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新梅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對人才要求,灌輸式和絕對化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xiàn)。這種毫無生機可言的課堂既阻礙了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也會讓學生越來越疏離語文。而要想改變這一教學現(xiàn)狀,就必須弘揚語文學科、語文教師及學生的個性,滲透人文,關注生活,落實育人觀念,在語文課堂上踐行個性化教學,實現(xiàn)師生與文本的真正對話,從而激活語文課堂生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個性化;教學;課堂生機;語文素養(yǎng)
在當前素質教育全面貫徹的情況下,我們的初中語文教育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很多老師的課堂仍以“教師為中心”,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讀學生記,老師問學生答,老師板書學生做題,教師通過課本、板書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給學生傳遞知識,而學生要做的就是在下面記筆記,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這種灌輸式和絕對化的課堂教學阻礙了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這般毫無生機可言的課堂也會讓學生越來越疏離語文。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對人才要求,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xiàn)。如此教學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語文素養(yǎng)自然是比較差的。
而要想改變這一教學現(xiàn)狀,就必須弘揚語文學科、語文教師及學生的個性,滲透人文,關注生活,落實育人觀念,在語文課堂上踐行個性化教學,實現(xiàn)師生與文本的真正對話,從而激活語文課堂生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弘揚語文個性,落實育人觀念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最有魅力的課堂。而它的魅力很大程度就體現(xiàn)在語文學科的個性化之上。如果語文課堂沒有個性,就沒有了語文教學的生命與活力。這就要求我們一線語文教師要時刻謹記,語文教學藝術不在于知識的傳授,而在于利用好“教材”這個媒介,激勵、啟發(fā)、引導學生養(yǎng)成真善美的精神品質。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靈活機動地將教材的特點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教師教學時,也應充分利用教材的美,把語文知識和生活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利用語文內容本身含有的有趣問題,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允許個性張揚,重視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讓學生在寬松的課堂中,幽默語言的啟發(fā)下,師生情感的碰撞中,把握語文的延展性,領悟細節(jié)描繪,進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鑒賞、聯(lián)想、體驗、理解,從而將教學的情趣和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讓學生真正走進快樂,并在快樂中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例如,筆者曾看到的一個教學案例:課堂上,老師問“冬天的雪融化后成了什么?”學生們給出的答案可不止“水”那么簡單,他們會說“變成了冰”“變成了春天”……多么美妙而富有個性的思維!教師在對學生們的思維進行肯定的同時,還可借此時機引導學生們養(yǎng)成對大自然的熱愛,這不也正是語文個性之所在嗎?而這樣的語文課堂也才算得上是有個性、有活力的課堂,這樣的課堂也才能真正落實育人的觀念。
二、設計個性導學,生成活力課堂
作為一線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若能獨辟蹊徑,采用別出心裁的教學思路,不拘泥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不受其他教師教學策略的束縛,則能讓自己的教學展現(xiàn)出新意。學生在學習時也能產(chǎn)生新鮮感,這能促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學習之中,有效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
當今的語文教學應該適應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根據(jù)課堂的實際,充分利用學?,F(xiàn)有的教學資源,及時調整教學內容,采用合適的教學策略,在對學生的智力、心理、個性及家庭生活背景等情況了解的基礎上,做到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教師教學時才有可能別出心裁,才有可能不拘一格的設計教學思路,才有可能打破原來的課堂模式,賦予教材以新意,才有可能做到不同文章的教學不千人一面、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同時,不同時代、不同身份的作家筆下的文章,不同文體、不同體裁的文章,又讓人以不同方式去理解,去感悟,由此教師教學方法又不可能限制在同一種模式,如可通過動作體味《背影》中的深沉父愛,在咀嚼語言中品味《春》的美妙春光,在吟詠中領悟《我愛這土地》滲透的愛國情懷等。教師的語文教學甚至可以不拘泥于教參,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縛,用自己的個性去演繹作品的個性,更可以用自己的個性進行教學組織和課堂教學再創(chuàng)作。如教《湖心亭看雪》一課,我們可以不拘于教參“表達張岱看雪時偶遇知音的喜悅及幽遠脫俗的閑情雅致”主題,而可以帶領學生從張岱看雪的時間及看待所遇金陵人之態(tài)度,去探究作者寄寓在本文中的隱逸之思和感傷情懷。
