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集道家,墨家,儒家等思想于一爐的巨著,《淮南子》的譯介在中國典籍翻譯中極具研究價值。斯奈爾-霍比恩所持的翻譯綜合法認為文本分析應(yīng)當從宏觀到微觀的層次,本文據(jù)此對文本從篇章結(jié)構(gòu),題目與主題,句子結(jié)構(gòu),詞匯四方面進行分析,檢驗約翰梅杰和丁往道的《女媧補天》的英譯本采用的翻譯策略和產(chǎn)生的效果,發(fā)現(xiàn)前者的譯文更為貼近原文,但可讀性下降,詞匯意義表達不準確。丁往道在句子結(jié)構(gòu)和詞匯選擇上比較靈活達意,依據(jù)文本的關(guān)聯(lián)和功能,保留原文的功能。因此啟示部分典籍的譯者需要秉持整體之和大于部分之和,從整體出發(fā)的翻譯觀。
關(guān)鍵詞:《淮南子》;《女媧補天》;斯奈爾-霍比恩;英譯對比
作者簡介:張小娥(1993-),女,漢,江西上饒人,天津外國語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7-0-02
引言:
《淮南子》由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賓客集體編寫,是中國重要典籍。西方漢學家對中國思想的研究孜孜不倦,它自然是重要的研究對象。西方世界對《淮南子》的翻譯與研究已有130余年。(孟慶波,高旭,2008,58)歷時雖久,《淮南子》全英譯本到2010年才出版。約翰梅杰領(lǐng)銜的譯者團隊所譯和翟江月,牟愛鵬的英譯本。因此它的翻譯研究還比較有限。此外,筆者搜索“淮南子英譯”,在知網(wǎng)中發(fā)現(xiàn)少量的學術(shù)成果。以楊凱和丁立福成果較多,關(guān)注該譯本的序言,腳注,尾注等對譯文讀者的幫助,或討論典籍翻譯的形式。以上研究大都是稱贊之音。凡事有兩面,所以本文意在客觀評價《淮南子》英譯文本。主要采用約翰梅杰和丁往道的譯文。約翰梅杰的英譯本為西方首部出現(xiàn)的全譯本,其翻譯團隊是中國典籍和歷史研究的學者,丁往道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譯文都具有研究價值。
斯奈爾—霍比恩提出的翻譯研究綜合法以格式塔理論以及原型范疇理論,注重文本的細微差別,文本類型的定義不是絕對清楚明晰,而是漸變的,文本也不能通過部分分析而得到整體意義。(斯奈爾—霍比恩,2001.31)并認為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間的事,還是跨文化的交際行為(斯奈爾—霍比恩,2001.39).因此翻譯過程中文本分析應(yīng)當從宏觀到微觀,最后形成翻譯策略。本文以斯奈爾-霍恩比的文本分析觀對《淮南子》中的《女媧補天》進行分析,審視譯者采取的翻譯策略的恰當性和譯文達到的效果。
1.篇章結(jié)構(gòu)
《淮南子》覽冥訓中的《女媧補天》這節(jié)短篇具有向讀者傳遞信息和原作風格的功能。明確歸為紐馬克的語義翻譯或者交際翻譯(紐馬克,2001,20)會造成原文的損失,正如斯奈爾—霍比恩所言文本分類是漸變式的。她還認為譯者在文本分析過程中要先注意文本的社會文化背景(斯奈爾—霍比恩,2001,69).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中國,文章的創(chuàng)作結(jié)構(gòu)和人物都是中國文化的產(chǎn)物。至于保留什么,譯者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斯奈爾—霍比恩,2001,79).
①原文:考其功烈,上際九天,下契黃壚
Examining into these glorious achievements, [we find that]
they reach up to the ninefold Heaven;
they extend down to the Yellow Clods.(約翰梅杰,2001,291)
Nuwas deeds benefited the heavens above and the earth below. (丁往道)
以上所舉段落是原文的最后一段,描述故事的結(jié)尾。在文章的篇章結(jié)構(gòu)上,兩位譯者的處理差異較為明顯。前者把這篇故事翻譯為英文詩,尾韻基本為“S”。斯奈爾-霍恩比認為說話者,描述者或者讀者在文化,態(tài)度,時間,地點所持觀點就是視角(斯奈爾—霍比恩,2001,53).前者的譯文讓譯語讀者認為中國的這個故事是用詩體形式創(chuàng)作,和原文讀者看這個故事的視角就不同。后者的譯文保持了和原文一致的結(jié)構(gòu),記敘文的方式。譯語讀者和原文讀者閱讀的視角一致。
2.題目與主體
《女媧補天》講述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女神在天地創(chuàng)造時拯救人類的故事。題目“女媧補天”總結(jié)故事。約翰梅杰在《淮南子》的全譯本中只有篇章順序,沒有翻譯每一個故事的標題。他寫了大量的前言,序,注釋對內(nèi)容加以說明。丁往道將題目譯為Nuwa Mends the Sky,簡潔明了。女媧是中國神話中的女神,人首蛇身,異于凡人,彰顯神的形象。原文讀者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知識,賦予讀者看到“女媧”二字便知其是神的便利。英語讀者和原文讀者的歷史文化背景相去甚遠。這是造成典籍翻譯的難題之一。譯語讀者的文化背景缺失,讀到這個故事主人公,讀者內(nèi)心沒有形象產(chǎn)生。丁先生的此標題譯文,若在Nuwa后能加以身份的說明,如the godess.既不妨礙簡潔性,又能為譯語讀者增加形象上的信息。
