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
依戀是指兒童與主要撫養(yǎng)人之間形成的強烈而持久的情感聯(lián)結。它是兒童早期最為重要的社會關系,也是個體社會性發(fā)展的開端和重要組成部分。早期的親子依戀關系與兒童日后的發(fā)展之間存在緊密聯(lián)系。安全的親子依戀關系不僅有利于兒童身心的健康發(fā)展,而且有助于其社會化的順利進行。
一、親子依戀研究對家庭教育培養(yǎng)安全型依戀的啟示
(一)要抓住依戀形成的關鍵期
嬰幼兒時期是依戀情感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父母需要重視這一時期和孩子的接觸。在接觸中要及時了解孩子發(fā)出的哭、笑、依附等社會信號,并給予適當?shù)臐M足。父母只有抓住關鍵期內的必要條件和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才能更好地促進安全型依戀關系的形成。同時需要注意,在這一時期內頻繁變換養(yǎng)育環(huán)境和更換養(yǎng)育者是不可取的。這樣會導致孩子無法區(qū)分主要撫養(yǎng)者,不利于穩(wěn)定的安全型依戀關系的建立。
(二)積極改善母親的養(yǎng)育方式
母親對嬰兒表現(xiàn)出的行為模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兒童自身認知模式的建構。適當?shù)挠齼悍绞侥苡行ПWC依戀的安全性。培養(yǎng)安全型的親子依戀關系,可以采取這些措施:
1.及時滿足合理的需求。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及時滿足孩子進食的需求;經(jīng)常與孩子進行積極的情感交流,如微笑、做游戲、愉快地交談;在他們傷心的時候,給予一個大大的擁抱和暖心的安慰;增加和孩子的身體接觸,如撫摸、親吻,讓孩子獲得一種愉快的感受。對于大一些的孩子,則需要分辨其需求是否合理,再給予適當?shù)臐M足。
2.當兒童發(fā)出各種信號時,能正確理解,并給予敏感的反應。在家庭教育中,母親要學會對孩子的各種信號敏感,時刻關心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如當孩子哭時,撫養(yǎng)者應能夠迅速根據(jù)哭聲作出判斷,孩子是餓了?尿了?生病了?還是想要與人交流?從而給予恰當?shù)姆磻?,以幫助兒童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
3.根據(jù)嬰兒的氣質特點進行養(yǎng)育。不同的嬰兒有不同的氣質,要分別對待。成人要主動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特點以適應兒童的氣質。有些嬰兒從小就很難照料,愛哭鬧、不易撫慰,不喜歡密切的身體接觸,拒絕同別人的親近。對于這樣的嬰兒,父母要給予更多的耐心,付出更多的關懷、照料和愛護。
(三)充分發(fā)揮父親的角色作用
父子之間的依戀關系對兒童的成長是不可或缺的。父親和孩子的交往時間雖然較短,但是其對兒童表現(xiàn)出的各種態(tài)度和行為,卻會影響兒童安全型依戀關系的建立。大量研究證實,父親和孩子的互動主要是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這些游戲包含著諸多身體運動方面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探索性,對兒童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父親要在家庭教育中更好地扮演起“玩伴”的角色,鼓勵孩子積極地探索外部未知的世界。與此同時,父親也需要用權威型的教養(yǎng)方式來履行自己的教育責任。因為成為兒童的玩伴并不意味著寵溺和放任,只有樹立良好的教育觀念,以適當?shù)慕逃绞酵瑑和M行積極的互動和溝通,才能讓兒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四)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在一個家庭里,撫養(yǎng)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責任,因此家庭氛圍對兒童的依戀類型有著重要的影響力。父親對孩子要求嚴格和母親對孩子的慈愛相結合是一種比較好的情緒氛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親要調整其養(yǎng)育行為和教育方式,不能單方面強調自己的教育地位,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這樣才能實現(xiàn)教育的最優(yōu)化,才會使得不同氣質的兒童都形成安全型依戀。
二、親子依戀研究對學校教育入園焦慮的干預啟示
(一)幼兒入園焦慮成因分析
幼兒入園時的分離性焦慮反應已成為近年來幼兒園共同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有學者認為,初入園幼兒產(chǎn)生分離焦慮的原因大體有兩個:一方面是對陌生環(huán)境的本能的抗拒;另一方面是由于已經(jīng)與父母建立的依戀關系。兩者相互作用導致了幼兒在入園初期出現(xiàn)了分離焦慮現(xiàn)象。如果幼兒長時期處于這種焦慮、膽怯的消極狀態(tài),他們的身心健康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二)不同依戀類型幼兒的入園焦慮表現(xiàn)與相應的干預對策
有研究發(fā)現(xiàn),當嬰幼兒和撫養(yǎng)者分開時,如果其他人及時出現(xiàn)來陪伴他們,他們分離焦慮的反應強度就會有所降低。老師作為幼兒入園后的“重要他人”和“權威人物”,如果能夠針對不同依戀類型幼兒因材施教,將有利于幼兒依戀情感順利轉移到自己身上,減少幼兒入園焦慮。
1.安全型依戀幼兒
一般來講,安全型依戀的幼兒分離焦慮程度最低。從外在的行為特點來看,這類幼兒樂觀、友善、自信、情緒穩(wěn)定、樂于探索、好奇心強。剛入園時,他們對陌生的環(huán)境表現(xiàn)出強烈的好奇心,并能進行大膽地探索,與母親分離雖表現(xiàn)出傷心,但并沒有強烈的分離焦慮。
這類幼兒入園后的適應能力較強,并不需要教師的特別照顧。針對這類幼兒,老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校園環(huán)境和心理環(huán)境,來培養(yǎng)他們熱愛老師和幼兒園的積極情感。如把教室布置的新奇亮眼些,提供各種有趣的玩具,安排一些好玩的游戲活動等。同時教師要注重對他們進行情感上的關懷,如教師親切的笑容、愉悅的交談、溫柔的撫摸等,都能使幼兒在情感上得到滿足。
2.反抗型不安全依戀幼兒
從外在的行為特點來看,這類幼兒顯得困惑和謹慎,怯于探索環(huán)境,對陌生情境不能很好地適應;過于依附母親,對母親的離開表現(xiàn)出極大的傷感。
抗拒型依戀的幼兒焦慮程度最大,對這一類幼兒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關心和耐心,來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老師在細心照料幼兒時,可以通過與幼兒親密的肌膚接觸,如摸幼兒的腦袋、拉幼兒的手、擁抱幼兒等,讓幼兒感受到母親般的愛撫,從而促進幼兒把對母親的依戀轉移到老師身上。
此外,在對這類幼兒的教育上,教師最好能和家長合作。具體的操作上,家長要堅持按時到學校接送幼兒,教師則要耐心地對這些幼兒進行個別的關懷,并積極引導這類幼兒逐漸融入同伴群體的游戲活動中。
3.回避型不安全依戀幼兒
從外在的行為特點來看,這類幼兒能夠接受陌生人的關注,與陌生人在一起不是特別地傷心,在母親離開時也沒有出現(xiàn)嚴重的焦慮。他們可以主動地探索和游戲,但顯得不投入、淺顯、缺少情緒性。這類幼兒也需要老師的特別關注。
對這類幼兒,除了可以采取和前兩類幼兒同樣的措施,還可以采取轉移法和順從法。在幼兒入園初期,老師可以事先準備好玩具、圖書等幼兒感興趣的物品,并自主設計一些有趣的游戲活動來吸引他們,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穩(wěn)定他們的入園情緒。在他們自由活動時,老師要注意順從他們的意愿,不必強迫他們加入固定的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