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圓圓
【摘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常常會表現(xiàn)出一些區(qū)別于非學困生的心理特征。而對于目前越來越普遍存在的寄宿制小學來說,寄宿生活對學困生的學習適應則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本文擬通過對寄宿制小學的學困生進行研究,分析出寄宿制小學中學困生的普遍心理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對其成因進行剖析。
【關鍵詞】寄宿制小學;學困生;心理特征;成因
一、“學困生”的定義
廣義的學習困難是指由各種原因所引起的學習成績低下,狹義的學習困難是指感官和智力水平處于正常水平,但學習成績低于其智力智力潛能所能達到的期望水平或遠未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本文所用的學習困難概念,指的是狹義的含義,因此本文中“學困生”即為感官和智力水平正常,但成績并不理想的學生。此定義范圍內的“學困生”,往往學習困難的程度不一,成因不一。
二、寄宿制小學“學困生”的心理特征
1.“學困生”其本身在學習認知方面存在心理障礙
(1)感覺統(tǒng)合失調
根據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個體和客觀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需要調動個體的各個感官,對客觀存在的刺激做出反應,而感覺統(tǒng)合正是在這種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存在感統(tǒng)失調的學生,在面對外界的客觀刺激時,往往很難調動感官,做出相應的反應,他們無法順利的把自己的心理活動有意識地投向某一特定的活動,因此經常有笨拙、手忙腳亂等現(xiàn)象。
(2)注意力缺陷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性與集中性。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跟正常學生相比,學困生在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注意的轉移能力上,無顯著缺陷,但他們在注意的分配能力上則存在顯著的差異:與正常學生相比,學困生在注意力的廣度方面有明顯偏低的傾向。學困生的注意力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注意集中時間短暫,容易受外界干擾,容易陷入多動和沖動狀態(tài)。
(3)認知結構零散無序
相對于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而言,學習困難的學生能夠喚起的知識量非常少,并且這些知識在喚起之后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喚起失敗”。喚起失敗包括兩個含義:一是學生因為某種原因,無法激活已有知識結構中與新問題的解決相關的知識,從而導致喚起失敗,這一點被認為是導致學困生成績不良的普遍原因。二是學生雖然喚起了相關知識,卻不能有效地對其進行加工應用,這一點說明學困生的知識結構是無序的,學生很難進行知識的應用遷移。
2.產生諸多不良心理
(1)自卑心理
存在學習困難現(xiàn)象的學生,在多次嘗試失敗之后,往往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這種心理表現(xiàn)為:學生在學習上的自我效能感較弱,在學習中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遇事畏縮,不能積極主動的表現(xiàn)自己,并且懷疑自己能夠將知識學好并良好運用的能力。因此,在學習上往往缺乏主動性和動力,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xiàn)拖延現(xiàn)象,并且不愿意公開表達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觀點。
(2)惰性心理
有學習困難現(xiàn)象的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沒有十分清晰的學習目標,對學習的沒有熱情,意志力水平也比較低,從而缺乏上進的毅力和動力。他們在平時表現(xiàn)出非常明顯的不愿意思考問題的特點,缺乏主動探究的精神,對待學習非常消極懶惰。這部分學生在課堂中往往表現(xiàn)為思維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課和思考問題。久而久之,在學習中的惰性習慣養(yǎng)成,學習越來越吃力,最終成為學困生。
(3)逆反心理
部分學生在出現(xiàn)學習困難時,往往會表現(xiàn)出敵對、偏執(zhí)、心里不平衡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此時他們經常會采用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例如,經常與老師和同學唱反調、出言頂撞老師、對其他同學諷刺挖苦甚至打擊、對集體漠不關心,情緒消極,行為對立。
(4)孤獨心理
這種心理的出現(xiàn),往往是由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著強烈的自尊心,但又同時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而自卑感強烈。在這雙重壓力之下,學生就會逐漸產生強烈的孤獨感。這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和平時的人際交往過程中都表現(xiàn)的比較消極,缺乏自信心,往往把自己和同學隔離開來,不喜歡與人交流,更拒絕在學習的過程中與優(yōu)秀的同學交流、向別人吸取學習的經驗。因此他們會變得越來越不求上進,把自己的想法埋在心里。這類學生常常表現(xiàn)的游離在班集體之外,不易接近和影響。
3.社會適應性發(fā)展不良
由于寄宿制學校的特殊性,一部分學生由于很難適應寄宿生活而出現(xiàn)學習困難的情況。寄宿生在開學之初出現(xiàn)較多不適應的情況,主要表現(xiàn)為哭鬧、身體不適、想家情緒、不愿回學校上學、睡眠不好、害怕、撒謊等行為,出現(xiàn)比較多的不適應的情況,主要集中于不適應住宿生活、學習習慣較差、知識領悟力比較弱、身體不適等方面。
三、寄宿制小學“學困生”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
1.“學困生”心理特征形成的一般原因
(1)學生自身學習心理障礙的影響
