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網絡調研法和案例分析法,對世界一流名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數字人文中心的研究項目進行介紹和分析,期望對國內學者進行數字人文研究有所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 數字人文;倫敦大學學院
[作者簡介] 湯金羽(1989—),女,浙江湖州人,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數字人文。
[中圖分類號] G321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36-0007-02 ? ?[收稿日期] 2020-01-16
一、引言
數字人文概念源于歐洲,其前身是人文計算,最早的實踐是1949年意大利人文學家布薩神父(Roberto Busa)和IBM合作對阿奎那的著作全文建立索引并在此基礎上從語言學和文學角度對文本進行分析[1]。2004年Susan Schreibman等學者所編著的《A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一書明確提出了數字人文概念[1],為其今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近年來,國外高校數字人文相關研究開展得如火如荼,從專門學術期刊、學術會議到各類研究中心的設立、學術體系的建立和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持,使得國外數字人文得到很好的發(fā)展。隨著數字人文概念的引進,國內學者也開始加入研究行列。本文采用網絡調研法和案例分析法,對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數字人文中心的項目進行淺析,旨在為我國高校和圖書館等科研文化機構在研究和參與數字人文項目時提供參考。
二、倫敦大學學院數字人文中心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坐落于英國首都倫敦,始建于1826年,是一所世界一流的綜合性研究大學。目前擁有來自150多個國家的13000多名學者和工作人員以及42000多名學生。UCL辦學理念注重多元化,是英格蘭地區(qū)首個提出不同宗教種族性別平等受教育權的高校。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數字人文中心(UCLDH)成立于2010年,隸屬于藝術和人文學院信息學系。盡管成立時間不久,但是發(fā)展較快。該研究中心作為一個跨院系的合作研究中心,致力于將不同學科的學者和機構的工作人員聚集在一起,建立起和國際機構、文化遺產部門、工業(yè)合作伙伴的密切合作網絡,為數字人文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2]。
三、數字人文項目分析
通過仔細調研UCLDH網頁上中心所有49個項目的資料可以看到,UCLDH的項目非常豐富,內容涉及輔助數字人文研究平臺的設計、數字化技術的研發(fā)和應用、相關人文資料庫數據庫的建立以及針對人文的研究主題等多個方面。以下將針對主要研究方向分別選取案例進行簡要介紹和分析。
1.輔助數字人文研究平臺設計。The Archaeology of Reading[3]是由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圖書館、倫敦大學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主導,多家研究型圖書館和學術機構間合作和基金會資助的國際項目。
該項目針對伊麗莎白女王時代最多產的兩位注釋家、學者和專業(yè)讀者Gabriel Harvey以及博物學家和術士John Dee。兩位學者在早期印刷書籍上留下了大量獨特的個人手稿注釋,是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寶貴資源,內容涵蓋了農業(yè)、語言學、數學、醫(yī)學、自然歷史和占星術等多個主題。但因散落在歐洲和北美的各大圖書館中,其價值因物理距離等原因無法得到研究人員的充分挖掘。
此項目旨在為研究者提供數字服務平臺AOR。AOR作為一個虛擬圖書館,匯聚了Gabriel Harvey和John Dee散落在世界各處的注釋集,不僅能為研究者提供書籍的高清數字圖片,還能提供該頁面上的完整抄錄以及英文翻譯,同時還能對每條注釋進行多字段搜索。相關研究人員可通過AOR平臺實現對Gabriel Harvey和John Dee遺留下的寶貴資料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和挖掘。
2.數字化技術研發(fā)和應用。Great Parchment Book項目[4]旨利用數字化技術恢復遭到火災破壞的《大羊皮書》,使之能再次被研究人員使用。作為一個大型合作項目,主要合作機構涉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大英圖書館、國家檔案館等多家文化機構以及數家公司企業(yè)和基金機構。
