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夢澤
(1.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福建 福州 350025;2.福建省綠色建筑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建 福州 350025)
自平衡法通過在樁身平衡點埋設荷載箱,上段阻力與下段阻力互相平衡的方法測試樁基的極限承載力。相較于傳統(tǒng)靜載法因大規(guī)模地表荷載對工程場地的極高要求,該方法能夠有效彌補其無法涉足的地形,在水面、狹窄場地、軟土場地、坡地上得到廣泛的應用[1]。且荷載箱內通過千斤頂進行加載的方式可滿足超大直徑超大承載力工程樁的檢測需求。當樁的側摩阻力小于端阻力時,需在樁頂配載以滿足平衡條件,本文評價了多種工況下自平衡法靜載試驗中樁頂配載的施加方法,并結合工程實例,對規(guī)范中具有樁頂配載的自平衡法加荷方式提出建議并為類似工程提供借鑒。
抗壓樁的單樁抗壓承載力由樁側摩阻力和樁端阻力共同組成,其中摩阻力受樁長、樁徑和樁周土層影響。將荷載箱埋設在樁身平衡點或樁底后利用荷載箱上段側摩阻力+自重與下段側摩阻力+端阻力互為反力維持荷載,見式(1):
式中:Quus為修正后的試樁上段樁側摩阻力極限值,kN;Quds為修正后的試樁下段樁的極限側摩阻力,kN;W為荷載箱上段樁的自重與附加重量之和;Qt為樁端極限承載力。
通過該方法在驗證樁身極限承載力的同時,也能得到平衡點上方的樁側摩阻力和端阻力與平衡點下方的極限承載力。但對于部分基巖埋深較淺區(qū)域的工程樁,因其樁長較短,側摩阻力較小,計算得到的平衡點接近樁底甚至因樁側摩阻力過大而無法得到平衡點,此時就需要在樁頂施加一定的配載措施,從而保證上下荷載的平衡。根據 JGJ/T 403-2017《建筑基樁自平衡靜載試驗技術規(guī)程》中的規(guī)定:“當受檢樁為抗壓樁,預估極限端阻力大于預估極限側摩阻力時,可將荷載箱置于樁端,并在樁頂采取一定量的配重措施”[2]。但規(guī)范中并未明確樁頂配載的施加方法,給工程檢測人員和設計人員在工程中的使用造成不便。
當上段樁阻力不足以與下段樁阻力平衡時,可增加樁頂配載[3],并將荷載箱加載至原設計荷載的 110 % ~120 %,使樁端阻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樁頂配載作為上段側摩阻力+自重的補充,可根據現(xiàn)場情況選用預制塊、鋼筋、塊石等材料。樁頂配載的自平衡法靜載試驗系統(tǒng)如圖 1 所示。
圖1 樁頂配載的自平衡法靜載試驗系統(tǒng)圖
根據工況和試驗目的的不同,樁頂配載的施加方法也有所區(qū)別。本文將樁頂配載的加荷方法分為三種。
1)初始一次性加荷。試驗開始前預先將樁頂配載一次性加荷至極限值。該方法設備簡單、操作方便。但當樁頂配載+實際上段樁反力時該方法無法得到實際的樁側摩阻力。適用于樁端承載力遠大于樁側摩阻力的情況。
2)隨分級加荷。隨荷載箱的加荷分級將樁頂配載分級加荷,較合理地模擬了側摩阻力的發(fā)揮方式,且樁身壓縮也分級逐步產生。
3)按需加荷。當上段樁反力不足時分級或一次性施加,其中分級荷載可逐步加載至上下段反力平衡時刻,得到較為精準的上段樁側摩阻力。若樁身沒有明顯上浮趨勢,則樁頂配載可不使用,保證得到的側摩阻力不因提前加載而受到干擾。適用于樁身上段承載力與下段承載力相差不大的情況。
福建某工程由一棟高層酒店和一棟超高層辦公塔樓組成,建筑高度為 130 m,兩棟高層塔樓合用 5 層裙房,地下共 4 層。場地原始地貌屬閩江沖淤積平原,根據地勘資料樁周土層如表 1 所示。其中典型試驗樁為樁徑 1 400 mm,擴底擴大頭直徑 2 000 mm,擴大頭高度2 650 mm,其中等直徑段 750 mm,持力層為砂土狀強風化花崗巖,樁端采用高壓后注漿工藝,設計極限承載力為 28 000 kN,采用 AM 可視工藝施工,施工前預估樁底埋深 52.0 m,有效樁長 43.0 m。
