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幼兒教學中實施繪畫教學,是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和塑造幼兒良好人格品性的重要途徑。把情感效應有效地滲透到幼兒繪畫教學中,能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文章分析了目前幼兒繪畫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對如何有效地把情感效應運用到幼兒繪畫教學中提出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幼兒;繪畫教學;情感效應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32-0086-02
引 言
根據個人成長的發(fā)展規(guī)律可知,我們每個人的審美情感和個體思維在幼兒時期就開始逐步形成。作為創(chuàng)作藝術的啟蒙教育,幼兒繪畫教學對幼兒動手能力、個體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繪畫教學中,使幼兒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有效提高繪畫教學效果,提升幼兒審美能力,開拓幼兒思維能力。
一、情感效應的相關界定
什么是情感效應?它屬于心理學領域,心理學將其定義為:個人情感結構、水平和品質,會在某種因素的刺激下發(fā)生變化[1]。在幼兒繪畫教學中運用情感效應的意義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受情感水平和品質的影響,幼兒對繪畫這件事產生的審美體驗和情感共鳴會有很大的差別,其學習繪畫的效率也不盡相同。西方哲學家德格爾認為,每個人對于每一件事的認知都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從理論上講,不存在完全絕對的客觀認知,特別是針對美術、音樂等藝術門類。
第二,幼兒在學習繪畫時,受某些刺激性情感因素的影響,對作品內涵的領悟和情感的體驗會產生波動,其思想行為會隨之改變,學習(創(chuàng)作)效果也會大不相同。藝術界有一個公認的看法,即人類的情感可以通過各種藝術符號表達出來,如音樂家的旋律、畫家的線條與色彩,都是情感表達的載體。繪畫教學通過運用線條和色彩感染打動幼兒,激發(fā)其學習興趣,豐富其情感體驗,使其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讓幼兒對繪畫藝術的領悟和表達得到質的升華,皆屬于情感效應的運用范疇。
二、幼兒繪畫教學存在的問題
通過訪談觀察和問卷調查,我們發(fā)現,目前幼兒繪畫教學在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及教學評價等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重視繪畫興趣培養(yǎng),關注教學效果,而忽視了情感表達。部分教師在進行幼兒繪畫教學時,內心是矛盾的,行為是沖突的。他們希望教學突破傳統(tǒng)的禁錮,在把繪畫技能作為教學內容重點的同時,開始把幼兒行為習慣和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納入教學范疇。但是,受目前社會教育普遍功利性比較強的影響,加上家長總是希望孩子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可以畫出漂亮的作品來,教師只能遷就于這種大環(huán)境,過于在意幼兒繪畫技能的掌握和滿意作品的呈現,而慢慢忽略了幼兒情感的體驗和表達。在這樣急于求成式的繪畫教學模式下,幼兒作品或許畫面飽滿、線條明快,但由于對事物缺少必要的認知,其作品必然缺乏情感的表達。長此以往,幼兒對學習的興趣也會慢慢喪失。
第二,教學活動是圍繞效果的呈現和教學技能的掌握來進行,對情感效應缺乏策略規(guī)劃和科學運用。通過海量數據調查我們得知,當前的幼兒繪畫教學,通常是運用猜想法和觀察法來對寫生對象的形態(tài)進行解構,只偏重于線條的搭配和色彩的變化,而缺少必要的美的挖掘及情感的激發(fā)和表達。在實際教學中,相當一部分教師將直接的語言啟發(fā)和方法指導作為常用方式,讓幼兒擁有一定的自主學習空間,啟發(fā)其邏輯構思與情感體現。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教師采用簡單粗暴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在這一模式下,幼兒只能被教師推著被動向前,缺乏自主空間,使幼兒能力的發(fā)展和個性的形成受到了制約。
由此可見,部分教師對幼兒情感特征認知嚴重不足,沒有認識到情感因素對繪畫教學的積極意義,錯誤解讀了藝術教育的最初目的。所以,幼兒繪畫教學需要將情感效應作為突破口,提升教學中情感因素的關注程度,加強幼兒情感體驗,從而進一步提升幼兒繪畫的表現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三、在幼兒繪畫教學中運用情感效應的策略
1.充分應用場景與故事情節(jié)
幼兒繪畫教學中有一種大家常用的方式,即通過故事的講述來啟迪幼兒進行繪畫。如果教師選擇的故事場景相對單一,情節(jié)相對平淡,情感波動相對較小的素材,如《小蝌蚪找媽媽》,幼兒所繪圖畫構圖就會比較單調,畫面呈現堆砌式分布,缺少層次感。如果教師選擇故事發(fā)展更具趣味性,故事主角更具個性,故事場景更具變化性的素材來引導幼兒繪畫,那么幼兒的繪畫就會豐富且有層次感[2]。例如,教師可以選擇《貓和老虎》這個故事來作為繪畫引導。故事發(fā)展是這樣的:貓和老虎在山上不期而遇了,它們會是什么反應呢?在貓的眼里,老虎只是一個變胖了的自己而已;在老虎心中,貓也不過是一只可愛的小老虎罷了。獵人來了,打中了老虎,便下山呼叫伙伴,回來后卻發(fā)現大大的老虎變成了一只小小的貓咪……整個故事發(fā)展,離奇曲折而生動有趣,一下子就抓住了幼兒的好奇之心。故事的場景雖然始終沒有離開這座山,但垂直維度隨著角色而幾度轉換,在這樣精彩的故事的引導之下,繪畫作品場景呈立體式多維分布,層次感強,構圖主次分明,藝術效果明顯好于前者。
2.突出寫生對象的特征因素