總之,我們老師在課前就要結合學生實際、充分利用學?,F(xiàn)有的教學資源,認真設計每一節(jié)課,并把自己的生活體驗帶入課堂,用個性化的教學語言,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圍繞教學主題、注意生成開展個性化的對話,使學生關注生活,重視自己的情感體驗,勤于總結、樂于表達、善于表達,營造出和諧而富有生機的課堂氛圍。
三、倡導個性閱讀,實現(xiàn)文本對話
踐行個性教學,更要注意保護、發(fā)揮學生的閱讀個性。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边@句話既強調閱讀是學生自主實踐活動,不應該由教師包辦代替,也強調學生的閱讀是個性化的,不能以共性代替?zhèn)€性。究其根本,語文閱讀教學過程其實是學生個體進行生命體驗和感悟的過程,要營造和諧而富有生機的課堂氛圍,就必須注重情感體驗,允許學生個性張揚,重視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語文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充分考慮個性差異,不能整齊劃一。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切切實實地閱讀,同時又要深入課文,挖掘豐富的情感因素,做到情動于中而行于外。要加強文本的對話,鼓勵學生質疑,教師能在質疑的基礎上,提出有價值的、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給予適當?shù)狞c撥,讓學生進一步思考,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使理解體會逐步引向深入,把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在教學《楊修之死》時,我是這樣讓學生進行個性閱讀的:先由課題引申出“楊修因何事何罪被殺”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速讀文本,找一找,課文寫了楊修犯曹操之忌共哪幾件事?對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怎樣的心理反應?問題一拋出,學生們已經(jīng)興趣滿滿,懷著強烈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從課文中尋找答案。此時的課堂只屬于靜靜的閱讀。很快,經(jīng)一番認真的閱讀之后,學生紛紛舉手分享自己所找到的楊修犯忌的七件事及每一次曹操的心理反應。至此,可以說學生對課文內容是有一定的把握了,但對于楊修的死因,還未能形成比較系統(tǒng)、深入的認知。于是,我引導學生繼續(xù)深入探究:對于楊修之死,有人說歸之于楊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說另有他因,你持何觀點?此問題一出,教室里立即炸開了鍋,同學們一個個恨不得馬上站起來闡述自己的見解。見此情狀,我順勢提出讓他們按照所持觀點分群組隊進行一場小辯論,最終形成了“曹隊”(楊修之死,過在自己)和“楊隊”(楊修之死,罪在曹操)。然后進行分組閱讀,圍繞各自的觀點從文本中尋找依據(jù),做好閱讀小筆記,并整合形成小組代表性見解。之后,我再組織兩隊分別派代表進行觀點闡述,“曹隊”的觀點:因為楊修恃才放曠、狂妄輕率,置軍紀于不顧,一聞“雞肋”就自動收拾行裝,并煽動其他人也作歸計,他的被殺是咎由自取?!皸铌牎钡挠^點:因為楊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忌妒他的才能,考慮到留他在身邊終不免造成禍患,總想找一個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殺掉。
由于閱讀較充分,因此在辯論中雙方都做到了觀點明確、論據(jù)確鑿,有一定的思辯水平。而在同學們辯論的繼續(xù)深入后,兩隊達成了一致的正確認識:楊修之死因并不單一,與雙方甚至是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都有關聯(lián)。對于他們各異的閱讀心得及辯證思維,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臨近下課,我給他們布置了一道個性化作業(yè):穿越時空,如果你是曹操身邊一位重臣,是楊修的朋友,你會對楊修提出什么忠告?對曹操進什么言?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者只發(fā)揮了“導”的作用,而同學們卻在充分的個性閱讀中體會到了自主學習的樂趣和參與教學實踐的快樂,實現(xiàn)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真正的對話,教學質量得到了提高,教學效果良好,整節(jié)課堂煥發(fā)出語文的生機。
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中悟出的幾點看法??偠灾?,要想改變教學現(xiàn)狀,激活語文課堂生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必須弘揚語文學科、語文教師及學生的個性,滲透人文,關注生活,落實育人觀念,在語文課堂上踐行個性化教學,實現(xiàn)師生與文本的真正對話。這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把握住新課標的要求,在轉變觀念的基礎上加以教學踐行,循序漸進,最終生成活力的真語文課堂,達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笑每.語文教育個性化[J].中學語文,2008(1).
[2]林健美.對語文教育的個性化探索[J].教育探索,2002(4).
[3]安貴章.激活語文課堂生機的關鍵在于教師個性化的教學[N].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2(4).
[4]張鵬舉.實施新課標 倡導語文個性化教學[J].中學語文教學,2004,1.
[5]王利凱.農(nóng)村鄉(xiāng)鎮(zhèn)中學語文教學存在問題分析與策略[DB/OL].百度文庫教育專區(qū),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