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躍,楊海長,楊東升,郭 帥,孫 瑞,紀 沫,趙 釗
中海油研究總院有限責任公司
瓊東南盆地深水西區(qū)樂東—陵水凹陷近年來的勘探獲得重大突破,相繼發(fā)現了陵水17-2、陵水18-1等大中型氣田,但東區(qū)松南—寶島凹陷、長昌凹陷至今未有重大發(fā)現。2012年在長昌凹陷鉆探的CX1井,雖然沒有發(fā)現油氣層,但揭示了漸新統崖城組烴源巖和陵水組儲層[1];2017年鉆探的WX1井,陵水組一段氣測顯示活躍,測井解釋出8 m的氣層,這證實了長昌凹陷為生烴凹陷,應具有較大的資源潛力和良好的勘探前景。目前對長昌凹陷地質結構、構造特征、演化機制及勘探潛力的研究主要是區(qū)域性質的,而且主要是利用二維地震測線和重磁資料開展的[2-5]。于俊峰[6]對長昌凹陷小面積三維地震資料進行精細解釋后認為:漸新世應力順時針旋轉,在不均勻拉張條件下形成了具有走滑性質的斷裂體系。李才等[7]應用盆地動力學理論方法,對長昌凹陷的不同斷裂體系進行了劃分,認為中央坳陷中部斷裂帶具有右行走滑性質。然而對于長昌凹陷中部的2條NWW—SEE向斷裂帶的形成機制、形成時期還缺少系統研究。筆者利用高精度的三維地震資料和近年來獲得的地質資料,詳細分析了長昌凹陷中部斷裂帶的形成機制、形成時期及其對成藏條件的影響,以期為研究區(qū)和類似條件地區(qū)的油氣勘探提供指導和借鑒。
瓊東南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陸邊緣西北部,處于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銜接部位,受到古太平洋構造域與古特提斯構造域的雙重制約,是在前新生界基底之上發(fā)育的新生代陸緣拉張型含油氣盆地,總體上呈NE—SW向展布,經歷了神狐運動、南海運動和東沙運動等3次區(qū)域性構造運動,形成了多凸多凹的構造格局[8-9](圖1)。盆地海域面積約為9×104km2,其中深水區(qū)(水深大于300 m)面積約為4×104km2,最大沉積地層厚度近10 km[10-11]。長昌凹陷位于瓊東南盆地東部,北鄰神狐隆起,南鄰南部隆起,西與松南—寶島凹陷相鄰(圖1),總體呈NE向展布,面積約為1.1×104km2,整體水深在1 000~3 000 m之間[1,4]。
圖1 瓊東南盆地構造區(qū)劃及研究區(qū)位置Fig.1 Tectonic division of Qiongdongnan Basin and study area location
長昌凹陷以新生代沉積為主,主要經歷了古近紀裂陷階段和新近紀裂后階段2個構造演化期(表1),具有下斷上坳的雙層結構特征[5,12-13],古近系最大厚度近7 000 m。凹陷內斷陷構造層包括始新統(推測,尚未證實)、漸新統崖城組和陵水組;坳陷構造層包括中新統三亞組、梅山組、黃流組,以及上新統鶯歌海組和第四系樂東組[14-15]。
表1 瓊東南盆地長昌凹陷地層與構造演化Table 1 Strata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Changchang Sag,Qiongdongnan Basin
伸展-走滑復合斷裂,是指地層早期受拉張作用形成正斷裂,后期疊加并且受控于走滑作用,使得前期發(fā)育的伸展斷裂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同時也有復合應力作用下新生的斷裂,從而形成的具有伸展和走滑雙重性質的復合斷裂系統。
從地震地質解釋看(圖2),長昌凹陷中部的斷裂主要在晚漸新世至早中新世活動(T70—T50),總體呈現上陡下緩、階梯狀排列的特征;深層斷距一般在200~800 ms之間,主走滑斷裂“有根”,伴生的次級斷裂依次斷至主干走滑斷裂面上,從而形成負花狀構造,這是走滑最基本的構造特征之一[16]。區(qū)內自西北向東南,斷裂的負花狀特征逐漸明顯。剖面上主干走滑斷裂根部一般較緩,并不具備典型走滑斷裂那種以近似直立的大角度斷至基底、斷面上緩下陡的特征,這與單一剪切應力主導形成的走滑斷裂有明顯區(qū)別[17],推斷是早期伸展斷裂經后期走滑作用改造而成。
