至同樣詞匯的不同聲調,都能表達不同的情緒。例如,在實驗調查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中方學生對“Academic Integrity”(學術行為不端)的理解比較片面。學生的理解與英方對“Academic Integrity”定義完全一致的,只占總調查人數(shù)的3%。約有70%的同學理解不夠全面,認為學術行為不端是作業(yè)抄襲或考試作弊,剩下27%的同學認為學術行為不端僅僅限考試作弊。其中的差異一定程度上是中方學生的知識體系、學術經驗造成的。而在接受過英國學術誠信課程的系統(tǒng)培訓后,約有75%的學生可以給出“Academic Integrity”在英方學校的定義里涵蓋作業(yè)抄襲、考試作弊、文獻直接引用率過高、作業(yè)由他人代寫等更為細致的答案。
由于中國語言體系與英語語言體系分別處在高、低不同的語境維度,中方學生在學術交流中的一些回答,意思可能會被誤解。如在問卷調查中發(fā)現(xiàn),中方學生習慣性回答的“no more questions(沒有問題)”,并不完全是英方老師理解的“課堂知識已經理解”。根據問卷統(tǒng)計的數(shù)據,約46%的中方學生認為“no more questions”是“暫時還沒有疑問”,35%的學生是“有疑問,但是不敢在課堂提出”,17%的回答是“語言不通,無法提問”。由于中國、英語語言體系分別處在高、低不同的語境維度,同一個詞不僅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不一樣的意思,并且傳播主體的內在性格,也會導致不同的語義理解。而雙方在跨文化交流學習中,也確實存在因為性格差異、學習時間長短、學習技能掌握程度不一樣導致溝通效率不同的問題。分析問卷中的人群,可以發(fā)現(xiàn)高年級同學對跨文化傳播接收效果普遍優(yōu)于低年級。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多次參與跨文化交流,師生對對方都有一定的了解、預判,老師在課堂中反復確認及適時梳理核心詞匯的意思,也可以顯著增強中外師生人際交流的效果。因此在跨文化傳播理論化的前期,筆者認為大量整理學術傳播場景中的核心詞匯、常用詞匯是動態(tài)分析跨文化傳播的必要手段[2]。
因此,師生都要學習相關的語言和專業(yè)術語,減少學習交流中因語言理解、場景而造成的理解不一致的情況,避免因語言不通導致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二)非語言差異
身體語言、眼神語言、手勢語言、第三方環(huán)境語言等非言語行為傳播等身勢語方面的文化差異,在中英兩種語言文化傳播活動中,也不容忽視。身勢語和語言一樣也是文化的載體,身勢語行為可分為先天習得和后天習得兩類。以中、英兩國的文化為例,英國人在與人交談時,習慣直視對方眼睛,認為這是尊重、自信的表現(xiàn);反之則會被認為不誠實、心虛等。而在中國文化中,尤其是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常見的姿勢是頷首低胸以表示謙卑與尊敬。
如果將中西方國家的文化差異放在課堂教學情境中進行對比,那么文化差異理論框架就是導致文化傳播效果存在差異的關鍵因素之一?!拔幕S度(Culture Dimension)”概念,是由霍夫斯塔德提出的,是研究跨文化傳播領域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四個文化維度包括不確定性規(guī)避、權力距離、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男性度與女性度。本文討論在高、低語境文化背景中,不同文化主體的行為差異,主要由不確定性規(guī)避因素影響。不確定性規(guī)避因素是指在教學情境中的表現(xiàn)表示人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態(tài)度。在教學場景語言中,傳播主體與傳播客體的表現(xiàn)狀態(tài),往往也會影響傳播活動的發(fā)生及呈現(xiàn)效果。中國傳統(tǒng)課堂以教師傳授為主,學生提問為輔,課堂氛圍較為嚴肅、安靜。西方的課堂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課堂形勢以討論、活動、實踐、參觀等形式為主,氛圍比較輕松、活潑。教學是一種特殊的信息傳播活動,中國學生更趨向于認為外教的課堂教學內容是不確定性的、未知的。調查中72%的學生承認自己在外教課堂上有時會感到緊張,9%的學生認為自己經常緊張。接受調查的學生認為外教使用的語言、授課模式、講題思路與自己熟悉的方式不同,是自身在課堂上感到緊張的主要因素。
二、廣西科技大學跨文化傳播效果的實際情況
對采集的數(shù)據進行分析可知,75%的學生非常認同跨文化傳播,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和文化交流的形式;22%的同學比較認同跨文化傳播,雖然兩國有文化差異,但是可以完全接受;只有3%的同學認為自己不能完全適應跨文化傳播??傮w來看,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對廣西科技大學跨文化傳播在教學、生活當中的應用是很滿意的,也非常適應學校內的學習生活。
目前該??缥幕瘋鞑サ木唧w活動已經落實,包括輔助教學課堂、語言培訓課堂、專業(yè)知識課堂、課后實踐活動課堂等都已經實施。從學生的生活學習,到教師的備課授課,以及知識共享機制的完整建立,都體現(xiàn)著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該校十分重視各種形式的跨文化傳播工作,也在不斷推動學風的建設。部分在學習當中使用的專業(yè)術語,往往會因為語言差異或跨文化傳播中的解讀角度而產生分歧,這是需要廣大師生共同努力解決的問題。學生要根據語境、詞匯的不同,使用時靈活應變,還要多查資料,熟練掌握語法技巧。此外,在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應將跨文化傳播作為先決條件,使教學智能化,讓體驗在教學中穿行,融入西方文化理念,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感知、想象、直覺、頓悟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會知識,逐步緩和文化差異與文明之間的沖突[3]。
三、知識系統(tǒng)整理及共享措施
在文化傳播中,沖突在所難免。面對不同文化時,應當克服溝通障礙,了解更多有關的政治、歷史和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西交利物浦大學作為西安交通大學和利物浦大學聯(lián)合創(chuàng)辦的中外合作大學,在面臨跨文化傳播時就采取了值得借鑒的措施,即所有課堂均采用全英文授課,既包括生活指導課堂,也包括學術課堂。此外,還對跨文化知識進行系統(tǒng)整理及共享。
四、結語
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多元化的世界,帶給了人們絢麗的色彩??缥幕瘋鞑ナ侵型饴?lián)合辦學不可避免的問題,應當找到產生文化差異的原因,并采取措施,避免文化差異帶來的沖突。除此之外,還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實施措施,讓不同的文化成為培養(yǎng)人才的有力工具。
參考文獻:
[1] 趙立敏.跨文化傳播理解的實現(xiàn)路徑:以中國儒釋道文化溝通為例[J].寧夏社會科學,2019(05):194-198.
[2] 周姍姍.淺談跨文化傳播視角下的翻譯實踐與思考[J].農家參謀,2019(13):244.
[3] 姜余璐.淺析新時期跨文化廣告?zhèn)鞑ブ械奈幕瘋鞑ゲ呗訹J].黑河學院學報,2019,10(04):142-143.
作者簡介:謝瑩瑩(1992—),女,廣西柳州人,研究生,中外合作項目管理人員,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