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衡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廣東 廣州 510420)
詞之演變,肇始于梁代,形成于隋唐,興盛于五代十國,傳至兩宋時,已達頂峰。宋詞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充滿著千嬌百媚的典雅神韻,千百年來為諸多讀者所喜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以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而言,宋詞足以和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1]89以派別論,宋詞有婉約派和豪放派之分。婉約派主要描寫兒女情長,構思縝密,語言風格圓潤,注重音韻和諧,給人一種婉轉柔美之感,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多描寫軍情國事,創(chuàng)作視野開闊,氣勢恢宏,不拘于音律,給人一種慷慨悲壯之感,代表人物有蘇軾、辛棄疾等。以主題論,宋詞和最初用于娛樂場合彈唱的詞不同,涵蓋了情感、社會、政治、詠物等主題,[2]105為讀者全面展現了宋代社會生活的真實風貌,同時也給讀者帶來了無盡的審美享受。
自問世以來,宋詞已被國內外諸多翻譯家譯成英文。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的許淵沖。鑒于許淵沖在宋詞英譯方面的成就,不少學者紛紛對其宋詞英譯進行研究。鑒于切入視角眾多、研究結論不盡相同,本文擬對許淵沖的宋詞英譯研究現狀進行回顧,指出現有研究的不足,繼而指出未來可進一步拓展的研究方向,以期對當下的文學翻譯研究有所啟示。
許淵沖(1921-),筆名XYZ,中國當代著名翻譯家。1943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外文系英文專業(yè),畢業(yè)后赴巴黎大學求學,專攻法國文學,1950年獲文學研究文憑?;貒?,先后任教于北京外國語學院法文系、洛陽外國語學院英文系。1983年調入北京大學國際文化系,講授唐宋詩詞英譯、中西文化比較、中英互譯等課程。[3]351-353退休后,許淵沖依舊筆耕不輟,理論實踐兩不誤,不僅提出了其獨有的“美化之藝術、創(chuàng)優(yōu)似競賽”的文學翻譯理論,還翻譯出版了多部文學譯著。
自1939年將林徽因的《別丟掉》譯成英文始,許淵沖從事文學翻譯工作已達八十年。至今已翻譯出版中、英、法文著作160余部,其中大部分是關于中國古典詩詞的英譯。具體到宋詞英譯方面,其譯著也甚多,已出版《唐宋詞一百首》(1986/2010)、《唐宋詞一百五十首》(1998)、《唐宋詞三百首(漢英對照)》(2003)、《宋詞三百首》(1996/2007/2018)、《李煜詞選》(2006)、《蘇東坡詩詞新譯》(1982)、《許淵沖經典英譯古代詩歌1000首:蘇軾詩詞》(2015)、《許淵沖經典英譯古代詩歌1000首:宋詞(上/下)》(2015)、《畫說宋詞(漢英對照)》(2017)等多部譯著。值得一提的是,許淵沖英譯的《宋詞三百首(2007)》將所選取的300首宋詞按“寫景抒懷”“詠古懷史”“情愛相思”“愛國豪情”“人生感悟”等主題進行分類,使讀者對宋詞有了清晰和深刻的認識。正因許淵沖在宋詞英譯領域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眾多論者紛紛從不同視角對其宋詞英譯進行研究。
學界對許淵沖古詩英譯的研究成果極其豐富,包括專著數本、博士碩士論文和期刊論文多篇,幾近飽和。相比古詩,許淵沖在宋詞英譯領域的成果則相對較少,然學者對其宋詞英譯的研究仍不在少數。本文擬對許淵沖的宋詞英譯研究現狀進行回顧,以析出現有研究的不足,以期為未來的研究指明方向。
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韻味無窮,吸引了諸多國外學者的興趣,由此涌現了如翟理斯、韋利、龐德、羅厄爾、雷克思羅斯等一大批詩歌翻譯家。他們不僅翻譯了大量漢詩作品,還對漢詩英譯有自己的一番見解。如翟理斯認為漢詩英譯應取意譯之法,并用韻體進行翻譯。在他看來,韻體譯文比散體譯文在表達原詩的意義上更有難度,譯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4]韋利認為漢詩英譯應該采取直譯之法,“盡量保留原詩的意象,盡量將原汁原味的中國詩歌介紹給西方讀者”[5]132,龐德認為“譯詩要凝縮、簡練、含蓄,突出意象美,抓住寫詩時內在沖動的節(jié)奏感”[6]45。
