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摘 要:書法篆刻是師范院校的一門重要課程,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漢字審美理念具有重要意義。就當前師范院校書法篆刻教學來講,依舊存在學校對其重視不足,學科建設、教材編撰以及輔助資料不完善等問題,這些都大大限制了書法篆刻教學質量的提升。為此,文章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書法篆刻教學進行探析,為師范院校教師的書法篆刻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書法篆刻;師范院校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fā)展,各種官方的網絡資源大量開放,海量的自媒體資料也能隨時為我們所用,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書法篆刻的可行性。而目前的書法篆刻教學基本還是沿襲著資源共享時代之前的模式,鑒于此種情況,書法篆刻課程的教學也要隨之改變。
一、加強書法和篆刻的聯系
當前師范院校書法篆刻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能勝任未來學校藝術教學任務的合格師資,同時讓學生也可以依據自己的專業(yè)特長,找到專業(yè)對口又適合自己事業(yè)發(fā)展的其他工作崗位,所以師范院校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應當進一步重視書法篆刻工作。
書法和篆刻二者是緊密聯系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盡量不要把書法和篆刻割裂開來,要保證書法與篆刻教學的緊密銜接。以楷體書法的發(fā)展為例,教師在教學時,通過對楷書的時間線索介紹和著名作品的圖片鑒賞,將教學的重心轉移到書法碑刻上面,比如魏碑,魏碑的碑額很多都有篆書鐫刻的文字,這些文字就是篆刻教學的優(yōu)秀素材。在篆刻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印章的發(fā)展來講述篆刻知識,讓學生了解最早的印章用途是保證竹簡文書的機密性,在竹簡文書的封口處進行標記性的“封泥”,秦漢時期篆刻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唐宋雖然在篆刻形式上不斷發(fā)展,但都未有大的突破,一直到元代畫家王冕發(fā)現花乳石之后,才掀起了篆刻藝術的又一次繁榮。先秦古璽用字為大篆,秦漢印章多為小篆、繆篆,唐宋兩代在篆書方面沒有大的發(fā)展,故篆刻用字基本沿襲秦漢,只是在某些方面略有發(fā)展。元明清三代不論篆刻材料的使用、篆書的形式、碑版文字的研究等都有長足的發(fā)展,因而這一時期的篆刻也得到了迅猛發(fā)展,達到了篆刻史上的又一個高峰,這些都說明篆刻的發(fā)展是與書法的發(fā)展是緊密聯系的。所以,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而是要將其緊密聯系在一起,相輔相成。
二、進行知識的脈絡化教學
書法篆刻的教學,除了讓學生了解書法和篆刻的教材內容外,還需要讓學生從宏觀上對書法史和篆刻史進行系統(tǒng)的了解。
在初期教學階段,需要就本時段的教學重點進行時間線索的回顧。例如,在進行隸書教學時,可以在教學PPT的首頁中,將篆、隸、楷、行、草不同書體進行回顧,做成清晰的發(fā)展脈絡網圖,通過不同書體之間的宏觀比較,了解書法的發(fā)展。針對那些對書法篆刻有更高需求的學生,可以從審美、發(fā)展特殊性等方面進行教學重點提煉,幫助這些學生明確自身學習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將帝王書法作為特別復習板塊,結合宋徽宗的瘦金體進行分析,依然是通過脈絡網圖來給學生分析講解,首先向學生介紹瘦金體的特點,然后選用瘦金體之祖薛曜和宋徽宗的作品,讓學生在沒有經過系統(tǒng)學習的時候進行字帖練習,進而加深印象。在系統(tǒng)學習后,讓學生自己把瘦金體的發(fā)展脈絡、特點、書寫方法等與其他楷書進行比較,做成詳細的脈絡網圖,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不同楷書的理解。
三、強化多媒體的運用
在書法篆刻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豐富教學課件的形式,將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材料進行課堂展示。課件不是將教案上的內容進行簡單搬運,而是要通過教師自身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高度提煉、精心組織,從而形成一部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的知識小電影。課件除了加入教師自己設計創(chuàng)作的圖片和視頻外,還可以將網上公開的優(yōu)秀教學資源進行分享,從而大大提高課件的質量。
在專業(yè)的書法篆刻課中,學生必須要進行嚴格的臨摹練習,從而能熟練駕馭毛筆和刻刀。針對這一要求,教師需要搜集大量的書法篆刻圖片和實際臨摹、創(chuàng)作的視頻作為教學素材,通過視聽教學來代替枯燥不直觀的純語言教學。學生完成的練習作品,可以將其拍照,歸納到教學資料庫中,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和學過程。比如在篆刻教學中,可以通過讓學生欣賞王冕的《墨梅圖》,引出篆刻的材料和技法的變化,讓學生欣賞王冕流利渾樸、大氣端莊的篆刻藝術,再通過多媒體視頻在課堂上按步驟進行篆刻的演示教學,讓學生對篆刻有一個初步認識。除了視頻演示,教師還要實際動手操作,讓學生看得更清晰更直觀。在課堂練習中,教師可以選擇性地拍攝兩三位學生動手操作的視頻,在大屏幕上播放,讓同學找出優(yōu)缺點,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篆刻技法的理解。
