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家輝
隨著社會的進步,在我國高等體育教育事業(yè)改革的背景下,關注大學生身體素質健康問題尤為必要。近年來我國終身體育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從義務教育階段跟進到大學期間,學生整體身體機能和鍛煉意識都持續(xù)提升。然而體質弱勢群體受先天體質發(fā)育的影響,體育興趣相對低下,體育鍛煉知識匱乏,為此解決該部分群體的健康問題成為了高校體育教學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本文基于終身體育視角,重點研究高校針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實施體育教學改革的優(yōu)化舉措和創(chuàng)新路徑,以供參考。
近年來,高等院校體育教學工作成果頗豐,整體教學質量不斷攀升。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大學生體質弱勢群體數量及輻射范圍越來越廣。大學生患有肥胖癥、糖尿病以及心臟病的情況屢見不鮮,學生的體能素質、心肺機能均出現下降的現象,肥胖率和近視率都居高不下。隨著終身體育教育理念的深入,在高校擴招的影響下,弱勢群體學生不斷涌入大學校園,成為了社會公平關注的焦點問題。為此體育教師應該明晰現有體育教學模式存在的漏洞,有針對性地服務體質弱勢學生群體,最大限度地滿足體質弱勢群體學生對體育教學的需求,使該類群體學生成為終身體育的受益者。為此研究和探討高校弱勢群體學生的體育教育問題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
1 何為高校體質弱勢群體
高校體質弱勢群體研究的指標是參照體質健康水平、運動能力。針對不宜參加劇烈運動的學生而言,這些學生既包括先天殘疾所導致的體質問題,也囊括體弱多病、肥胖或矮小等影響體育教學學習的學生。隨著高校體質弱勢群體研究領域的拓展,運動能力較低、缺乏興趣和積極性、身體協調性差以及學習懶散等情況的學生也被視為體質弱勢群體的潛在人群。該部分學生的顯著特征就是運動器官或細胞不發(fā)達,受急慢性疾病的制約,在大學體育測試成績中很難達標,且低于65分以下的學生群體。雖然體質弱勢群體并未形成統一的定義,但是其核心內涵都趨于一致,只是在劃分范圍出現區(qū)分而已。隨著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改革,很多學生測試得分不及格率隨之提升,這表明我國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依然令人堪憂,體育教學工作任重而道遠。
2 對高校體質弱勢群體成因的分析
近年來,我國經濟水平發(fā)展速度極快,國民生活標準和質量也隨之提升。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在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的學生缺乏體育運動,過于關注文化課程的學習,致使入學大學生早早地就出現了近視、肥胖以及慢性疾病的情況。而且在手機和網絡游戲橫行的時下,很多定力不足的學生由于缺乏足夠的自控能力,不僅飲食不規(guī)律,且缺乏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行為,在熬夜學習或者游戲成癮的潛在影響下,嚴重摧殘和損壞了學生的身體健康。當然這與社會、學校和家庭的教育都有很大關聯。據調查顯示,小學生、中學生和高中生基本都上過各種補習班,其中與體育相關的教育少之又少,從而為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埋下了導火索,尤其是身體鍛煉的意識極為淡薄。此外在教育政策全民化的趨勢下,殘障群體以及大齡人群都有機會進入高校校園,這些學生也成為了高校弱勢群體學生增長的重要組成。
3 針對體質弱勢群體高校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3.1 體育課程滯后
體育教學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元素,近年來在國家體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影響下,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然而受傳統體育教學理念的束縛,在體育課程的開發(fā)和拓展方面相對滯后,依然延續(xù)以往一刀切式的教學模式,并沒有針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開展與之對應的教學策略。這也說明了高校體育教學工作對體質弱勢群體并不關注,甚至缺乏統一的標準。進而造成體育課程無法實現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預期的教學目標和干預,為此課程干預效果和質量差強人意。
3.2 體育教學環(huán)境尚未健全
雖然目前各類高校的體育場地、設備、器材和資源都較之前提升了很多,但是就體質弱勢群體學生而言,體育教學環(huán)境尚未健全。眾所周知,教學環(huán)境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同時體質弱勢群體與體育健康學生在體育鍛煉方面差別顯著。如果沿用正常的標準和方式,體質弱勢群體勢必會難以應對,進而產生抵觸和排斥心理。一方面,一些高校體育教師缺乏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干預的理解,在課堂上開展的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依然圍繞正常的教學目標和任務,致使體質弱勢群體十分尷尬。另一方面,一些體育教師并未設計針對性的體育教學規(guī)劃,而且體育知識較為匱乏,為此影響了體質弱勢群體干預工作的正常推進。
3.3 體育教學模式有待完善
近年來社會對高校體質弱勢群體學生持續(xù)關注,體育教學干預并不局限于體育技能的培養(yǎng)和傳授,而是要讓弱勢群體學生能夠在大學期間掌握一項可以終身受用的鍛煉項目,確保為今后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身心基礎。然而目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十分局限,雖然創(chuàng)新手段不斷衍變,但是針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教學開發(fā)依然局限于體育技能和鍛煉,缺乏醫(yī)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實效干預的應用,為此體育教學模式改進勢在必行。
4 終身體育視角下應對高校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體育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
