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昭
《三國演義》中“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此處“有味”的意思是放棄了又覺得別有風味,也就是某些東西在的時候感覺沒有用處,但丟棄了又覺得可能還有用。雞肋這個詞廣泛用于生活中,每當人們吐槽現(xiàn)狀、抱怨困境時,總會說“就這樣吧,將就了吧,得過且過吧”,表達的是人內心的無比糾結。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雖被編者所提倡和重視,但在實際教學中就成了“雞肋”,教師對綜合性學習的研究和理解不夠深入,缺乏合作和協(xié)調意識。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過程中,從問題的提出、話題的確立、活動方案的制訂、資料的收集、具體的實踐探索、結論的分析及展示交流中,每個步驟教師都必須有自己的想法,這就會讓他們覺得困難重重。
上網搜集材料難、活動開展難、實地考察難、時間保障難、反饋評價難、檢驗提升難。要想組織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不但前期準備工作量很大,而且課時得不到的保證。我聽過不少教師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有的課給人的感覺是演得比教得多,脫離了語文的綜合性;有的課局限于聽、說、讀、寫的練習,脫離了語文的“人文性”;有的課甚至異化成了寫作課。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只展示了已有能力,其他能力并沒有因為這節(jié)課有所提升。
這些問題導致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成了教師教學中的“雞肋”,教之無味,棄之可惜。針對這些情況,我學習了很多專家的理論,結合自身實際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幾條應對策略。
一、整體把握,關注生活
同樣是發(fā)旅游照片,別人的朋友圈寫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你卻發(fā)了一個“好美啊”,頓時就會讓人覺得你的語言蒼白無力,語文素養(yǎng)不佳。其實,語文不僅能夠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認知和思考,還能夠影響我們的審美意識、我們的人際交往和溝通,以及我們的個人形象和氣質。部編初中語文教材共有16次綜合實踐活動課,我們不妨在七年級時就把這些主題全部展示給學生,讓他們準備一個筆記本按此分類,提醒他們平時要圍繞這些主題關注生活,搜集材料,而不是臨時抱佛腳。教師可以時時提醒、階段檢查,有意識地強調,整體部署,注重積累,這樣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語文教學效果。
二、有效組織,與生同樂
現(xiàn)在的家長對孩子的才藝培養(yǎng)極為重視,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美術、音樂、舞蹈樣樣都學。一個班想要組織一場晚會,易如反掌,學生的才藝讓教師激動不已。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是要求教師要提前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長,及時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短板,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展示的舞臺。例如,口才能力比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安排他們主持班級活動;口才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要鼓勵他們反復練習,為他們創(chuàng)造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既能認識自己的優(yōu)點,又能認識自己的不足之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審視自己的優(yōu)缺點,積極進行師生互動,與生同樂,比如可以組織一場辯論賽、一個演唱會等。如果自己在組織展示方面不夠自信,也可以邀請其他教師一起參與活動,這種形式的活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展示自我的欲望,還可以成為他們語文學習的美好回憶。
三、恰當評價,彌補缺漏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評價沒有標準答案,更沒有簡單的對錯,教學互動過程其實是一個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教師對學生的表現(xiàn)應及時給予有效的評價,這樣才能為自己的教學贏得最佳時機。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相互傾聽,相互解讀,相互體悟,相互欣賞。此外,教師還應積極發(fā)現(xiàn)學生語文知識的欠缺點,及時查漏補缺,總結問題,制訂、創(chuàng)新、修正教學方法和手段。課堂是一艘船,評價是一張帆,只有揚起這張帆,學生才能乘風破浪駛向成功的彼岸。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這些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目標的綜合性、學習過程中的實踐性、學習方式的自主性、學習組織的合作性、學習評價的多樣性。筆者認為,教師要不懈努力,不應將“雞肋”問題留在課堂上,而應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lián)系,力求達到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的完美效果。
作者單位? 安徽省合肥市琥珀中學琥珀山莊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