《大羊皮書》是一本17世紀初對倫敦德里郡由愛爾蘭學會和倫敦市管理的所有房地產進行的調查和匯編,是研究倫敦城在新教徒對阿爾斯特的殖民和管理下的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歷史資料。該手稿在1786年遭到大火的嚴重破壞,目前僅存165頁獨立羊皮紙頁,且大部分因大火而破碎和萎縮,無法辨識,致使200多年來學者們無法對其進行研究。
文物保護和計算機專家討論后決定,對手稿進行數字化重建,利用3D圖像等相關數字圖像技術和文本編碼技術,探索《大羊皮書》的可讀性和可利用性,包括手稿的可搜索轉錄和詞匯表。而該項目的成功將有助于破損及毀壞的歷史手稿的重建和再利用。
3.資料庫和數據庫的建立。Seeing Speech項目[5]是由6所蘇格蘭高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2所文化機構以及一所臨床語言研究中心合作,分別負責數據采集和處理、數據庫網站制作、數據采集設備提供等,通過三個基金項目支持,從2011持續(xù)到2019年才完成的基于核磁共振和超聲波舌影像技術的國際音標表發(fā)聲視頻資料庫。該研究后期延伸出Dynamic Dialects項目[6],將研究內容擴充到世界各地的英語口音相關數據庫建立。
該項目研究成果公布于Seeing Speech和Dynamic Dialects網站,旨在為語言學相關研究和實踐領域的學者、教師和學生提供可交互的數據資料。Seeing Speech網站內容包含超聲舌圖像(UTI)和唇部視頻,語音磁共振圖像(MRI)以及基于MRI和UTI數據的二維矢量頭部動畫以及相關技術的介紹信息。而Dynamic Dialects網站包含交互口音地圖和口音圖表,提供全球英語使用者的一組單詞發(fā)音的超聲舌影像視頻和嘴部動態(tài)圖,同時可進行不同性別和年齡的發(fā)音對比。
4.人文主題研究。Asymmetrical Encounters項目[7]始于2014年,旨在利用技術手段從文化角度探討歐洲文化認同以及相關文化在過去兩個世紀中的變化。項目團隊主要由烏德勒支大學、哥廷根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特里爾大學的相關教授和學生組成,并獲得歐盟HERA基金100萬歐元資金資助。同時,荷蘭圖書館、大英圖書館和其他歐洲圖書館負責提供大量的數字化報紙和期刊資料庫。
該項目利用多語言文本挖掘技術探索跨時空跨文化問題。利用文本挖掘和情感挖掘方法,從定量研究的視角,研究者可以探索公共辯論的長期發(fā)展情況和其中的轉折點,例如,英格蘭、法國和德國等具有較強文化實力的國家如何影響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較小國家的文化發(fā)展;跨國文化在1815年至1992年的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發(fā)揮了什么作用等等問題。
四、啟示與總結
數字人文是一個跨學科合作的新興研究領域,其利用計算機技術對人文研究進行新的詮釋,為人文學者和信息領域學者提供了思考問題的新角度。由上述的案例介紹分析可以總結出如下三點啟示:①加強學科和高校間的合作網絡,需要研究者擁有開放、包容、合作的心態(tài)才能從更深更廣更新的角度研究數字人文;②積極發(fā)揮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等文化機構的作用,從數字化館藏改造和數字技術培訓教育等方面,為人文學者提供必備的數據資料和工具支持;③新興研究領域需要得到國家和各層級多方面的支持才能繁榮發(fā)展。希望通過本文能對我國各大高校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和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相關文化機構對日后的科研和工作能有所啟發(fā)和借鑒。
參考文獻
[1]Schreibman S.,Siemens R.,Unsworth J..A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M].Oxford:Blackwell,2004:xvi-xxii
[2]UCL.UCL Centre for Digital Humanities.[EB/OL].[2019-12-06].https://www.ucl.ac.uk/digital-humanities/
[3]The Archaeology of Reading.[EB/OL].[2019-12-06].https://archaeologyofreading.org/
[4]The Great Parchment Book.Project History.[EB/OL].[2019-12-06]http://www.greatparchmentbook.org/the-project/
[5]Lawson E.,Stuart-Smith J.,Scobbie J.M.et al.Seeing Speech.[EB/OL].[2019-12-09].https://seeingspeech.ac.uk
[6]Lawson,E.,Stuart-Smith,J.,Scobbie,J.M.et al.Dynamic Dialects.[EB/OL].[2019-12-09].https://www.dynamicdialects.ac.uk/
[7]Universiteit Utrecht.Asymmetrical Encounters.[EB/OL].[2019-12-09].http://www.asymenc.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