人獲取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通過自己的感官和思維快速對周圍的環(huán)境刺激做出反應,與周圍環(huán)境形成良好積極的互動,達到良好的平衡。在此過程中能否有效的調動自己的感官和思維,是能否有效掌握知識的關鍵。當學生自身具有的感統(tǒng)失調、注意力缺陷以及零散的認知結構來面對所學的知識,他們很難調動自身的感官和思維,將所學的知識整合進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也很難調取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來解決新面臨的問題。
(2)學校因素的影響
班級中學困生的產生某種程度上是教師將不合適的教育方法運用到了學困生的教育中。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困生并沒有做到實時關注、及時輔導。相反,很多教師有時會在班級中,公然將學困生作為反面教材進行公開批評和指責。這不僅對于學困生的轉化及其不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學困生轉化的難度,使得學困生身上出現(xiàn)更多的問題。
(3)家庭因素的影響
家庭的環(huán)境和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學生的成長和受教育觀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和諧民主的家庭環(huán)境,會在潛移默化中為孩子良好認知的發(fā)展打下基礎,而高壓暴力或者過于松懈的家庭環(huán)境都不利于學生學習習慣、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方面,過于嚴苛的家長所采用的嚴格要求、嚴格管理,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壓力,久而久之會干擾學生學習的持久力。在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學生不僅會產生恐懼,還會產生焦慮和抵觸情緒。而過于松懈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則會讓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重要性,容易養(yǎng)成學生沒有責任心和做事不計后果的習慣。在孩子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的家長,懂得在合適的時候參與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善于運用合理的獎懲措施來規(guī)范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長時間積累下來就會讓孩子在父母的行為和教育中明白事理,獲得知識。
2.寄宿制生活對“學困生”形成的影響
通過前人對寄宿生與非寄宿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對比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寄宿生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況的確不容樂觀,寄宿生更容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人際交往,甚至性格缺陷以及行為和學習等方面的問題。小學寄宿生存在的問題,主要以社會化發(fā)展缺陷、行為問題和性格缺陷為主。對于寄宿制學校而言,寄宿制小學學生在學習、日常生活和活動方面存在其特殊性,加之部分學生對寄宿制學習和生活適應性較差,從而更容易出現(xiàn)“學困生”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點:
(1)在校學習方面
在學習方面,寄宿制小學學生學習的時間更長,相對來說課業(yè)負擔更重。在寄宿制學校中,學生所學知識的理解幾乎全部來源于老師。對于教師而言,當班級學生人數較多時,要想兼顧到每一個學生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情。因此,對于有些學習困難的學生而言,比較容易出現(xiàn)課業(yè)輔導缺乏或不及時的現(xiàn)象,這也就使得這一部分學習困難的學生在轉化時難度增大。
(2)日常生活和校園活動方面
在日常生活和活動方面,相對于非寄宿生來說,寄宿生在學校的飲食和居住條件有待提高。而在活動方面,寄宿生的課余生活相比較非寄宿生不夠豐富,比較單調乏味。并且寄宿生平日與父母交流較少,在缺少父母關愛的同時,也缺少了一條情緒宣泄的通道。因此,對于寄宿生而言,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可能性更大,類型更多,程度更深。這對平時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或加重學生學習困難的程度。
(3)學生對寄宿生活的適應能力方面
對寄宿生活的不適應,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而學生的這些情緒和心理反應,均會對其學習的興趣和態(tài)度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寄宿學困生較非寄宿學困生更容易出現(xiàn)由于社會適應性不良而產生的學習困難。
四、結語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大教育背景下,對學習困難學生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學生的學習困難并不是簡單的一兩個方面的差異問題,綜合來看它可能涉及許多方面。在進行學困生的轉化教育時,首先應該分析他們身上存在的心理障礙和其他可能的原因,然后才能有針對性的提出干預的策略和方法。
【參考文獻】
[1]戴斌榮.學習困難學生的心理障礙與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19(6):46-49.
[2]范洪江.寄宿制初一學生焦慮、抑郁和應付方式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4,25(1):54.
[3]董樹梅.影響城市寄宿制小學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家庭原因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 2006(4):38.
[4]楊培,王芳.寄宿制與非寄宿制高中生社會適應性的比較[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 2008(2): 54.
[5]駱伯巍,陳家麟.學習困難學生的心理衛(wèi)生學成因及矯正[J].教育評論,2002,02:40-42.
[6]王春梅,辛宏偉.學困生的學習心理障礙與教育對策[J].教育探索,2003,0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