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紹鴻
楷書在人們的印象當中,莫過于唐楷的影響力。因此一提到楷書,腦子里立刻出現(xiàn)“歐體”“褚體”“顏體”“柳體”等書體形象,而且這些印象是根深蒂固的。應該說這種來自于感官的印象不是錯誤的,但也不完全正確。那么到底什么是楷書?楷書又包含了什么?為什么要學習楷書?這是我們學習書法、特別是時下學習楷書的人一定要明白的事情。
一、楷書的書體范疇與發(fā)展演變
按照《辭?!返慕忉專骸翱瑫卜Q‘正書‘真書‘正楷。字體名。由隸書過渡而來,始于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時趨于成熟,唐代達到巔峰,迄今通行全國。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為楷模,故稱。” 由此可知,楷書不僅僅指的是唐楷,它還包括了東漢以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字體,也就是說楷書包含了晉楷、魏楷和唐楷等幾個主要部分。
從楷書產(chǎn)生、演變的發(fā)展過程來看,它應該形成于隸書的成熟期之后。而隸書成熟于東漢時期,我們熟知的《乙瑛碑》《禮器碑》《華山碑》《曹全碑》《張遷碑》等都出現(xiàn)在這一時期。清人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說:“正、行二體始見于鐘書?!?鐘,指三國時期的鐘繇。盡管關(guān)于楷書的出現(xiàn)時期眾說風云,但筆者認為清人劉熙載的說法是比較可信的。我們可以從鐘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中看出其較濃的隸書筆意,后來晉人王羲之、王獻之等楷書也是從鐘繇而來,形成了晉楷風格體系。
此外魏碑體也是楷書的一個重要部分。西晉以后,南北分裂,書法也由此分為南北兩派。隨著政治中心的整體南遷,晉朝士族文人隨之南下,這樣就給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留下了一個文化真空地帶,其中當然也包括了書法藝術(shù)。因此我們從魏碑文字的形體以及多筆缺畫中可以看出它不是以晉楷為基礎發(fā)展而來,而是在隸書基礎上并伴隨著佛教興起后出現(xiàn)的寫經(jīng)、碑刻、墓志、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等文字,經(jīng)由文化層次較低文人書寫或由工匠加工鐫刻出來的楷變字體??傮w而言魏碑文字并不是成熟的字體,而是一種過渡性楷體,它既包含了一些隸書的特征,同時也有楷書的形體特征。這一點,我們能從北魏時期的碑刻墓志里各種不同書寫風格中看得出來。魏楷在清晚期卻大為興起,鐘致帥《雪軒書品》稱:“魏碑書法,上可窺漢秦舊范,下能察隋唐習風?!笨涤袨樵凇稄V藝舟雙楫》中贊譽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tài)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jié)構(gòu)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這也是清初時唐楷式微而碑版興起的一個原因。
唐楷是大家所熟知的,這里不想作更多贅述,但要強調(diào)的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崇尚晉人書風,群臣莫不效仿,因此初唐楷書既繼承了晉楷的風韻又吸收魏楷的風格特點,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唐初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楷書中略見端倪。中唐以后唐楷趨于成熟,其法度嚴謹,風格鮮明,代表人物是顏真卿、柳公權(quán)等,一直影響至今??瑫艘陨系闹饕糠诌€包括晉唐民間寫經(jīng)體,以及宋以后應用到官方文書和科舉考試的院體、館閣體等。寫經(jīng)體在魏晉時期已形成獨特的字體形態(tài)體系。其用筆與結(jié)字顯然不同于二王書法風格。到了唐代,由于二王書風盛行,寫經(jīng)體也發(fā)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減少了魏晉時的隸意用筆,呈現(xiàn)出流美婀娜一路書法字體流格。院體與館閣體大致相同。館閣體又稱臺閣體,是明清時代科舉和官場所用的一種書體。其特點是字體方正、嚴謹、整齊,線條光潔,筆畫細膩統(tǒng)一,大小一律。沈括《夢溪筆談》云:“三館楷書不可不謂不精不麗,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矣?!笨傮w而言‘館閣體在書法品評時多取貶義,其書法造詣不深,藝術(shù)成就不高,終為后人所棄。
二、楷書學習的誤區(qū)
初學書法的人大多會認為,只要寫好楷書,就一定能寫好其它書體。這種想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筆者當初也是這么想的,但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種認識大概來源于古人對書法的一些論述或坊間傳說。如蘇東坡《論書》說:“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黃庭堅在《論書》中也說:“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不難工也?!钡鹊?。這里古人的論述應該是沒有錯誤的,錯在了我們對這些論述的理解上。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楷書所能解決的問題。任何一種書體的學習不外乎對用筆、結(jié)字和章法這幾個部分的掌握,楷書尤其注重點畫運行過程中筆法的提按、轉(zhuǎn)折和字體結(jié)構(gòu)的方整;而草書則注重用筆的使轉(zhuǎn)、結(jié)字的大小錯落以及章法的疏密相間;同樣篆隸的用筆、結(jié)構(gòu)和章法也有各自的特點。