平面上,長昌凹陷中部NWW向斷裂帶主要發(fā)育雁列式、帚狀2種樣式(圖3)。由T60反射層沿層相干切片(圖3a)及斷裂平面分布(圖3b)可見:NWW的次級斷裂呈“入”字形銳角收斂于主干走滑斷裂,根據與主干斷裂的夾角關系可以判斷為右旋走滑;次級走滑斷裂并未貫通,而強烈走滑作用一般具有位移量大、次級斷裂相互貫通等特征[18],這反映出研究區(qū)內的走滑作用較弱。
圖2 瓊東南盆地長昌凹陷中部斷裂帶地震地質解釋(A—A′剖面位置見圖3b)Fig.2 Seismic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entral fault belts in Changchang Sag,Qiongdongnan Basin(section location is shown in Fig.3b)
圖3 瓊東南盆地長昌凹陷中部沿層(T60)斷裂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f T60 faults in central Changchang Sag,Qiongdongnan Basin
長昌凹陷中部NWW向斷裂帶的空間展布特征,按單純的伸展斷裂或走滑斷裂模式均不能準確解釋(圖4),其更符合在伸展斷裂基礎上疊加走滑作用而形成的伸展-走滑復合斷裂模式[19-20],是拉張應力與剪切應力在不同時期疊加的效應。整體上看,斷裂演化可以分為下部伸展、上部走滑2個發(fā)育階段:始新世—早漸新世發(fā)育伸展斷裂,晚漸新世—早中新世疊加并且受控于走滑作用。
圖4 伸展斷裂、典型走滑斷裂與伸展-走滑復合斷裂模式圖Fig.4 Model of extensional fault,typical strike-slip fault,and extension-strike-slip composite fault
對長昌凹陷中部NWW向斷裂帶的成因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認識[3,6-7,13]:紀沫等[13]認為是由NW—SE向區(qū)域拉張應力和南海擴張形成的近SN向拉張應力調諧而成;于俊峰[6]和李才等[7]認為是區(qū)域應力場順時針旋轉,由于凹陷東西部不均勻拉張,導致不同部位伸張量發(fā)生差異而形成,斷裂具有走滑或張扭的性質??傮w來看,花狀構造、底辟構造和雁列式、帚狀斷裂展布形態(tài)等特征,反映長昌凹陷中部晚漸新世—早中新世具有右旋張扭的應力背景,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斷坳轉換或者凹陷走向變化調節(jié)帶的構造特征。
根據多速波地形地貌資料及磁異常條帶分析[21-22],南海海底在32~15.5 Ma期間發(fā)生擴張活動。始新世—早漸新世(32~25.5 Ma),南海北部陸緣受菲律賓—太平洋板塊的俯沖作用,產生弧后拉張應力,區(qū)域應力場以NW—SE向伸展為主;晚漸新世(25.5~15.5 Ma),由于南海西南次海盆海底擴張,區(qū)域應力發(fā)生順時針旋轉,變?yōu)橐越黃N向拉張為主[23-24]。結合長昌凹陷中部NWW向斷裂帶特征分析,其構造演化過程如下(圖5,圖6):早漸新世—晚漸新世早期(崖城組—陵水組三段,圖5c),受NW—SE向區(qū)域拉張應力的作用,發(fā)育主干伸展斷裂;晚漸新世晚期(陵水組二段—一段,圖5b),區(qū)域應力順時針旋轉后,受近SN向拉張應力作用,凹陷內深部基底斷裂持續(xù)活動,同時由于神狐隆起、南部隆起這2個剛性隆起的阻礙,長昌凹陷中部產生不均勻拉伸,開始產生右旋走滑作用,導致一系列次級調節(jié)斷裂發(fā)育;早中新世(三亞組,圖5a),隨著長昌凹陷南部、北部這2個剛性隆起阻礙作用的增強,不均勻拉張位移量增大,中部走滑作用更加強烈,產生了大量負花狀構造。因此,長昌凹陷中部NWW向斷裂早期主要表現為伸展特征,晚期疊加走滑作用,最終形成具有伸展和走滑雙重性質的復合斷裂。通過長昌凹陷中部斷裂演化及其與南海擴張過程的耦合關系分析,筆者認為晚漸新世的這種右旋張扭作用,是在南海西南次海盆海底擴張而引起區(qū)域應力順時針旋轉的背景下,凹陷內深部基底斷裂持續(xù)活動和凹陷南部、北部2個剛性隆起的阻礙共同作用的結果。
