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舜,黃啟堂,黃 磊,呂國梁
1.閩西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 龍巖 364021
2.福建農林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2
3.龍巖市園林管理局,福建 龍巖 364000
中山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西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結合部,地理坐標116°0'5"~116°06'38"E,24°51'26"~25°08'23"N,北部緊鄰梁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南部毗鄰廣東蕉嶺長潭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共同形成了區(qū)域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濕地公園總體呈Y 字形南北走向,南北長66.4 km,總面積1529.3 hm2,其中濕地面積為707.7 hm2,濕地率46.3%。年平均氣溫17~19.6 ℃,年平均無霜期250~280 d,年降雨量為1450~2200 mm。蕨類植物是植物區(qū)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了解其組成成分與地理成分的特點,對于研究區(qū)系的起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1]。通過系統(tǒng)分析中山河的蕨類植物區(qū)系,表述中山河蕨類植物區(qū)系的基本特點,為該區(qū)蕨類植物的保護與開發(fā)利用等提供理論依據。
通過野外調查,結合文獻資料,采集蕨類植物標本[2],以《福建植物志》《中國植物志FRPS》網站(http://www.iplant.cn/frps)《中國植物圖像庫》網站(http://ppbc.iplant.cn)等為參考進行鑒定分類,參照秦仁昌的分類系統(tǒng)編制整理中山河國家濕地公園蕨類植物名錄,參考臧得奎[3]和陸樹剛[4]等對蕨類植物分布區(qū)類型的劃分方法,進行蕨類植物區(qū)系的統(tǒng)計分析。
2.1.1 蕨類植物的組成 中山河共有蕨類植物84 種,隸屬于35 科57 屬。分別占福建省蕨類植物(46科107 屬396 種)科的76.09%、屬的53.27%、種的21.21%,占中國蕨類植物(63 科231 屬2 600種)科的55.56%、屬的24.68%、種的3.23%。
2.1.2 科的大小分析 根據中山河蕨類植物各科所含種的數(shù)量,劃分為4 個等級,結果詳見表1。
表1 中山河濕地公園蕨類植物科、屬、種的組成統(tǒng)計Table 1 Statistics of Ferns families,genera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in Zhongshanhe Wetland Park
由表1可知,≥10種的中等科有2個,共12屬22種,即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3屬10種)和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9屬12種)。含5~9種的小型科僅1個,即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4屬5種)。含2~4種的寡種科有13科,共22屬38種。僅含1個種的單種科有19科,共19屬19種。中山河蕨類植物區(qū)系中,寡種科和單種科合計所占科的比例達91.43%,是構成該地蕨類植物區(qū)系的主要科,說明在科一級水平的類群較豐富。如以科所含的屬數(shù)進行統(tǒng)計,含3屬以上的科僅有水龍骨科(9屬)、金星蕨科(4屬)、石松科Lycopodiaceae(3屬)、蹄蓋蕨科Athyriaceae(3屬)、鱗毛蕨科(3屬)等5個科,共22屬36種,而其余30個科僅含1~2屬。此外,在中山河蕨類植物中,既有較原始的石松科Lycopodiaceae、石杉科Huperziaceae、木賊科Equisetaceae等,又有相對進化的水龍骨科、蘋科Marsileaceae等,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金星蕨科、鳳尾蕨科Pteridaceae等,表明在系統(tǒng)發(fā)育和進化關系上比較連貫[5]。
2.1.3 屬的大小分析 根據中山河蕨類植物各屬所含種的數(shù)量,劃分為3 個等級,結果詳見表2。
