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楨
南巫擅于用“感覺化”的細節(jié)營造充滿“幻意”之美的詩歌情境,她的寫作多是基于都市的日常經驗,欲望、夢幻、時間等要素混融在她的語句中,形成都市詩人的精神邏輯。在歷史經驗與未來境遇無從考察的當下,她不厭其煩地記錄著一個個事件或場景,以個人體驗充當著紛繁蕪雜的城市經驗的價值標尺??此慕M詩《吉塘路咖啡館》,其間充滿了微小的事件、場景以及感覺化的細節(jié),詩人以此作為思維延長的一根觸須,去探秘消費時代自我主體的存在意識。
組詩中的《大中路》《吉塘路咖啡館》《歸來者》等篇章均對應了鮮明的都市體驗,在無趣而刻板的城市生活速度和生存邏輯之外,詩人找到了專屬自身的觀察視角。她采取“靜觀”的姿態(tài),收納并采集著各色情感訊息,拍攝城市街道、咖啡館里、巴士車上的諸多圖像并隨機加以組合,拼貼出一幅幅碎片化的現(xiàn)代場景。如《吉塘路咖啡館》一詩,詩人化身為一個相對封閉空間內的隱秘觀察者,將咖啡館的內場景娓娓道來,她采用細微而平淡的敘說語調,以“靜觀”的觀察方式,將“玫瑰香氣”“藍鸚哥的撲翅聲”“拐彎的光線”等日常生活的偶然性因素引入詩歌想象的生產流程,憑借事態(tài)意象的片段呈現(xiàn),閃回著抒情者對城市經驗的印象化碎片式認知。在情感空間的建構中,咖啡館內外的風景被處于“靜觀”狀態(tài)的“我”的視線糾結在一起,從而實現(xiàn)了意義的聯(lián)結?!办o觀”的行為本身使詩人與時代的主流速度拉開了一定的距離,她能夠發(fā)現(xiàn)更多與時代“同速”之人無法捕獲的瞬間,并從認知角度感性地標示出自己所處的心靈位置。通過締結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聯(lián)系,抒情者與隱秘而新奇的經驗建立機緣,為文本異質經驗的表達保留了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咖啡館外的風情,還是城市街道上的人群,諸多語象并非現(xiàn)實中的存在,而是依賴于詩人的“造境”能力形成的虛擬景觀。對南巫而言,城市或許是一個難以逃離的悖論存在,她只能依靠夢幻式的思維方式,讓現(xiàn)實與超現(xiàn)實的想象共同出現(xiàn)在詩境空間內。無論是大中路上的“中年男人”還是啜飲咖啡的“我”,均成為詩人散發(fā)詩意、尋求諸多可能性的一個契機?!耙苍S”“如果”這類的詞語遍布她的詩行,恰切印證了夢幻者的精神特征,她試圖從紛亂的都市景觀中搭建起主體的思維時空,通過對城市“夢境”或者“幻景”的擬現(xiàn),以夢幻的智性思維和詩性結構主動進入反理性的世界,描繪詭異變形的都市鏡像,從而獲得比現(xiàn)實觀察力更有效的、對精神“此在”的關注。
盧 楨 1980年生,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新詩研究。曾在香港浸會大學、荷蘭萊頓大學、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做訪問學者。在《文藝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當代作家評論》《南方文壇》等五十余種海內外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出版學術著作四部,承擔國家社科及省部級科研課題多項。
責任編輯? ?馮艷冰
特邀編輯? ?曉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