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昌
【摘 要】目的:觀察鼻內鏡術治療真菌性鼻竇炎(FRE)的效果。方法:選擇2015.9~2019.8收治的50例FRE患者資料,對照組25例接受傳統(tǒng)手術治療,試驗組25例行鼻內鏡術治療,觀察兩組手術療效,并作出比較分析。結果:試驗組、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依次為96.0%、72.0%,差異顯著(P<0.05);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更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FRE患者接受鼻內鏡手術治療,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關鍵詞】真菌性鼻竇炎;鼻內鏡術;傳統(tǒng)手術;效果觀察
在臨床上,真菌性鼻竇炎(FRE)也稱霉菌性鼻竇炎,屬于一種特異性鼻竇炎癥??股氐膹V泛性使用及環(huán)境污染程度加重增加了FRE的發(fā)病率,而現(xiàn)代群體健康意識增強及影像學技術進步,均有益于提升FRE的確診率。近些年,微創(chuàng)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使鼻內鏡技術在FRE治療領域中有廣泛應用[1],在鼻內鏡協(xié)助下,操作者能更清晰的觀察患者鼻竇病變情況,準確將其切除,能夠減少創(chuàng)傷。為更有效的指導FRE臨床治療,筆者納入50例患者病歷資料,比較鼻內鏡、傳統(tǒng)手術治療效果,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50例FRE患者就診時間均為2015.9~2019.8,均具有明確的臨床診斷及手術切除指征,對本次研究知情并主動參與,分為如下兩組:對照組(n=25)男14例,女11例;年齡43~72(58.8±2.9)歲;病程0.5~11(5.3±0.4)年。試驗組(n=25)男12例,女13例;年齡44~73(69.2±3.2)歲;病程0.6~12(5.4±0.5)年。兩組患者如上資料經比較分析,差異均不顯著(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行傳統(tǒng)上頜竇根治術,仰臥位,局麻,手術切口選擇在唇齦溝黏膜位置,最大限度的裸露上頜竇前壁,在尖牙窩位置擴大切口,并要清除真菌團塊,使用生理鹽水沖洗竇腔。做上頜竇內壁切口,促使其與鼻腔相通,采用油紗條持續(xù)填塞竇腔2d,在3d后沖洗竇腔,定期予以復查,若觀察到出現(xiàn)復發(fā)病灶則應及時清除。
1.2.2 試驗組:接受鼻內鏡術治療。術中體位及麻醉復發(fā)同對照組,隨即于0°和30°內鏡下,切除鉤突與篩泡。針對上頜竇病變者,在切除鉤突后,拓展上頜竇自然開口,于30°與70°鼻內鏡下吸出鼻竇腔中膿液,而后清除真菌團塊,清理竇口周遭增厚的黏膜組織,3%雙氧水+0.9%生理鹽水予以沖洗;針對發(fā)生篩竇或蝶竇炎者,開放篩竇或于蝶竇隱窩位置做大蝶竇開口,吸盡膿液并清除真菌團塊,而后處理辦法同上額竇病變。若在手術操作期間發(fā)現(xiàn)有患者并發(fā)鼻中隔偏曲,則可依照患者鼻腔結構線進行矯正。手術操作完成后,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止血,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針對過敏性鼻炎患者,建議使用激素治療。
1.3 觀察指標
療效評價標準如下:①顯效:竇口開放良好,臨床癥狀表現(xiàn)均整體消失,未見膿性或黏性分泌物;②有效:癥狀表現(xiàn)有較顯著改善,黏膜上存有部分肉芽組織、水腫與增厚,且伴有少許分泌物;③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均未見顯著改變,竇口閉塞,有大量分泌物。分別記錄與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實驗使用SPSS22.0軟件包,計量資料用t值計算,X2檢驗計數(shù)資料,兩兩比較采用LAD-t檢驗。差異檢測標準:P<0.05。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在治療總有效率指標的比較上,試驗組vs對照組為96.0%vs72.0%,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手術情況
試驗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指標更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較為顯著(P<0.05)。見表2。
3 討論
真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在自然環(huán)境中廣泛存在,一般狀況下不會致病。當下,臨床在研究FRS過程中,認為其發(fā)病因素主要有[2]:①鼻竇解剖結構異常與病變,例如鼻息肉、慢性鼻炎等造成鼻竇局部缺氧;②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的廣泛使用及濫用,鼻竇竇口阻塞而產生了利于真菌生長的低氧、潮濕環(huán)境,進而誘發(fā)FRS;③糖尿病、腫瘤等基礎疾病。曲霉菌是FRS的最常見致病菌,有資料記載其所占比例達到了80.0%。近些年,F(xiàn)RS的發(fā)病人數(shù)有上升趨勢,對患者日常工作、生活活動等形成較明顯影響,臨床也積極開展FRS治療方案的研究工作。
外科手術切除是當下臨床治療FRS的首選,其目的是徹底清除鼻腔、鼻竇中病灶與病變組織,并對解剖異常與局部病變予以矯正,以確保鼻竇通氣良好及引流過程順暢。鼻竇內窺鏡在處理蝶竇、篩竇及額竇病變過程中體現(xiàn)出良好效能,其能獲得清晰的手術視野,便于觀察鼻腔內病灶及徹底清除冰病灶,減輕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程度,降低術中出血量。在本次研究中,試驗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依次為(62.7±2.6)min、(75.1±12.5)ml,和對照組(75.8±5.9)min、(97.8±23.6)ml相比較,差異均較為顯著,提示鼻內鏡治療FRS,和傳統(tǒng)術式相比較,能更明顯的減縮手術操作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且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6.0%)更高于對照組(72.0%),與國內部分研究結果相一致[3]。
綜上,鼻內鏡治療FRS,能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癥狀體征,減縮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有益于患者病情轉歸,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林金成.不同鼻內鏡術式對難治性鼻竇炎療效及安全性的影響[J].中外醫(yī)療,2019,38(34):30-32.
譚國靜,楊玉成.慢性鼻竇炎鼻內鏡術后并發(fā)視力下降診治進展[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9,35(21):3309-3312.
王曉丹,常敏強,張新文.鼻內鏡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效果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19(7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