國外學術界對他們的漢詩英譯不乏評論。例如,英國雜志《文學副刊》刊文稱韋利英譯的唐詩是一種新奇美妙的享受[7];艾略特認為龐德的《神州集》“豐富了現代英語詩壇”[8]100;洛克武德評價龐德英譯的李清照詩詞時說,“他(指龐德)再創(chuàng)了李清照充滿想象的詩歌之光輝,并因此把她明亮、豐富的個性帶到我們生命中?!盵9]41
相比之下,國外學者對我國詩體譯家許淵沖的詩詞英譯也褒貶不一。例如,賓夕法尼亞大學前終身教授顧毓琇讀了許淵沖英譯的《中國不朽詩三百首》后,稱贊其“押韻自然,功力過人”[10]57。澳大利亞漢學家寇志明(Jon Kowallis)稱贊許譯《楚辭》“當算英美文學的一座高峰”[11]96。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教授斯特夫婦讀了許譯《唐詩一百五十首》后,直言“譯文很美,說明譯者是可以和原作者相媲美的詩人”[12]230。同時,國外學者對許淵沖的譯著及譯論也提出過批評。例如,美國猶他州州立大學的威廉斯教授認為許淵沖提出的“三美論”過分強調押韻,但押韻的效果卻近乎滑稽,不能給人以美感。[13]50Richard O.Colclogh博士1999年4月在南開大學開展的講座“Translation—The Art of Impossible”中提到許淵沖英譯的《詩經·關雎》不如韋利(Waley)的譯文富有詩意,且存在詩行十分刺耳(very unpleasant to the ear)、句法別扭、選詞不當等缺陷。[10]146
由此可見,國外對許淵沖詩詞英譯的研究僅限于對其詩歌譯作的文學價值及其翻譯詩學特征的評論,缺乏對許淵沖古詩詞譯作、翻譯思想、翻譯策略的系統(tǒng)而深入的探討,而對許淵沖宋詞英譯的評論無人問津,研究更是付之闕如。究其根本,大概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出版社的宣傳力度有限,限制了國外讀者對許淵沖詩詞譯作的閱讀渠道。國外僅有英國的企鵝出版社出版了許淵沖詩歌譯作《不朽之歌(唐詩三百首)》,而許淵沖的其他絕大部分詩詞譯作均由國內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其次,西方人長期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定勢,不相信非英語母語譯者的翻譯水平,而只垂青其本族語譯者的譯作。最后,許淵沖韻體譯詩的風格和西方當下流行的自由體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格格不入。正如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在《草葉集》前言里所說,“最真摯、最偉大的詩歌,再也不能用英語專制性的韻體格律加以呈現,而應該代以最流利的言辭或最真摯的力量與激情。”[14]48可知韻體格律的創(chuàng)作風格會削弱英語詩歌情感的表達,導致其不受讀者歡迎。其實,當下英美詩人在創(chuàng)作英語詩歌時,很少會用格律體。因為那樣會出現拉格律大旗作拙劣譯詩的虎皮的危險。[15]2
相比國外研究,許淵沖宋詞英譯的國內研究成果則要豐富得多,可從專著、博士論文、期刊論文和碩士論文三大類型對其進行回顧。
1.專著方面,關于許淵沖古詩詞英譯研究的有兩部。其一是馬紅軍的《從文學翻譯到翻譯文學——許淵沖的譯學理論與實踐》,其二是張智中的《許淵沖與翻譯藝術》。二者都對許淵沖的古詩英譯進行了系統(tǒng)探討。前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對許淵沖的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進行客觀細致的分析和思考,其中針對許淵沖的代表性古詩英譯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是該書的亮點,但其研究的語料皆是中國古詩,對許淵沖的宋詞英譯缺乏探討。后者結合許淵沖的成長經歷、求學生涯以及人生閱歷,對許淵沖在古詩英譯、小說翻譯、詩詞改譯等方面的實踐進行了重點探討。其中對許淵沖宋詞英譯的研究在詩詞改譯章節(jié)略有涉及,具體結合李清照《聲聲慢》英譯中的語義之精確深化和白居易《長相思》英譯中的內蘊之凸顯對許氏的宋詞改譯特點進行了探討,但無論就收集的語料還是分析視角而言,其對許淵沖宋詞英譯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還遠遠不夠。