四、成立書法篆刻工作室
書法篆刻工作室的成立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專門練習書法篆刻的場所,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學校通過成立工作室,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時間自主進行練習和創(chuàng)作,提升學生的書法篆刻創(chuàng)作能力,為學校書法篆刻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
在成立工作室的時候,首先要明確工作室是為常規(guī)的校本課程服務,是課堂的補充,是為完成課堂所不容易達到的教學目標服務的。比如設備的配置,一般教室都只是配備簡單的多媒體設備,而專門的書法篆刻工作室不僅僅要有先進的多媒體設備,還要有臨摹用的專業(yè)拷貝臺、粘貼練習作品的磁鐵墻板、燒制印坯的電窯、印章材料打磨拋光設備等等。這些設備一般非專業(yè)教室都很少配備,即使有,也只是具備很少的一兩樣。
其次,應該把工作室作為創(chuàng)造型人才和實戰(zhàn)型人才的孵化地,要秉持創(chuàng)新的理念,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積極性??梢岳眯畔⒒侄危瑢W生作品進行電子存檔,在遇到各級各類展覽比賽的時候,通過與展賽要求比對,選出優(yōu)秀作品直接參賽,或選出符合條件的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訓練,以參加展賽。
最后,對于這類工作室的管理,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除了不斷加強設備投入外,在教育的規(guī)范、教育的信息化、學生未來的發(fā)展等方面也要給予大力的支持。比如制定完善的書法篆刻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解決“學生學什么”“教師教什么”“學生學習成果如何更好展示”“學生作品能否走向市場”等問題。不斷完善書法篆刻教育出現的相關問題,進一步完善教學制度,滿足學生專業(yè)化的發(fā)展需求。
五、加強書法篆刻和其他學科的融合
師范院校的教育目標主要是培養(yǎng)具備基本學習素養(yǎng)和一定專業(yè)基礎的人才,但是在當前的師范院校書法篆刻教學中,卻出現了學科融合性不強的問題,這無疑限制了書法篆刻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進行書法篆刻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把先秦到近代的中國古代名帖作為文學素材進行分析,將文學流派和書法流派聯系起來學習,讓學生精選各個朝代的部分優(yōu)秀文學作品進行研究學習,了解文學發(fā)展脈絡,知曉文學流派之間的發(fā)展淵源,可以重點對歷史上書法篆刻家留下的著名文學作品進行研究。如教師可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例進行講解,《蘭亭集序》被人們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不可撼動的地位,這篇文章是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蘭亭舉行禊禮時,在微醺之后即興創(chuàng)作的,此作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同時又體現了其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再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蘇東坡,其文學水準自是不用贅述,他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時寫下的《黃州寒食詩帖》,不論是從文學水準方面還是書法技藝方面來評判,都是響當當的一流作品,教師在對這一段內容進行教學時,二者要融合介紹,不可偏廢。除了文學之外,書法篆刻的學習還需要融合歷史學、哲學、美學、邏輯學等知識,不斷加強書法篆刻與相關學科的融合度,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書法篆刻的理解。
對師范院校的書法篆刻教學來講,教育信息多元化為書法篆刻的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多樣化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因此,師范院校的書法篆刻教學需要在加強專業(yè)教學的同時不斷弘揚傳統(tǒng)文化,繼承文人風骨,建設能夠和書法篆刻這種文明瑰寶相匹配的學風。
參考文獻:
[1]徐貴明.高校美術教育專業(yè)書法篆刻創(chuàng)新教學分析[J].漢字文化,2019(19):162-163.
[2]武蕾.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師書法篆刻教學改革[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3):144-146.
[3]陳俊堂.面向美術學專業(yè)教學 改革書法與篆刻課程[J].藝術教育,2019(6):147-148.
作者單位:
宿遷高等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