3.句子結(jié)構(gòu)
《女媧補天》這篇短文句子簡潔凝練,氣勢順暢。形成此效果在于中文多用“名詞+動詞”或者“動詞+名詞”結(jié)構(gòu),形成排比句。排比句氣勢強烈,其次兩兩之間也形成對偶句,音韻和結(jié)構(gòu)就彰顯出整齊的美感。英語和漢語差異較大,每種語言和它所在的環(huán)境文化擁有的語言規(guī)范不同。
②四極廢,九州裂
the four pillars were broken;
the nine provinces were in tatters. (約翰梅杰,2001,291)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sky collapsed and the world with its nine regions split open. (丁往道)
原文的句子是“名詞+動詞”結(jié)構(gòu),并且是主動語態(tài),節(jié)奏氣勢強烈。約翰梅杰的譯文采用英文詩結(jié)構(gòu),所以每個小句也是短小凝練,但句子改為被動語態(tài),“廢”和英“裂”譯為“were broken”和“were in tatters”.英語中主動語態(tài)的生動性大于被動語態(tài),因此譯文的生動性有所減少。丁往道的譯文把原文譯為一句,采用主動語態(tài),“廢”和“裂”是“collapse”和“split”,所構(gòu)建的畫面感更加強烈,接近原作的表達效果。
4.詞匯
斯奈爾-霍恩比在《翻譯研究—綜合法》中闡述文本分析的重要性,認為文本分析要從宏觀到微觀。微觀的層面最后落到詞匯。(斯奈爾—霍比恩,2001,59)任何層面的分析都不應(yīng)該獨立,應(yīng)該基于整個文本的關(guān)聯(lián)和功能。在典籍翻譯中,詞匯的分析尤為重要,要注重和文本的關(guān)聯(lián)與功能。典籍的詞匯一部分比較晦澀難懂,不僅與現(xiàn)在原文讀者有時間空間上的差距,和譯語讀者在時間空間上的差距更大,還包括文化差異。譯者的選詞體現(xiàn)了他對原文的理解。
原文中“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一句,兩位譯者對于“補天”的理解不同,分別采用了“patch”和“mend”,前者是指像打補丁一樣修補,后者是指把破的修理好。兩者的選擇構(gòu)成不同的景象。這體現(xiàn)了不同的天地觀。通曉中國文化的丁往道所理解的補天用“mend”是正確的。天空出現(xiàn)裂縫,進行修補,不是打補丁似的封上。還有“光輝熏萬物”的“萬物”在中國的文化之中包括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絕非“許多的物”。可見約翰梅杰的“myriad things”只是字對字的翻譯,并未譯出“萬物”的內(nèi)涵意義。相反,丁往道先生的“the every creation”譯出真正的意思。詞的選擇不是表面定義相同,就是翻譯充分,取決于詞在句子中受到的關(guān)聯(lián)和功能進行詞的選擇。
結(jié)語: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潮流之下,《海南子》的譯介研究具有很大價值。但目前對《淮南子》的英譯研究不充分,僅有不多的學術(shù)論文。大部分將視角放在約翰梅杰主導翻譯的全譯本中的序,注釋,腳注等非主要內(nèi)容上,少有將中外譯者的譯作進行比較的研究。本文根據(jù)斯奈爾-霍恩比的綜合法,整體之和大于部分之和,文本分析應(yīng)從宏觀層面到微觀層面,來衡量約翰梅杰和丁往道先生的翻譯策略。發(fā)現(xiàn)前者將原文記敘文文體改為英文詩體的結(jié)構(gòu),句子結(jié)構(gòu)和選詞比較緊貼原文,原文和讀者間交際的生動性減少。原文某些詞匯的真正內(nèi)涵或者文化意義未表達出來。丁往道先生的文章結(jié)構(gòu)與原文相同,但是句式結(jié)構(gòu),詞匯選擇改變了,保留原文的功能,準確表達詞匯內(nèi)涵。當然丁往道的譯作也并非完美。譯者需要學習好的方面,秉持從宏觀到微觀的文本分析,整體上把握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1]丁立福.中國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典籍翻譯順譯范例:《淮南子》翻譯研究[J].安徽理工大學報,2016(1):87-93.
[2]丁立福.論中國典籍譯介之“門檻”——以《淮南子》英譯為例[J].淮南師范學院,2019(2)4-14.
[3]孟慶波,高旭.西方漢學中的《淮南子》翻譯與研究——基于英文書籍的文獻史考察[J].國際漢學,2018(3):58-71.
[4]楊凱.“豐厚翻譯”視角下的約翰.梅節(jié)《淮南子》英譯本研究[J].湘南學院學報,2016(6):64-67.
[5]John S. Major The Huainanzi A Guide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overnment in Early Han China[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0.
[6]Mary Snell-Hornby. 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7]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