2.博士論文方面,國內關于許淵沖古詩詞英譯的僅有三篇。其中陳奇敏[16]以許淵沖的唐詩英譯為研究對象,對其宋詞英譯未進行探討。朱明海[17]和王厚平[18]皆是從美學視角系統(tǒng)審視許淵沖的文學翻譯理論和實踐,其中對許譯實踐的研究對象共包含《論語》《道德經》《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西廂記》《元曲三百首》《毛澤東詩詞》等。因兩位作者均立足于對許淵沖的翻譯實踐做出系統(tǒng)審視的高度,其對許氏宋詞英譯的專門研究難免較少。經筆者查證,相關研究僅限于對許淵沖對宋詞英譯中留白(意義空白)的處理技巧、“再創(chuàng)論”在許淵沖宋詞英譯中的應用兩方面,所研究的文本也僅限于柳永的《少年游》、李煜的《相見歡》、李清照的《一剪梅》等三首宋詞。由此可見,在博士論文方面,許淵沖宋詞英譯的研究極其少見,其問題域和對象域也相當狹窄。
3.期刊論文和碩士論文方面,國內關于“許淵沖宋詞英譯研究”的論文相對較多。為盡可能窮盡許淵沖宋詞英譯研究的相關文獻,筆者在CNKI除了以“許淵沖宋詞英譯”為檢索主題外,還以“許淵沖宋詞翻譯”“宋詞英譯”“宋詞翻譯”“許淵沖宋詞”“許淵沖英譯”“許淵沖翻譯”等6個主題詞為檢索項,然后選取其中較為重要的代表性文獻為研究語料,以呈現許淵沖宋詞英譯的國內研究現狀。檢索結果如下表所示。
文獻量主題許淵沖宋詞英譯許淵沖宋詞翻譯許淵沖英譯許淵沖翻譯許淵沖宋詞宋詞英譯宋詞翻譯合計文獻總量312211682443707591424重要文獻量15111514201420109
根據以上7個主題詞,筆者共檢索到對應文獻1424篇,其中和許淵沖宋詞英譯直接相關的文獻共有109篇。因這109篇論文篇名存在重疊,經整理排查,筆者最終得到有效相關文獻共34篇,其中期刊論文18篇、碩士論文16篇。
經筆者分析,以上34篇論文對許淵沖宋詞英譯的研究所涉及的視角不盡相同,其中包括美學視角、翻譯過程內部要素、語言學、翻譯理論以及其他視角。各視角所包含的文章數和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數量及比例視角美學視角翻譯過程內部要素翻譯理論視角語言學視角其他篇數1110643比例32%29%18%11%9%
如上所示,在34篇“許淵沖宋詞英譯研究”的論文中,美學視角的論文最多,達到11篇,占比32%;其次是翻譯過程內部要素視角,有10篇,占比29%;再次是翻譯理論視角,有6篇,占比18%;最后是語言學視角和其他視角,分別有4篇和3篇,各占比11%和9%。接下來筆者擬對以上5個視角的許淵沖宋詞英譯研究進行綜述。
(1)美學視角。此處所說的美學視角包括許淵沖的“三美論”和翻譯美學兩個視角。無論是“三美論”還是翻譯美學,都可歸為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范疇,側重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審美再現。許淵沖先生主張在文學翻譯中傳遞原文的“三美”,對原文進行審美再現。據統(tǒng)計,從美學視角對許淵沖宋詞英譯進行研究的論文共有11篇,其中“三美論”視角的9篇、翻譯美學視角2篇。
在9篇“三美論”視角論文中,碩士論文占3篇,期刊論文占6篇。其中,3篇碩士論文均以“三美論”為指導,以許譯宋詞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探討該理論對宋詞英譯的指導作用。具體而言,任夢雨[19]、李晶[20]在“三美論”的觀照下,分別以許譯蘇軾詞和許譯李清照詞為研究對象,均認為“三美論”對各自所研究的宋詞英譯具有很強的理論解釋力和指導作用,并指出該理論的運用有助于在譯文中保留原文的美學元素,從而使目標語讀者獲得美的感受。而李丹(2011)則以“三美論”為指導,以許譯《宋詞三百首》為研究對象,指出許淵沖在傳達原文的意美和音美上較多,形美次之,三美齊備的譯文較少,最終得出“三美論”對宋詞翻譯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和較強的可操作性的結論。[21]期刊論文方面,諸作者都結合某一首宋詞,從“三美論”對許淵沖的宋詞英譯做出小規(guī)模分析。例如,聶艷敏[22]101-104和陳文慧[23]91-94從三美論出發(fā),分別以李清照《聲聲慢》和李煜《浪淘沙》之許淵沖英譯文為研究對象,論證了三美論對其英譯的重要指導作用。