圖5 瓊東南盆地長昌凹陷中部斷裂帶演化剖面圖(A—A′,B—B′剖面位置見圖3b)Fig.5 Evolution profile of fault belts in central Changchang Sag,Qiongdongnan Basin(section location is shown in Fig.3b)
圖6 瓊東南盆地長昌凹陷中部伸展-走滑復合斷裂帶成因示意圖Fig.6 Genetic sketch map of the extension-strike-slip composite fault belts in central Changchang Sag,Qiongdongnan Basin
依據走滑斷裂的錯動方向與運動方向的關系,走滑斷裂排列模式可以分為左階式和右階式[25-26]。研究區(qū)形成了右行左階和右行右階兩種走滑斷裂排列模式(圖3b):北部斷裂帶屬于右行左階,南部斷裂帶屬于右行右階。在右行左階式走滑斷裂排列模式下,由于剪切作用導致相鄰斷裂所夾持的地層發(fā)生相對運動,在斷裂系之間形成擠壓應力環(huán)境,斷裂具有較強的封閉性,能夠起到有效的封堵作用,故北部斷裂帶是有利的油氣聚集帶。在右行右階式走滑斷裂排列模式下,由于剪切作用導致相鄰斷裂所夾持的地層發(fā)生相反方向的運動,在斷裂系之間形成拉張應力環(huán)境,斷裂具有較高程度的開啟性,能夠作為高效的運移通道,故南部斷裂帶是有利的油氣輸導區(qū)。
瓊東南盆地長昌凹陷中部的伸展-走滑復合斷裂帶控制了凹陷的沉降中心和沉積中心,在其影響下,崖城組發(fā)育大型煤系三角洲,陵水組—三亞組發(fā)育海底扇。伸展-走滑復合斷裂帶也控制了多個斷塊、斷鼻等構造圈閉群及構造-巖性復合圈閉的發(fā)育,這些圈閉面積大,多層發(fā)育。伸展-走滑復合斷裂帶內的主干斷裂切穿了崖城組烴源巖(圖2),成為油氣垂向運移的通道。2017年鉆探的WX1井已經證實:長昌凹陷為生烴凹陷,中部斷裂帶內構造圈閉發(fā)育,油氣運移活躍。近年來在渤海灣郯廬走滑斷裂帶[27-28],黃驊坳陷岐口凹陷[29]、青東凹陷[30]等區(qū)域已經發(fā)現多個受走滑斷裂控制的大型油氣田,說明走滑斷裂對油氣成藏具有重要的指向意義。
長昌凹陷中部的伸展-走滑復合斷裂帶位于主洼的南北兩側,緊鄰生烴中心,具有近源優(yōu)勢。走滑帶內的圈閉主要發(fā)育于晚漸新世,定型于中新世,主洼大規(guī)模排烴期主要為中新世(15 Ma)以后,因此圈閉形成期與排烴期時空匹配良好,而且主洼崖城組壓力系數在1.2~1.4之間,有利于油氣沿斷裂垂向運移并在合適的圈閉中聚集。北部主干走滑斷裂F1、F2、F3構成典型的右行左階的斷裂模式,斷裂之間處于擠壓應力環(huán)境,有利于油氣聚集;南部F4、F5、F6主干走滑斷裂構成右行右階的斷裂模式,斷裂之間處于拉張應力環(huán)境,有利于油氣垂向運移,但不利于聚集成藏。
(1)瓊東南盆地長昌凹陷中部發(fā)育2條NWW向斷裂,在始新世—早漸新世主要表現為伸展特征,在晚漸新世—早中新世疊加并且受控于走滑作用,形成伸展-走滑復合斷裂。這是在南海西南次海盆海底擴張引起的區(qū)域應力產生順時針旋轉的背景下,凹陷內深部基底斷裂持續(xù)活動與神狐隆起、南部隆起2個剛性隆起的阻礙共同作用的結果。
(2)長昌凹陷中部的伸展-走滑復合斷裂帶中,北部斷裂帶具有右行左階的走滑性質,斷裂側向封堵性強,斷塊、斷背斜圈閉發(fā)育,是油氣勘探的有利區(qū)域;南部斷裂帶具有右行右階的走滑性質,斷裂開啟程度較高,有利于油氣的垂向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