表2 中山河濕地公園蕨類植物屬的組成統(tǒng)計Table 2 Statistics in genus of Ferns in zhongshanhe Wetland Park
由表2 可知,含5~9 種的中型屬只有鱗毛蕨屬Dryopteris(6 種),共1 屬6 種。含2~4 種的寡種屬有卷柏屬Selaginella(4 種)、鳳尾蕨屬Pteris(4 種)、鱗始蕨屬Lindsaea(3 種)、短腸蕨屬Allantodia(2 種)、鐵角蕨屬Asplenium(2 種)、狗脊蕨屬Woodwardia(2 種)、線蕨屬Colysis(2 種)、瓦韋屬Lepisorus(2 種)等17 屬39 種。其余的39 屬均為單種屬。中山河蕨類植物區(qū)系中,寡種屬和單種屬合計占總屬數(shù)的98.25%和總種數(shù)的92.86%,是該區(qū)蕨類植物屬的主要組成成分,也是該區(qū)系多樣化的主要原因,反映了濕地公園內生境條件的復雜多樣。同時,中山河多種屬較少,單種屬、寡種屬的大量存在,表明屬內結構較簡單,分化程度不高。
2.1.4 珍稀蕨類植物 根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第二批),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3 種,即金毛狗C.barometz、水蕨C.thalictroides和蛇足石杉H.serrata。
2.2.1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中山河蕨類植物區(qū)系中35 科可劃分為7 個分布區(qū)類型,詳見表3。
表3 中山河濕地公園蕨類植物科、屬、種分布區(qū)類型統(tǒng)計Table 3 Statistical of Distribution Area Types of Ferns Family,Genus and Species in Zhongshanhe Wetland Park
世界廣布的有石松科、石杉科、鳳尾蕨科、水龍骨科、骨碎補科Davalliaceae、槐葉蘋科Salviniaceae、滿江紅科Azollaceae 等14 科。熱帶性分布(2~7 型)有19 科,占總科數(shù)的90.48%(不計世界廣布的14 科,下同),說明該區(qū)蕨類植物科以熱帶分布為主。其中泛熱帶分布型占絕對優(yōu)勢,有卷柏科Selaginellaceae、里白科Gleicheniaceae、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c、姬蕨科Dennstaediaceae、腎蕨科Nephrolepidaceae、裸子蕨科Gymnogrammaceae、蹄蓋蕨科Athyriaceae、鱗毛蕨科等14 科,占總科數(shù)的66.67%;熱帶亞洲及熱帶南美間斷分布有木賊科、瘤足蕨科Plagiogyriaceae 和舌蕨科Elaphoglossaceae 等3 科。舊世界熱帶分布僅1 科,即觀音座蓮科Angiopteridaceae,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僅1 科,即槲蕨科Drynariaceae,且2 種分布型均為單型科。溫帶性分布(8~12 型)有2 科,占總科數(shù)的9.52%,即北溫帶分布的書帶蕨科Vittariaceae,東亞分布的紫萁科Osmundaceae,均是單型科。
在科的水平上該區(qū)無中國特有科,有相對原始的石松科、石杉科等,也有比較進化的水龍骨科、蘋科等,表明該區(qū)蕨類植物起源古老。該區(qū)熱帶科19 科(2~7 型),占總科數(shù)的90.48%;溫帶科(8~12型)2 科,占總科數(shù)的9.52%,R/T 值(熱帶科/溫帶科)為9.50,可見該區(qū)系熱帶屬性極為顯著。
2.2.2 屬的地理成分分析 由表3 可見,中山河蕨類植物57 屬可劃分為9 個分布區(qū)類型。世界廣布的有石松屬Lycopodium、石杉屬Huperzia、卷柏屬Selaginella、木賊屬Equisetum、粉背蕨屬Aleuritopteris、鐵線蕨屬Adiantum、石韋屬Pyrrosia、槐葉蘋屬Salvinia、等17 屬。熱帶分布(2~7型)有33 屬,占總屬數(shù)的82.5%(不計世界廣布的17 屬,下同)。其中泛熱帶分布型占絕對優(yōu)勢,有垂穗石松屬Palhinhaea、瘤足蕨屬Plagiogyria、里白屬Diplopterygium、碗蕨屬Dennstaedtia、腎蕨屬Nephrolepis、鳳丫蕨屬Coniogramme、短腸蕨屬Allantodia、實蕨屬Bolbitis等19 屬,占總屬數(shù)的47.5%;舊世界熱帶分布的有芒萁屬Dicranopteris、觀音座蓮屬Angiopteris、鱗蓋蕨屬Microlepia、陰石蕨屬Humata、線蕨屬Colysis 等5 屬;熱帶亞洲及熱帶南美間斷分布僅1 屬,即金毛狗屬Cibotium;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有菜蕨屬Callipteris 和槲蕨屬Drynaria;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有貫眾屬Cyclopeltis、瓦韋屬Lepisorus、星蕨屬Microsorum、盾蕨屬Neolepisorus等4 屬;熱帶亞洲分布有藤石松屬Lycopodiastrum和圣蕨屬Dictyocline。