由上可見,美學視角的許淵沖宋詞英譯研究集中在“三美論”層面,研究幾乎都認為“三美論”對宋詞英譯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然“三美論”為許淵沖本人提出的古詩詞翻譯理論,故從該視角研究其宋詞英譯價值不大。翻譯美學不失為研究許淵沖宋詞英譯的一個可行視角,但現有研究僅限于對原文文化意象和悲情美的傳遞兩個層面,研究的對象域相對狹窄,有待進一步拓展。
(2)翻譯過程內部要素視角。翻譯過程的要素涉及內部和外部層面,其中內部要素涉及原文、譯文(譯作)、譯者三方面,包括“譯作語言表達、風格、意境、譯者的主體作用、翻譯策略、譯作的接受效果等等”[16]19,外部要素主要指翻譯活動的發(fā)起人、贊助人、外部文化語境等。本小節(jié)擬從翻譯過程內部要素視角對許淵沖的宋詞英譯研究進行綜述。所涉及的文獻共有10篇,限于篇幅,筆者擬對其中的6篇重要文獻進行分析。
首先,風格層面。劉猛(2009)從劉宓慶的風格標記理論對許淵沖的宋詞英譯進行探討,以風格的六種形式(音系標記、語域標記、句法標記、詞語標記、章法標記、修辭標記)和三種非形式標記(原作的表達法、作品的內在素質、思想感情)為切入點,對許淵沖在宋詞英譯中的風格傳遞技巧和方式進行深入分析,從而評價許淵沖在風格再現方面的得失。[26]
其次,譯者主體性層面。黃瑩(2007)結合闡釋學的“偏見、理解的歷史性、視域融合”等概念,對許淵沖的李清照詞英譯進行全面剖析,從翻譯選材、韻體譯詩、翻譯目的、翻譯策略等方面來探討許淵沖是否在翻譯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譯者主體性,最終得出“許淵沖在翻譯實踐中踐行了他的翻譯思想,充分發(fā)揮了譯者主體性”的結論。[27]
再次,翻譯策略層面。例如,陳斌敏(2009)對許淵沖宋詞英譯中的疊字的翻譯策略進行研究,認為許淵沖混合使用了勒菲弗爾在《翻譯研究》中提到的詩歌翻譯七法(音律法、直譯法、韻律法、詩詞散譯法、同韻法、無韻法、意譯法),而具體使用的解釋、縮譯、略譯等手段給譯文讀者傳遞了原文的文化底蘊。[28]白靜(2014)從互文性角度對許淵沖在宋詞英譯中的九種文化意象的翻譯策略進行探討,認為許譯采取了直譯、音譯、意譯、省略等翻譯策略。[29]陶欣冉(2015)從語言學和審美兩個層面對許淵沖宋詞英譯中的補償策略進行研究,提出了增譯、具體化、概略化、文本外注釋等翻譯補償策略,為翻譯補償理論在詩詞翻譯中的實際運用提供了參考。[30]陳會彬(2019)對許譯《宋詞三百首》中轉喻的翻譯策略進行探討,認為譯者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保持源語喻體、保持源語喻標、保持源語喻體和喻標、采用目的語對應喻體、采用源語喻體加注的策略進行補償。[31]
由上可知,翻譯過程內部要素視角的許淵沖宋詞英譯研究體現在風格、譯者主體性、(譯者)翻譯策略等三個層面。研究發(fā)現,許淵沖在宋詞英譯過程中基本傳遞了原文的風格,且踐行了他的翻譯思想,發(fā)揮了其譯者主體性。另外,多位論者對許淵沖在宋詞英譯過程中使用的各種翻譯策略進行探討,研究的問題域難免較狹窄,選題的高度也有待提升。如上文所論,翻譯過程內部要素還包括譯作的接受效果,現有研究中關于許淵沖的宋詞英譯在英語世界的接受研究尚付之闕如,亟需進一步研究。
(3)翻譯理論視角。許淵沖宋詞英譯研究的翻譯理論視角體現在中西翻譯理論的運用上,主要包括生態(tài)翻譯學、目的論、功能對等理論、翻譯質量評估模式等。例如,林杰(2016)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角度對許淵沖在宋詞英譯“三維轉換”的適應和選擇做出分析,認為許淵沖在三維轉換下適應了其特定的生態(tài)翻譯環(huán)境,具有較高的適應選擇度。[32]吳中英(2015)結合許淵沖對宋詞翻譯的實踐,認為宋詞英譯根據翻譯目的來開展。但該文的研究對象過于狹窄(僅為兩首宋詞),且將許淵沖的翻譯首要目的視為追求原文的音韻美,有主觀偏頗之嫌,仍待進一步研究。[33]段彩喬(2005)以功能對等理論為指導,對許淵沖的宋詞英譯進行分析,認為其譯作不僅具有與原文對等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效果(即“音美、形美、意美”),還忠實再現了宋詞的“情長”特色。[34]豐玉芳、王菲菲(2015)以翻譯質量評估模式對許淵沖英譯的李清照《聲聲慢》進行探討,從語場、語旨、語式、體裁等四個層面對比李詞原文和許氏譯文,得出許譯和原文的匹配程度較高、譯文質量較高的結論。[35]
T(s)代表了執(zhí)行時間.如表2中所示,對于最大的電路Pci_bridge32需要5124.25s完成整個計算.這些計算時間在電路設計的后期僅運行幾次,因此可以接受.