試樁樁周各層土層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淤泥夾砂。深灰、灰黑色,鱗片狀結構,飽和,呈流塑~軟塑狀,局部含腐殖質,味臭,搖震反應中等,無光澤,干強度低,韌性差,局部過渡為淤泥質土。該層部分地段夾厚度約 1~2 mm 的薄層狀粉細砂,層狀砂與淤泥厚度比約為 1/10。
②含泥粗砂。淺灰色,灰黑色,飽和,上部呈稍密狀,中下部中密到密實狀。成分以石英砂為主。粒徑> 0.5 mm 顆粒平均含量約占 58.30 %,粒徑<0.075 mm顆粒平均含量約占 13.50 %。顆粒呈次棱角狀,分選性較好,級配差,個別孔段含少量礫石,局部地段過渡為粗砂、中砂等。局部地段分布淤泥質土、粉質黏土夾層(部分呈透鏡體分布)。
③卵石。淺灰色,灰黑色,飽和,上部多呈稍密狀,中下部多呈中密狀。卵石成份主要為強~中化花崗巖、凝灰?guī)r、砂巖、礫巖等組成,多呈次圓、橢球狀,粒徑多為 2~4 cm,大者達 6 cm 以上。分選性差,級配較好,卵石含量一般為 12.3 %~79.6 %,局部過渡為礫砂、圓礫。骨架間隙主要由黏性土及砂土充填,無膠結。局部地段夾有淤泥質土。
④含泥粗砂。淺灰色,灰黑色,飽和,上部多呈中密狀,中下部多呈密實狀。成分以石英砂為主。粒徑>0.5 mm 顆粒平均含量約占 66.6 %,粒徑<0.075 mm顆粒平均含量約占 19.3 %。顆粒呈次棱角狀,分選性較好,級配差,個別孔段含少量礫石及圓礫,局部地段過渡為中砂、礫砂等。
⑤卵石。淺灰色,灰黑色,飽和,多呈中密狀。卵石成份主要為強~中化花崗巖、凝灰?guī)r、砂巖、礫巖等組成,多呈次圓、橢球狀,粒徑多為 2~5 cm,大者達 8 cm 以上。分選性差,級配較好,卵石含量約為63.4 %,局部過渡為圓礫、礫砂。骨架間隙主要由黏性土及砂土充填,無膠結。
⑥全風化花崗巖?;尹S色,巖芯呈散體狀,組織結構已完全破壞,長石等礦物已風化成砂土狀,巖芯遇水易軟化、崩解,屬極軟巖,巖體完整性程度為極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 V 級,力學強度較高。
⑦砂土狀強風化花崗巖?;尹S、灰白、褐黃色,風化裂隙發(fā)育,巖體極破碎,呈散體狀結構,巖芯呈砂土狀,手捏易碎,成份主要由石英、風化長石、云母組成,其中部分長石已高嶺土化,屬極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 V 級,力學強度較高,壓縮性低,但如遭受長時間泡水作用,也會較快軟化,崩解而導致強度降低。
⑧碎塊狀強風化花崗巖?;尹S色,結構已大部分破壞,巖芯呈碎塊狀,用手不易捏碎,錘擊易碎,鉆進過程有拔鉆聲,成份主要為石英、風化長石、云母。屬軟巖,巖體極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巖芯采取率>65 %,RQD=0。巖石的點荷載抗壓強度標準值為8.55 MPa。
樁周巖土層計算參數(shù)如表 1 所示。
荷載箱設計極限出力為 14 000kN×2,并設計在特殊情況可提供 20 % 的額外出力。為發(fā)揮樁底擴大頭的完全效果,考慮 45°擴散角[4-5]將荷載箱布置在樁底上方 0.7 m 處。當采用樁底后注漿工藝時,計算取樁側增強系數(shù)為 1.5,樁端增強系數(shù)為 2.0,側摩阻力修正系數(shù)取 0.80,荷載箱上部極限承載力約 12 800 kN,荷載箱下部極限承載力約 17 000 kN??梢娫谧{效果良好的情況下,平衡點上段的承載力小于平衡點下段的承載力。為保證試驗的正常進行,需在樁頂施加額外的荷載??紤]到荷載箱上部樁身自重約 1 700 kN,且注漿效果一般難以達到理論值,本次試驗預留雙倍的儲備荷載,預留上部配載的計算公式見式(2):