溫帶分布(8~12 型)有7 屬,占總屬數(shù)的17.5%。北溫帶分布有紫萁屬Osmunda和卵果蕨屬Phegopteriis等2屬;東亞分布型5屬,其中東亞廣布(H-S-J)有假蹄蓋蕨屬Athyriopsis、假瘤蕨屬Phymatopteris和水龍骨屬Polypodiodes等3 屬,中國-喜馬拉雅分布(S-H)1 屬,即骨牌蕨屬Lepidogrammitis,中國-日本分布(S-J)僅1 屬,即鱗果星蕨屬Lepidomicrosorum。
從屬的水平上看,該區(qū)以泛熱帶分布型最多,無中國特有屬。熱帶屬有33 屬(2~7 型),占總屬數(shù)的82.5%;溫帶屬(8~12 型)有7 屬,占總屬數(shù)的17.5%,R/T 值(熱帶屬/溫帶屬)為4.71,可見該區(qū)系熱帶屬性占顯著優(yōu)勢。
2.2.3 種的地理成分分析 由表3 可見,中山河蕨類植物84 種可劃分為8 個分布區(qū)類型。世界廣布有4 種,即蛇足石杉H.serrata、蕨P.aquilinum、蘋M.quadrifolia、槐葉蘋S.natans。熱帶分布(2~7型)有41 種,占總種數(shù)的51.25%(不計世界廣布的4 種,下同)。其中泛熱帶分布型有垂穗石松P.cernua、鐮羽瘤足蕨P.falcata、腎蕨N.auriculata等3 種;舊世界熱帶分布的有蜈蚣草P.vittata和小葉海金沙L.scandens2 種;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有菜蕨C.exculenta、烏毛蕨B.orienale、海金沙L.japonicum、陵齒蕨L.odorata、團葉陵齒蕨L.orbiculata等5 種;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1 種,即粗齒紫萁O.banksiifolia;熱帶亞洲分布占絕對優(yōu)勢,有薄葉卷柏S.delicatula、筆管草H.debile、里白H.glauca、芒萁D.pedata、半邊旗P.semipinnata、貫眾C.fortunei、稀羽鱗毛蕨D.sinosparsa等30 種,占總種數(shù)的37.5%。溫帶分布(8~12 型)有28 種,占總種數(shù)的35%。主要是東亞分布及其變型,其中東亞廣布有石韋P.lingua、闊鱗鱗毛蕨D.championii、金雞腳假瘤蕨P.hastata等9 種;中國-喜馬拉雅分布(S-H)僅1 種,即斜方復葉耳蕨A.rhomboidea;中國-日本分布(S-J)有福建觀音座蓮A.fokienensis、溪洞碗蕨D.wilfordii、井欄邊草P.multifida、漸尖毛蕨C.acuminatus、延羽卵果蕨P.decursive、瓦韋L.thunbergianus等18 種。中國特有分布有翠云草S.uncinata、中華里白H.chinensis、刺頭復葉耳蕨A.exilis、抱石蓮L.drymoglossoides等11 種,占總種數(shù)的13.75%。
從種的水平上看,該區(qū)有中國特有種11 個,無典型的溫帶分布種,以熱帶亞洲分布型最多,東亞分布及其變型次之,其中又以中國-日本分布(S-J)居多,說明該區(qū)蕨類植物與溫帶的區(qū)系聯(lián)系比較弱,在東亞區(qū)系中與日本的關系較為密切。熱帶成分有41 種,占總種數(shù)的51.25%;溫帶成分有28 種,占總種數(shù)的35%,R/T 值(熱帶種/溫帶種)為1.46,說明該區(qū)系的熱帶屬性占優(yōu),并具有一定比例的溫帶成分。此外,該區(qū)系中有許多種類是古老科的后裔種,如侏羅紀時期的金毛狗、烏毛蕨,古生代的石松、福建觀音座蓮,中生代的芒萁、里白等,說明該區(qū)蕨類植物區(qū)系起源古老。