筆者以為,當下翻譯理論視角下的許淵沖宋詞英譯研究成果有不少,但存在理論套用之嫌,以上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的研究便是明證。生態(tài)翻譯學是否適合用來指導許淵沖的宋詞英譯尚不明確,作者輕率將其作為指導理論未免有失客觀。即便文中所舉例證符合生態(tài)翻譯學的理論內涵,但必會有不符合的許譯宋詞。如此觀之,作者的結論則難以成立。另外,從目的論分析許淵沖宋詞英譯的論文論述過于簡單,許淵沖英譯宋詞的目的極為復雜,絕非作者三言兩語所能說明,有待后來學者進一步深入研究。
(4)語言學視角。語言學是古詩詞英譯研究時的一個可行視角,黃國文教授的《翻譯研究的語言學探索——古詩詞英譯本的語言學分析》便是典型,但該書缺乏對許淵沖宋詞英譯的探討,故在此不贅。經分析,目前國內有關許淵沖宋詞英譯研究論文的語言學視角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語料庫。相關研究共涉及4篇論文。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方面,馮小嬋(2014)以及物性理論為指導,探討了從許譯《宋詞三百首》隨機抽取的20首宋詞原文和英譯文的及物性系統(tǒng),發(fā)現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等6種過程類型在許譯中都有分布,物質過程和關系過程使用最多,其次是心理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36]認知語言學方面,王婷艷(2014)從范疇化視角出發(fā),對許淵沖英譯的《宋詞三百首》中的五類文化詞匯英譯的范疇化現象進行分析,認為譯者應該把原文漢語文化詞匯英譯成英語中對應的上位詞或是下位詞,方能使譯文讀者理解原文的效果和思想感情。[37]語料庫視角方面,劉艷(2008)通過自建小型語料庫,對比《宋詞三百首》和許淵沖英譯文,發(fā)現許譯比原文更加明確易懂且符合英語的語法規(guī)則,許在翻譯過程中補償策略的運用有助于使中詩外譯達到良好效果。[38]呂榮(2019)基于語料庫語言學和統(tǒng)計研究的分析方法,對比許淵沖宋詞英譯語言與本族語者的原創(chuàng)詩歌英語的差異,并從詞匯、句法和語篇等多維度考察了許淵沖英譯詩歌的翻譯語言特征。[39]98-104
不難發(fā)現,目前從語言學視角研究許淵沖宋詞英譯的成果較少,視角較狹窄(只涉及某類語言學的某個視角),缺乏系統(tǒng)性的深入研究。語料庫視角的研究重在對許淵沖宋詞英譯文的語言特征分析,或和原文進行對比,或和英語本族語的原創(chuàng)詩歌語進行對比,缺乏對許淵沖宋詞英譯文在英語世界接受的實證研究。
(5)其他視角。關于許淵沖宋詞英譯的國內研究,除了以上四大視角外,還有論者從其他視角對其作出探討。例如,邢晨(2014)從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論出發(fā),對許淵沖的宋詞英譯進行分析,指出許譯不僅再現了宋詞的語言形式,還傳遞了原文的情感和美學價值。[40]辛玉婷(2007)從Chesterman的翻譯倫理觀出發(fā),對許淵沖英譯的《最愛唐宋詞》為典例,認為許淵沖在宋詞英譯過程中遵循了再現倫理和基于規(guī)范倫理。[41]劉守蘭(1993)對許譯《唐宋詞一百首》進行評析,認為許淵沖的譯文在意境、節(jié)奏、形式等方面都最大限度體現了原文的風格,傳達了原文的精髓和氣勢,但對其不足之處也提出了質疑。[42]以上研究雖不構成類別,卻為評析許淵沖的英譯本和翻譯思想提供了可資參考的視角。
筆者從美學視角、翻譯過程內部要素、翻譯理論、語言學、其他等五大視角對許淵沖的宋詞英譯研究進行綜述,認為現有研究還存在不少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無論是期刊論文還是碩士論文,以“三美論”指導許淵沖宋詞英譯的研究偏多。鑒于“三美論”是許淵沖本人提出的詩詞英譯理論,他勢必會將此理論運用到他的翻譯實踐中,其宋詞英譯必定再現了原文的“三美”。若仍從此視角對宋詞英譯做出探討,純屬多余,幾無價值,今后應當竭力避免。