以“畫出自己心中的飛機”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對幼兒進行創(chuàng)作引導。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一般先向幼兒展示一張飛機圖片,講解這是什么機型,對外形特征進行描述,然后讓幼兒根據這些數據,描畫出自己想象中的新型飛機。結果大多數幼兒只是針對現有的圖片進行簡單的外形模仿,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學這一課時,教師應采取新的思維方式,從飛機自身有哪些裝備,具備哪些功能等元素入手,來調動幼兒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的探索精神。幼兒在教師情感效應引導之下,可以隨心所欲地想象飛機還可以增加什么樣的功能,還可以在哪些地方做個性化設計……這時,幼兒完全沉浸在一個自由創(chuàng)作的時空里,思維被充分激活,情感被充分調動,想象力被充分解放,所畫出來的作品也許不夠工整,但絕對充滿想象力。而這種想象力,正是繪畫需具備的。
3.在裝飾畫制作中融入故事情節(jié)
制作裝飾畫是幼兒比較喜歡做的事,也是對幼兒進行繪畫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3]。在情感效應沒有應用之前,裝飾畫的制作偏向于讓幼兒使用畫筆在紙上以點線連接的方式將畫紙分割成不同區(qū)域,然后把選定的圖案放進去,在這一模式下,學生的作品一般比較雷同。而教師應用情感效應,可以選用畫面內容豐富、故事情節(jié)生動的素材,如《葫蘆娃》這樣生動有趣的故事繪本。這樣的優(yōu)秀素材視覺沖擊力強,很容易把幼兒帶入情境中,能進一步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提升幼兒的審美情趣。
素材《葫蘆娃》故事輕松活潑,情節(jié)生動有趣,與裝飾畫風格巧妙結合,可以很好地發(fā)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在制作過程中,幼兒很容易進入故事情境中,感受角色的喜怒哀樂。其裝飾出來的作品,也會更加靈動、活潑,更具美的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
4.運用實物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
實物寫生是繪畫藝術必然的過程,也是最好的學習方式。雖然幼兒繪畫對于寫生的要求還沒有達到必須是實物的階段,但這種方式對于幼兒繪畫的進步還是十分有益的。傳統(tǒng)的實物寫生方式,首先確定“模特”的位置,讓幼兒仔細觀察,然后教師在講臺上做示范,讓幼兒在下面跟著學習,最后教師再講解繪畫技巧、觀察要領等信息,幫助幼兒從不同角度觀察描繪“模特”。但是,滲透情感效應的繪畫教學,整個過程則有些不同。以蔬菜作“模特”的寫生為例,教師可以在正式寫生之前,讓幼兒在家長的陪同下去菜市場買一些蔬菜,親自參與摘、洗、切、炒等過程,讓幼兒提前認知蔬菜的形態(tài)、色彩、味道等信息;課堂上再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讓幼兒認知蔬菜的生長過程;在正式寫生的時候,由幼兒來決定蔬菜該怎么擺放,各種蔬菜的各自“站位”在哪里,應選擇什么樣的觀察角度來觀察。由于幼兒在整個過程中的參與度遠遠高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對繪畫對象的了解也更加具體,他們繪出來的圖畫就會更加生動,更富想象力。這對于幼兒繪畫技能的提升,閱讀事物能力及繪畫興趣的培養(yǎng),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5.開展命題情節(jié)畫,加強幼兒情感體驗
以“戶外活動”命題情節(jié)畫為例,按照傳統(tǒng)的思路,教師先為幼兒播放一些有關戶外活動的視頻,讓幼兒從視頻中觀察人物的形態(tài),然后對某個關鍵點進行深入分析,以達到教授幼兒繪畫技能的目的。在滲透情感效應后,教師會把幼兒并不是十分豐富的實際生活經驗作為教學參考數據之一,盡可能地讓幼兒從心理上對命題情節(jié)畫這項活動產生興趣。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說出有哪些讓自己感到開心和快樂的戶外運動經歷,并盡可能在情感上和幼兒產生共鳴,誘發(fā)其創(chuàng)作興趣。在創(chuàng)作形式上,教師可以采取集體創(chuàng)作的方式,讓幾位幼兒組成一個創(chuàng)作小組,共同來完成一個作品的創(chuàng)作。這樣既能減少畫作完成的時間,又能促進幼兒之間的感情交流,培養(yǎng)其團隊精神。
6.把握情感脈搏,深化美的教育
繪畫被稱為美術,它的美不僅體現在線條的律動與色彩的變化上,還在于它往往滲透著作者的高尚情操與美好情懷。例如,教師可以讓幼兒來畫一幅寫意畫“地球”,有的幼兒會把地球畫成圓圓的笑臉,說明他眼里所看到的大多是美好的一面。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告訴幼兒: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多么美好,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將來才能更好地保護它、建設它。在這樣良好氛圍的渲染之下,幼兒會在不知不覺間受到美的教育。
結 語
綜上所述,把情感效應有效地滲透到幼兒繪畫教學中,能使幼兒對繪畫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可以激發(fā)其學習繪畫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繪畫的積極性,促進其繪畫技能的提升,同時也能使幼兒在人格品性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為其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張銀芳.幼兒園繪畫教學中的情感效應運用思考[J].中華少年,2017(30):50.
童彥.幼兒園繪畫教學中的情感效應運用初探[J].早期教育(美術版),2012(06):2-3.
呂玉鳳.關于幼兒園繪畫教學中情感效應運用的深思[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線,2019(03):44.
作者簡介:馮武仙(1985.5—),女,浙江義烏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