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麗嫦
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認知水平不高,如何把法治意識教育有趣地滲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讓學生樂于接受掌握,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本課程統(tǒng)改教材為《道德與法治》后,課堂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以及法治意識,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課堂不能生搬硬套講授,需要通過規(guī)則意識教育培養(yǎng),初步樹立法治意識;然后使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樂于參與,引起情感的共鳴,把法治意識成為個人行為;最后在課堂創(chuàng)設模擬生活情景,在生活中模擬課堂活動,落實學生的責任意識培養(yǎng),從而實現法治意識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注重規(guī)則教育,樹立法治意識
小學一年級的規(guī)則教育的就是進行法治教育的開端。只要我們認真研讀一年級的《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不難發(fā)現教材的每一課都設定了不一樣的有規(guī)則教育的內容。例如一年級上冊的教材中,《開開心心上學去》一課提出要求愛護書包、文具學具的新生規(guī)則;《拉拉手,交朋友》一課涉及與同伴友好相處的規(guī)則;《上學路上》一課告訴學生如何遵守常見的交通安全規(guī)則,初步樹立自覺遵守規(guī)則的意識;《學校里的號令》一課,清楚地闡明學校的鈴聲代表了學生需要什么遵守的命令,有了對命令的認知,學生在學校內才能逐步形成遵守規(guī)則的意識;《吃飯有講究》一課,學生需要學習餐桌禮儀規(guī)矩;等等。
這些規(guī)則教育內容是教材編寫的重點,自然也是課堂教學要重點強調的內容。教師在課堂授課前,必須認真解讀教材,發(fā)掘教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一年級的課堂教學,教師需要借助課堂教學的橋梁,落實培養(yǎng)學生的遵守規(guī)則的教育,這是樹立學生法治意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從小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學生學會了從最小的班規(guī),到學校的校紀校規(guī),到家庭的生活規(guī)則,再延伸到社會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這也是落實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二、巧用微課激發(fā)興趣,淡化無痕教學
《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做人。教材中呈現的每一幅圖片、每一段對話、每一次提醒都凝聚著教材編者對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呵護和尊重。我們認真解讀教材后,就可以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入手,適當地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合理融合,巧妙融入微課教學,結合學生身邊生活中的小事,或是最近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只要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學生就會愿意聽,愿意參與,在參與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良好的個人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就會在無形中形成的,這樣教學的重點就迎刃而解。
例如在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家中的安全與健康》中《別傷著自己》一課教學中,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時,教師播發(fā)微課動畫視頻《陽陽用媽媽的化妝品》,把書本的一幅無聲圖片,變成一個生動的動畫故事,當看到陽陽偷偷用化妝品后過敏難受的樣子,聽到救護車的聲音,不少女生情不自禁地發(fā)出感慨:原來化妝品是大人才能使用的,我以后也不敢亂化妝了!為了讓學生了解別動物傷害的危險,教師還在課堂上結合當地的時事新聞,通過圖片、聲音、文字等素材,借助微課加工制作一個小視頻,報道一起小孩上學路上貪玩惹怒三只大狗,并嚴重受傷的新聞。班上有幾個調皮好動的學生曾經也有過隨便惹狗玩的經歷,看完微課視頻,他們在課堂上馬上表示以后都不會這樣做了。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結合教材的內容,運用微課加工,從視覺、聽覺等多感官系統(tǒng)激發(fā)學生,有效地把剛性的外在約束的規(guī)則,轉換為學生自己柔性的內在自覺,使學生的良好品德行為逐步養(yǎng)成。同時,在課堂上將規(guī)則教育的內容隱含在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話題之中,吸引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師組織課堂教學,這樣不著痕跡地呈現,也帶給課堂教學帶來充分的延展性空間。
三、把真實的生活再現課堂,培養(yǎng)責任意識
兒童的生活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基礎,讓課堂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使學生在熟悉的情景模擬活動中學習道德知識,熏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為。一年級教師要做個生活的有心人,根據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源頭活水,從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中挖掘生動鮮活的材料,引入課堂并生成活動主題,充分挖掘和錘煉生活材料這一極具教育價值的“富礦”。例如在教學一年級《吃飯有講究》一課時,教師把餐桌搬進課堂,師生合作扮演媽媽和兒子一起進餐的情境,學生在扮演的過程中,媽媽角色引導孩子學習用餐前準備:和媽媽一起端菜、擺碗筷;進餐的基本禮儀:把好的留給長輩吃,夾菜只夾自己面前的;用餐后,主動收拾碗筷,學習洗碗等家務活。學生扮演,教師引導,全班觀看,提出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經驗,課堂是大家全員參與的,這樣就會引起孩子們的情感共鳴。這節(jié)課過后的兩周,我們做了一個家長調查,全班44個學生回家都積極參與到餐前準備工作,都向家長提出學習洗碗的要求,并且掌握了簡單的洗碗方法。這樣在課堂呈現熟悉的現實生活,在現實生活再現課堂模擬情景,實現角色的模擬功能。這樣對于小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法治觀念及良好品德的形成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又如在教《上學路上》一課中,學生通過參與有趣的交通游戲,有的當交警叔叔,有的走在斑馬線,有的當司機哥哥,還有的當交通燈,孩子們不但體會到過馬路的焦急心情,還能體會到交警的辛苦,也明白司機的擔憂,還知道交通燈不能隨意變動,會影響整個馬路的狀況。再請孩子們結合生活常識談談平時過馬路的經驗或者體會,最后,結合教材“法治墻”板塊的內容讓孩子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知道哪些路道是安全或危險的,讓孩子的上學之路更安全。這時教師提升總結,結合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新聞,帶來交通傷亡的真實數據,告訴孩子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同時也告訴孩子違反交通規(guī)則帶來的惡果。遵守交通規(guī)則,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這樣,就把順理成章地法治教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道德情感反復體驗,法治意識也開始逐步形成。
教師除了在一年級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中滲透學習法治教育,還需要在學生日常的校園活動中,創(chuàng)設更多相關法治教育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更好的化知為行,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我們把學法與學科相結合這也是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