(二)有些研究的對象域過于狹窄,分析的只是許淵沖英譯的一兩首宋詞,便匆匆得出結論,其說服力和可信度不夠。
(三)在翻譯過程內部要素視角的許淵沖宋詞英譯研究中,對譯者層面的研究較多(如譯者主體性、翻譯策略),對譯作的接受研究較少。
(四)缺乏對翻譯過程外部因素視角(如文化語境)的研究,如研究在譯語文化語境中如何接受和傳播源語文化。
(五)現有研究存在翻譯理論套用之弊端。例如從生態(tài)翻譯學、翻譯適應選擇論研究許淵沖的宋詞英譯。
(六)跨學科的研究不多,且挖掘的深度不夠。現有成果的跨學科研究無非是從翻譯美學、語言學視角來審視許淵沖的宋詞英譯。但其所涉及的視角過于單一,不成系統(tǒng),理論高度不夠。未來可結合其他相關學科對許淵沖的宋詞英譯進行研究。
鑒于當前許淵沖宋詞英譯研究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未來的許淵沖宋詞英譯研究可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
(一)從文化翻譯視角系統(tǒng)研究許淵沖的宋詞英譯。多年來,我國一直在推行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力求將中國“建設成為立足亞太、面向全球的國際文化中心”。許淵沖先生數十年來致力于中國文化典籍尤其是古典詩詞的英譯工作,為對外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宋詞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學的精華,蘊含著無窮無盡的文化魅力。將宋詞中豐富的歷史文化、習俗文化、民族文化等翻譯傳播給西方讀者,有助于中國文化“走出去”。那么,許淵沖是否做到了向外國讀者成功傳遞宋詞的文化魅力呢?事實上,從文化翻譯視角全面審視許淵沖的宋詞英譯不僅必要而且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然而,源語讀者和譯語讀者所立足的文化語境并不相同,譯者如何在兩種文化語境中靈活穿梭,最終實現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讓中華文化真正“走出去”,將是譯者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也是研究者需要高度重視的一個方面。
(二)從實證的角度研究許淵沖的宋詞英譯。從翻譯過程內部要素視角的論文可看出,現有許淵沖宋詞英譯研究大都研究譯者的主體性和翻譯策略,而對許譯在英語世界的接受情況關注度明顯不夠?;蛟S,今后研究者可從實證的角度,選取許淵沖代表性的經典宋詞英譯本,開展調查問卷,通過問卷結果看許譯宋詞是否真正傳遞了他的“三美”,是否能給英語讀者帶來美的享受。
(三)從跨學科跨藝術的視角研究許淵沖的宋詞英譯。近年來有學者借鑒翻譯的相鄰學科(如美學、繪畫、書法)的原理研究中國的古詩英譯①,對古詩英譯展開了多維度的探討和研究,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今后研究者也可嘗試以上跨藝術角度對許淵沖的宋詞英譯進行綜合研究。
(四)對許淵沖的宋詞改譯進行探討。和其古詩英譯一樣,許淵沖的宋詞英譯也經歷了反復修改的階段。從1986出版的《唐宋詞一百首》到2010出版的《唐宋詞一百首》、從1996年出版的《宋詞三百首》到2007和2018年出版的《宋詞三百首》,可體會到許淵沖在宋詞英譯過程中精益求精的精神。然則許淵沖是出于何種動因和目的對其宋詞英譯進行改譯,背后體現了譯者本人的何種詩學追求,都值得今后學者對此進行探討。
注釋:
①張保紅教授的《古詩英譯中西翻譯流派比較研究》從繪畫、書法等視角對古詩英譯進行了探討,不失為詩歌翻譯尤其是古詩英譯領域的一個開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