4.1 加強理論教學活動中的健康知識滲透
高校體育教學在理論教育過程中要重視開展健康知識講授活動,確保體質弱勢群體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健康知識體系,明晰運動與健康之間的關系,使得體質弱勢群體學生可以轉變以往的悲觀思想,進而積極主動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之中。在教學活動的細節(jié)中,體育教師也要有針對性對學生進行康復知識進行滲透,讓該部分學生能夠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循序漸進地推動學生的身心影響。經過日積月累和潛移默化的滲透,體質弱勢群體就不會對體育鍛煉產生逆反心理。與此同時,高校體育教師要針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開展健康飲食的教育活動,合理指導學生科學控制體重,不斷強化課程內容的趣味性,使部分體重過低或過重的體質弱勢同學群體能夠掌握自身的身體情況,有效克服心理障礙,提高預防身體疾病的意識和能力,并與參與體育鍛煉的恒心和決心相互融合,在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的保障下,確保學生可以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作為。
4.2 明確教育目標
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針對體質弱勢群體的特殊性,為此要明確和設計與之貼合的教育目標,使其成為教學的指路明燈,進而發(fā)揮其核心導向作用。以往高校體育教學缺乏對體質弱勢群體的關注,為此該部分學生在體育課程中無法獲取運動價值和快樂,不僅與終身體育漸行漸遠,而且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此高校應該盡快梳理合適的教學目標,制定獨具特色且實用的體育教學目標,力爭學生的體育水平與身體素質能夠協調統一。這就需要根據班級實際學情,對體質弱勢群體進行全方位的引導和照顧,不能對該類群體學生與正常學生等同劃一,為此體育教學目標要深思熟慮并做好調研。此外,教學目標設定要因地制宜,不可過高或過低,否則教學目標很難實現,就會加劇體質弱勢群體學生對體育教學的重視。一旦產生消極思想,后果不敢設想。當然體育教學目標設定也不能夠太低,不能夠因為該部分學生存在某些缺陷就降低教育標準,否則學生會產生自卑心理。基于此,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育教學目標是高校體育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4.3 獨立授課
高校體育教學可以根據學校體質弱勢學生群體的數量和規(guī)模,進而合理劃分不同特征的班級,進行獨立授課。在體質弱勢情況的區(qū)分中,可以參照柔韌性、體能、肺活量、肥胖情況以及先天性疾病類型,讓重新組成的班級學生可以步調一致且毫無心理壓力地投入到體育教學之中。在課程的傳授過程中,可以根據情況選取諸如體育游戲、太極拳、慢跑以及球類項目等,同時輔以競賽獲激勵機制,讓后組成班級的學生既能夠得到團隊意識的培養(yǎng),又可以增強責任感進而鍛煉身體。當然在運動量強度的把握上要合理適當,以強化心肺功能為主,選好同學擔任組長,體育教師要認真負責,做好監(jiān)督和指導工作,記錄好運動強度和各種應急變化處理,妥善安排學生體能狀況。與此同時,加強健康知識講座的力度,對體質弱勢群體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開展針對性的運動處方,考慮學生身體差異,營造正確的行為和健康鍛煉氛圍,促進體質弱勢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4.4 制定切合實際的體育教學評價標準
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應該切實考慮到學生學情差異和先天條件的弊端,進而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尤其是要淡化運動技能評價,重點關注體育學習進步幅度,以及學習表現和課堂投入程度,進而將其記錄在案。根據學生提升幅度和進步空間來做好評價的最終結果,為此淡化剛性標準十分必要,同時在評價體系中應該結合學生課堂表現、身體素質改善狀況、身心適應能力、體育參與情況等方面實施不同的評價標準。這樣學生才會打心眼里配合。例如在學生體育參與或者康復效果的評價中,就應該突顯學生身體素質是否顯著提升,進而給與中肯的評價和鼓勵,激發(fā)學生潛在的運動能力,在自己的進步和發(fā)展的促動下,實現大幅度的飛躍。
4.5 深化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研究
高校體育教學要明晰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漏洞,進而采取理論和實踐相融合的方式,開展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而且調查數據不能局限于簡單的問卷發(fā)放和采訪,更要提供研制合適的鍛煉方式,在運動量、運動強度等方面的選設當中大膽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全力參與體育活動,提供操作價值極高的實際經驗,在實踐中的總結和思考,確保創(chuàng)造良好的體育運動氛圍。
總之,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體質弱勢學生現象更加引人關注,尤其在終身體育視域下,更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深入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充分尊重個性要求,采取有效的體育教學干預策略,促進學生健康。當然這也是增強我國國民體質的必然舉措,高校也有責任和義務改善體質弱勢群體的體質狀況,以學校為基礎設計體育教學方案,做到充分尊重個體差異,強化教學活動中滲透體育健康知識,開展完善健全的課程學習評價體系,從長遠角度提升體育教學目標的內涵,正確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健康習慣,掌握一項或多項終身體育技能,發(fā)揮管理機構組織的職能作用,快速提高學生體質狀況,實現理論系統和實踐模式的高效融合,以更好地適應和諧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最終推進高校體育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
(作者單位:廣東南方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