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芳
摘要:目前,初中學生怕學習、不愿學習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學習動力。本文從動機、興趣、壓力、成功四個方面論證了動力產(chǎn)生的幾個因素,并提出了教師積極的做法,應激發(fā)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濃厚的學習興趣,施加適當?shù)膲毫Γo予學生不斷的成功。四者有機統(tǒng)一、不可分割。
關鍵詞:動力;動機;興趣;壓力;成功
分類號:G711
每個教師都希望學生上進,自覺、刻苦,成績好。然而事實總是不盡如人意,總是有些學生不自覺,或不太自覺,不愿學習,怕學習,而最關鍵的、最根本的就是缺少學習動力,缺少一種內在的催促自己不斷進取、不斷提高的學習動力。那么,學生學習動力從哪里來呢?作為教師該做些什么呢?擬從以下幾個方面試作分析。
1.激發(fā)良好的動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任何行為都有目的”,即行為動機論。[1]同樣,學生的學習也有一個動機。“學習與動機是不可分割的,動機提供目標和方向,無目的的學習常常是無益的?!盵2] 學生的學習動力,首先產(chǎn)生于學習的動機。動機可以由學生內部自發(fā)產(chǎn)生,也可以由外部激發(fā)產(chǎn)生。內部的如學生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外部的如家長、老師的開導教育,環(huán)境的熏陶,他人的感化。
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要相信所有的學生都是天才,應想方設法,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確立明確的學習目的。由于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在不同的生活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動機,甚至同一個學生,支配其學習的動機也不止一個。因此,了解學習動機不能只限談話或問卷,而應利用多種方法和途徑,根據(jù)學生對學習的認識、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各種行動表現(xiàn)來作出判斷。老師應掌握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應了解其內心世界,熟悉其家庭情況,結合社會實際,對學生進行理想、前途教育。
無論怎樣,教師應努力使學生產(chǎn)生正確、良好的學習動機。
2.培養(yǎng)濃厚的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 ,認為“好學”、“樂學”對教育非常重要。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有密切的關系,一定的程度上,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是教學中影響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最直接的因素。那么,什么叫學習興趣呢?興趣是人積極認識事物或關心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人學習活動的動力機制。
親其師,則信其道。教師是學生最重要的師表,是學生直觀的榜樣。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的思想品德、治學態(tài)度、行為習慣對學生有直接的影響和熏陶。孔子一直主張“訥于言而敏于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他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3] 唐代教育學家韓愈提出 “以身立教”,認為這樣的教師才會“其身亡而其教存” [4]。學生都有“向師性”,崇拜教師,尊敬教師,把教師看成榜樣。學生往往“度德而師之”,教師的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方能使學生信服、仿效,才能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心靈,使學生對其所學的內容感興趣。
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需要老師的激發(fā)培養(yǎng)。好的老師應根據(jù)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所教學科的特點,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學習興趣的激發(fā)不是表現(xiàn)在教者課堂上的插科打諢,流于表面的氣氛活躍。它可通過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可通過實驗、多媒體教學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直觀感受;可通過實踐、運用加強學生對知識實用性的認識。
總之,教師應想方設法通過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不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生厭。
3.施加適當?shù)膲毫?/p>
愉快教育、放松教育,提倡讓學生無憂無慮地、輕松愉快地學習,無疑是正確的。然而,學生是變化著的、充滿不同個性,年齡、生理、心理、經(jīng)歷、環(huán)境等不同的差異,要求老師因材施教。對學生的學習,我認為應該施加適當?shù)膲毫Α?/p>
壓力有內在的外在的。外在的如老師、家長及其他人施加的明確的學習任務與責任的等,內在的如學生自我施加的學習壓力等。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壓力,就可以轉變成巨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激發(fā)學習動機。老師將點燃導火線——引爆,通過這些壓力,幫助學生轉變,促使學生內化,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巨大的學習動力。比如說,老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實情和教材要求讓學生制定目標,提出要求,再根據(jù)目標要求,時時提醒學生;達不到目標要求,則需作出原因分析及補救措施;可根據(jù)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家庭的特殊情況,在不傷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發(fā)奮努力……通過這些易于感受的人和事,讓學生感到壓力,進而把壓力轉化為積極向上的學習動力。
4.給予不斷的成功
最能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學習動力的還是成功。貝蒂.B.揚斯在《自我尊重的幾個關鍵要素》中寫道“當學生達到他們的目標時,動力與能力就會猛增?!蹦繕私虒W、成功教育為許多人所推崇,它不僅使學生看到所取得的成績,享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增添了學習的信心,更使學生衍生積極向上的求知動力。作為教師應不斷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看到自己的學習成績進步和所學知識在生活、工作中的意義,讓學生不斷獲得成功。
成功與失敗是相對的,就學生的學習成績而言,有的學生取得良好的成績是一個巨大的成功,而有的學生則是一次不小的失敗。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成功,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應給予表揚。
讓學生產(chǎn)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習中施加適當?shù)膲毫?,讓學生不斷獲得成功,是學生產(chǎn)生學習動力的幾個來源,四者有機統(tǒng)一,不可或缺。找到了動力的來源,明確了教師的職責,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被動應付為主動求知,這樣的教育應該是成功的。
參考文獻
[1] 美國? J.Q 陸哥? G.L 赫胥勒《生活心理學》? 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一版1987年9月
[2]? 美國? 珍尼特.沃斯,新西蘭 戈登.德萊頓《學習的革命》 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 第二版 1998年12月)
[3] 吳兆基編譯《論語.孟子》? ?京華出版社 第二版 2001年2月
[4] 邵宗杰,裴文敏《教育學》?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第一版 199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