這樣看來各種書體都有各自的書寫體系,用楷書的筆法、結(jié)字解決不了草書的問題,同樣也解決不了篆隸的問題,楷書的學習只能解決楷書自身的問題,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學習楷書唯一能夠留給其它書體的就是對字體點畫、結(jié)構(gòu)的認識和駕馭筆墨能力了。對字體點畫、結(jié)構(gòu)的認識是學習書法的最基本條件;駕馭筆墨能力則包括點畫的造型能力和筆墨技巧。點畫的造型能力就是運用筆毫、筆鋒將點畫的造型準確地刻畫出來,而筆墨技巧實際上就是控制鋒毫的技巧。蔡邕《九勢》中有“唯筆軟則奇怪生焉”這句話,其意思是要善于利用筆毫的這種柔軟多變性能,去刻畫高質(zhì)量的、優(yōu)美的和豐富多變的點畫造型。這些都是書法各體需要解決的共同問題,也是楷書為書家必須學習的關(guān)鍵所在。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古人的論述,其深刻內(nèi)涵是準確無誤的,猶如蓋一所樓房,地基打得好,不一定就能把上面的樓房蓋結(jié)實,但是結(jié)實的樓房一定要有一個好的地基。縱觀書法歷史,許多書法大師都是四體兼能,四體兼精,然而在現(xiàn)實當中能寫楷書而不能其它書體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這也就是一些人認為“楷書是學習書法的基礎,寫好楷書就能寫好其它各書體”的一個誤區(qū)。寫好楷書僅僅是打了一個好的“地基”,蓋上面的“房子”那是另外一回事。
三、 “唐楷”對書法學習的影響
這里所說的“唐楷”主要是指中唐以后,以顏真卿、柳公權(quán)為代表的楷書字體。顏柳楷書對后世的影響已遠遠超越了初唐楷書,特別是顏體楷書,其影響力可與二王分庭抗禮,后世除元代受其影響較小外,其它如宋四家,明清時期董其昌、劉墉、何紹基、翁同龢以及民國的譚延闿等,一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在學習顏柳楷書。
在我們熟知的諸多楷體中,唯顏柳楷書的華飾現(xiàn)象比較嚴重,其點畫書寫動作程式化過于突出,幾近美術(shù)字程度。特別是在一些筆畫的轉(zhuǎn)折和收筆處,提按頓挫、藏頭護尾,過程甚為復雜,由此導致了筆畫的裝飾效果和程式化明顯。米芾《海岳名言》說:“顏魯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又說“顏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挑剔名家,作用太過,無平淡天成之趣?!蟮诸?、柳挑剔為后世丑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惫湃嗽缫芽闯隽祟伭瑫谋锥耍皇菦]有能夠引起后人的足夠重視。如此說來顏柳楷書就不可學了嗎?也不盡然,不然歷史上有那么多學顏柳而成名的大家是怎么來的?這就存在一個善學與不善學的問題,善學者追根溯源,因勢利導;不善學者照貓畫虎,亦步亦趨。因此我們在學習楷書時,不可一味地停留在追求顏柳楷書筆法的藏頭護尾、提按頓挫上,還要借鑒晉楷中那些婉轉(zhuǎn)輕巧的用筆方法,魏碑中因勢賦形、不受拘束的結(jié)體。此外“唐楷”發(fā)展到后世還流俗為“院體”“館閣體”,為后人所病詬,從而也成為導致清初金石文字學和魏碑書體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為什么我們還要學習楷書
首先楷書經(jīng)過上千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具備了自身獨特的感染力和藝術(shù)魅力;其次楷書也是學習書法初期的重要積累階段。一般來說,通過學習楷書,能夠培養(yǎng)學書者一些必備的筆法表現(xiàn)能力,更能培養(yǎng)我們對于字體點畫質(zhì)量的精確塑造和賦予其豐富形態(tài)的能力。
那么,學習書法是不是就必須要先從楷書學起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有人從隸書入手,有人從篆書入手,也有人從行書入手,還有人提倡學習書法要按照文字出現(xiàn)前后順序進行,這些都是學習書法的切入點問題,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特點,選擇上手快、感興趣的書體作為切入點本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按照文字出現(xiàn)順序來學習書法,大概有些幼稚了,因為人的一生畢竟是短暫的。有人說他只學行草書,不學楷書還不行嗎。當然可以。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字體點畫質(zhì)量的高低問題,寫過楷書和沒有寫過楷書,在點畫筆法的造型能力和字體結(jié)構(gòu)塑造能力上還是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寫出來的作品自然也有質(zhì)量與層次高低區(qū)別,寫到一定時候再也寫不上去了,很難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究其原因,這也就是楷書的點畫功底沒有學好所造成的問題。明人湯臨初在《書指》中說:“行草則生意由筆底,變化在目前,使非工力至到,鮮有不臨楮窒礙者矣?!笨梢姡瑢懶胁輹胺枪ちχ恋健笔遣豢尚械?,“工力至到”也正是楷書點畫功力深厚的結(jié)果。學習楷書不僅能夠提高學書者對字體點畫、結(jié)構(gòu)的認識和駕馭筆墨能力,還能為學習其他書體打好堅實點畫用筆基礎。縱觀歷代書家,無不憑借著雄厚的楷書基礎,而使其書法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并產(chǎn)生自己獨特的書體藝術(shù)風格。因此,筆者認為楷書點畫的基礎筆法更容易轉(zhuǎn)換應用于其它書體之中,在當下的書法學習,對于初學者來說,從研習楷書入手,不失為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