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進
谷物加工農具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主要形成了以“摩擦”用力為代表的研磨式加工農具,和以“舂搗”用力為代表的擊打式加工農具兩種模式。本期內容首先向大家介紹研磨式谷物加工農具。
最早出現的“研磨式”谷物加工農具,是石磨盤和石磨棒。其組合形式由一塊扁平的石板和一根圓柱形的石棒組成,研磨谷物時,直接將谷物置于石板之上,然后手握石棒進行滾動式研磨。
依出土文物,以山西吉縣柿子灘出土者為最古,距今約2.5萬年。因此農史學家推測,遠在舊石器時代,石磨盤和石磨棒已用于野外采集而來的谷物加工。此種農具,生命力極強,歷經新石器時代,直至夏商周三代,一直是谷物加工的主角。
磨盤內部樣式之一
磨盤內部樣式之二
“研磨式”谷物加工農具的第二次革新標志,是春秋時期石磨的發(fā)明。石磨的出現,不僅推動了飲食方法的豐富,也為中國傳統(tǒng)經濟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傳石磨是由公輸班發(fā)明的,由上下兩扇圓形的石體扣合而成。通常選用堅硬的花崗巖類石料制成,上扇磨盤鑿有“磨眼”,用以注入糧食;下扇磨盤中央的位置鑿孔裝軸,與上磨盤相穿。
幾乎與石磨同時發(fā)明的還有石碾,其確切的發(fā)明時間應在北魏。主要由碾磙、碾盤等構件組成。石磨和石碾的動力早先均來自人力;西漢之后,畜力的應用已十分普遍;再至魏晉南北朝,又出現了水力應用,此可視為“研磨式”谷物加工農具的第3次革新。
在中國科技館“華夏之光”展廳的“水力機械”展區(qū),就專門為大家展示有以水作為驅動力的“水轉連磨”和“水碾”兩個展項。利用水力驅動磨、碾進行谷物加工,有立輪式驅動和臥輪式驅動兩種模式?!叭A夏之光”展廳的水轉連磨采用的是立輪,水碾為臥輪。
水轉連磨實際上可視為水磨發(fā)展的高級形式,其名字往往又因磨扇的數量而定,如“華夏之光”展品由9組水磨組成,所以展項又稱“九轉連磨”。當然,磨扇的數量也直接反映著水力機械科技水平的高低。
為方便谷物的加工,或為減小天氣因素的不利影響,往往配合連磨出現的還有建于水面之上的作坊。立輪式驅動裝置,需要水位高低落差的勢能來促使其轉動,與立輪同軸的小立齒輪也會隨之轉動,小立齒輪的木齒與石磨的木齒相咬合,石磨間的木齒也呈咬合之態(tài),如此便可實現石磨的集體連動。
水碾的臥輪裝置則與之不同,臥輪的驅動裝置直接置于作坊平臺的下方,通過中心軸與碾磙串連。當水流的動力驅動臥輪轉動時,可直接帶動碾磙一起轉動。依據《魏書》和《唐會要》等文獻記載,水碾的發(fā)明不晚于南北朝時期。
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水磨和水碾的應用未能在大范圍內得到普及應用,再加之與灌溉之間的矛盾共存關系,使得它們的推廣更是難上加難。但是作為農業(yè)機械創(chuàng)新的典型代表,它們的發(fā)明不僅為其他領域機械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寶貴經驗,更為人類語言和思維的拓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游修齡先生依據《漢語大詞典》對“磨”派生詞和成語進行統(tǒng)計,共得詞組竟168個之多,并且可分為3個層次。第1層次直接得自經驗的獲得,諸如磨坊,磨研等;第2層次屬抽象化的概念,如磨滅,磨煉等;第3層次意義則更加深入,如磨杵成針,磨礱砥礪等。
齒輪咬合模式
展項:水碾
(本欄目合作單位:中國科學技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