相似性系數(shù)在植物地理學研究中可以反映不同植物區(qū)系之間親緣關系的遠近。采用Ksorense=2C/(A+B)×100%(A、B表示兩地的科數(shù)、屬數(shù)、種數(shù),C為兩地共有的科數(shù)、屬數(shù)、種數(shù)),通過計算相似性系數(shù)分析它們地理親緣關系。植物區(qū)系的分化程度可體現(xiàn)區(qū)系的豐富度和生境條件的復雜度,分化程度越高,表明區(qū)系的生境越復雜,區(qū)系豐富度越大,環(huán)境差異越大。種系分化度的計算公式為SD=n2/n1+n3/n2(n1、n2、n3表示植物區(qū)系中的科數(shù)、屬數(shù)、種數(shù)),其中屬數(shù)/科數(shù)可以表征在科級水平的分化強度,種數(shù)/屬數(shù)可以表征在屬級水平的分化強度[6]。比較分析武平中山河與江西贛江源(116°22'~116°01'E,25°57'~29°11'N)、廣東南水湖(113°08′01″~113°12′30″E,24°39′45″~24°58′57″′N)、湖南東安紫水(110°06′04″~111°23′45″E,26°19′01″~26°28′55″′N)、廣西荔浦荔江(110°13′23″~110°22′32″E,24°22′44″~24°29′06″N)[7-10]等濕地的相似性系數(shù)和種系分化強度系數(shù),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中山河與周邊蕨類植物區(qū)系的比較分析Table 4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of family,genera and species among Zhongshanhe Wetland Park and its adjacent floras
由表4可知,在科級、屬級水平上,與中山河相似性系數(shù)最高的贛江源濕地(85.71%、78.20%);與南水湖、東安紫水在科的相似性系數(shù)均超過80%,在屬的相似性系數(shù)均超過70%;最低的是荔浦荔江(64.15%、41.03%)。在種級水平山,相似程度最高的是南水湖(54.90%),最低的是荔浦荔江(34.19%)。綜合來看,中山河與南水湖在科、屬、種的相似性系數(shù)均高于50%,表明兩地蕨類植物區(qū)系的相同成分較多,親緣關系很近,符合緯向變化的特點,也是兩地區(qū)系相似度較高的主要原因。贛江源的親緣關系次之,其與中山河的科、屬的相似性程度最高,但在種的相似性上則相對較小,與兩者地理位置相近有關;與湖南東安紫水相比,科、屬的相似性系數(shù)均高于50%,而種的相似性程度較低,表明與中山河的區(qū)系聯(lián)系相對親近,兩地區(qū)系的聯(lián)系主要是通過科、屬來實現(xiàn)一定的聯(lián)系;荔浦荔江雖然維度偏南,但因其具有明顯的巖溶特性,在屬、種的相似性程度均低于50%,表明兩地區(qū)系親緣關系相對疏遠。
植物區(qū)系的種系分化度是評判區(qū)系豐富度的重要指標。中山河的種系分化度為3.1,其中,科級(屬數(shù)/科數(shù))的分化強度為1.63,該區(qū)系水龍骨科、金星蕨科、石松科、蹄蓋蕨科、鱗毛蕨科的分化能力最強;屬級(種數(shù)/屬數(shù))分化強度為1.47,分化能力較強的屬有鱗毛蕨屬、卷柏屬、鱗始蕨屬、鳳尾蕨屬。對比分析五個植物區(qū)系的種系分化強度,依次為贛江源>東安紫水>南水湖>中山河>荔浦荔江,表明贛江源的種系分化度最高,其多樣性最為復雜,區(qū)系豐富度最大;中山河與南水湖的系數(shù)最為接近,與東安紫水次之,表明蕨類植物的多樣性豐富,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異質性;荔浦荔江的分化度最小,與其海拔較低,受人為干擾較重,生境差異較小有一定關系。與上述地區(qū)的蕨類植物區(qū)系相比,中山河的種系分化度不高,區(qū)系豐富度也不高,與其地處低山丘陵區(qū)、地形地勢較平緩、生境較單一等因素有關。
中山河國家濕地公園共有蕨類植物35科57屬84 種。單種科和寡種科所占科的比重達91.43%,是該區(qū)蕨類植物區(qū)系的主要科。單種屬和寡種屬占區(qū)系總屬數(shù)的98.25%,總種數(shù)的92.86%,是該區(qū)蕨類植物屬的主要組成成分,也是區(qū)系多樣化的主要原因,同時也表明科、屬內結構較簡單,分化程度不高。蕨類植物區(qū)系中,既有在系統(tǒng)發(fā)育上比較原始的科,又有較進化的科,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科,表明蕨類植物區(qū)系的起源比較古老,在系統(tǒng)發(fā)育和進化關系上比較連貫。地理成分復雜,在科、屬水平上表現(xiàn)出強烈的熱帶屬性,熱帶成分分別占總科數(shù)的90.48%,總屬數(shù)的82.5%,以泛熱帶分布型占優(yōu),R/T值(熱帶屬/溫帶屬)為4.71。在種的水平上,熱帶成分占比為51.25%,以熱帶亞洲分布型最多,并有一定比例的溫帶成分;溫帶成分中以東亞分布型最多,其中又以中國-日本亞型分布居多。該區(qū)有11個中國特有種,無中國特有科和特有屬。與周邊蕨類植物區(qū)系的比較分析表明,中山河與廣東南水湖的親緣關系最為密切,與江西贛江源次之,與廣西荔浦荔江的關系相對疏遠。從種系分化強度上看,其與廣東南水湖的系數(shù)最為接近,與湖南東安紫水次之;贛江源的分化強度最大,說明贛江源的蕨類植物最為復雜,區(qū)系豐富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