表1 樁周土層計算參數(shù)
式中:W′為預留上部配載的重量,kN。
待樁端注漿完成 20 d 后,首先對試樁進行超聲波檢測,樁身完整性為Ⅰ類,后進行自平衡法靜載測試。為了解上段樁身的實際側摩阻力,前期加荷過程中墊箱上方千斤頂未頂起,樁頂配載處于空載狀態(tài)。荷載箱加荷方式為慢速維持荷載法,試樁的每級荷載增量均為 2 800 kN,試驗荷載加至 25 200 kN 時,試樁的向上及向下位移<40 mm,但試樁向上位移有明顯增大趨勢,達到 16.51 mm,超過上一級的兩倍,但仍能穩(wěn)定。為了防止上段樁位移過大而過早終止試驗,采用按需一次性加載方法,將樁頂墊箱上的千斤頂頂起,在試樁樁頂一次性施加 5 000 kN配載并待位移穩(wěn)定后施加下一級荷載。試驗荷載加至最后一級荷載 28 000 kN 時,試樁的向下位移明顯增大,累計位移達到 89.70 mm。卸載后向下位移殘余為 62.81 mm。試樁荷載-位移(Q-s)曲線如圖 2 所示。
圖2 試樁荷載-位移(Q-s)曲線
根據檢測過程和結果分析,試樁在荷載 25 200 kN時,即單向荷載 12 600 k N,位移雖超過前級荷載的 2 倍,但仍未達到破壞標準,置信本級荷載為上段樁的實測極限承載力。在施加下一級荷載后,本級位移為1.80 mm,相較于前一級位移 16.51 mm 明顯降低??梢娫谑┘訕俄斉漭d后,試樁向上位移趨勢得到了控制。
加載至 28 000 kN 時,試樁向下位移迅速增大,當級達到 57.0 mm,雖能穩(wěn)壓,但根據規(guī)范已達到前一級荷載下位移的 5 倍,且總位移超過 0.05 D=70 mm,Q-s曲線出現(xiàn)陡降,故取前一級荷載 12 600 kN 為下段樁的極限承載力。
根據規(guī)范,采用下式計算自平衡法單樁極限承載力,見式(3):
式中:Qu為試樁的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kN;Quu為試樁上段樁的極限加載值,kN;Qud為試樁下段樁的極限加載值,kN;W為荷載箱上段樁的自重與附加重量之和,本工程僅取樁頂配載加荷前的樁自重,kN;γ1為試樁的向下、向上摩阻力轉換系數(shù),本工程取 0.85。
根據試樁結果,單樁極限承載力為 25 423 kN,無法滿足設計要求的 28 000 kN。為保證工程樁的安全使用,設計將該類樁基承載力降至 22 000 kN 使用,后續(xù)工程樁自平衡靜載試驗均能滿足該要求。
結合地勘資料和施工記錄分析原因,結合超聲波檢測完整性結果,排除因為樁身破壞導致承載力不足的原因,綜合判斷樁底后注漿對樁側增強段的加固效果符合預期,而樁端后注漿增強效果未能達到理想狀態(tài),樁底持力層在極限荷載作用下發(fā)生破壞,導致試驗樁不符合設計要求。
本次試驗采用的樁頂配載加荷方法和實施時間的選擇較為合理,有效地保證了試驗過程的順利進行并獲得了準確的數(shù)據,為試驗結果的分析和設計參數(shù)的修正提供了有效的依據。
1)結合工程實例描述了福建某工程中自平衡法的過程,并結合樁頂配載加荷方式分析試樁的性能,為規(guī)范中具有樁頂配載的自平衡法加荷方式提出補充并為類似工程提供借鑒。
2)樁頂配載作為自平衡法靜載試驗的補充,擴展了自平衡法的應用范圍。根據工況的不同調整樁頂配載加荷方式,能更好地適應不同工況下的自平衡法應用。
3)在理想情況下,后注漿對樁身承載力的提高可達到規(guī)范推薦的加固效果。但也應注意到受施工工藝和施工質量的影響,其提升效果的離散型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