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夢茹
摘要:《民法總則》第111條是關于個人信息的規(guī)定,并未明確使用“個人信息權”的概念。而我國大部分學者都越過“個人信息是否為權利”這一前提,直接圍繞其法律屬性展開爭論,目前存在人格權說、隱私權說、所有權說、基本人權說等觀點。從從人的社會性、利益訴求的權利認定標準和體系解釋的角度出發(fā),個人信息并不能成為一項獨立的權利,僅能作為利益保護。
關鍵詞:個人信息;法律屬性;利益
一、問題的提出
《民法總則》第111條對個人信息進行了規(guī)定,但卻回避了目前爭議較多的個人信息的法律屬性問題。本文對學界關于這一問題的爭論梳理如下,希望能為我國未來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提供些許知識積累。
二、個人信息各學說評述
關于個人信息的法律屬性,學界爭論不斷,主要有隱私權說、人格權說、所有權說和基本人權說。
(一)隱私權說
隱私權說的觀點認為通過隱私權足以實現(xiàn)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原因在于隱私權的基本內涵在信息社會條件下已融入了更多的積極因素,不僅限于私生活不被打擾的消極、被動、靜止的傳統(tǒng)范疇。但是,隱私權說將個人信息納入現(xiàn)有的保護體系,雖然節(jié)省法律成本,但卻忽視權利和義務的一一對應,而且也沒有正視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之間的區(qū)別。
第一,隱私權的擴張意味著義務人負擔的增加。從權利和義務的關系角度來說,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權利范圍的擴大也意味著相應的義務增加,尚未明確權責的情況下,無限的增加義務人的負擔的做法不妥。
第二,隱私權說為個人信息提供保護的局限性。隱私權保護路徑對個人信息中的非私密信息保護太過牽強,個人信息中的非私密信息并非直接導致對私生活的侵擾,有時僅會侵害信息主體的財產利益,若通過隱私權來保護個人信息,此類個人信息就缺乏了被保護的可能性,使得被侵權人的損失無法得到救濟。
(二)人格權說
人格權說的學者認為,個人信息體現(xiàn)的利益是人格尊嚴的一部分,個人信息的收集、處理、利用,關系公民個人人格尊嚴,性質上個人信息屬于獨立的人格權。個人信息上負載的人格利益與我國現(xiàn)有的其他具體人格權的人格利益有相對清晰的界限,不能相互代替。學界對人格權說已經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但其還存在著以下根本性缺陷。
第一,主要從個人信息與隱私權區(qū)分的角度,來論證個人信息的人格權屬性有失偏頗。不可否認的是,和所有詞語一樣,法學上的概念在一定的語境之下有其核心之處和邊緣地帶。這一過程絕非閉門造車的冥思,而是從實際案例出發(fā)不斷檢驗既有理論的過程。因為現(xiàn)實生活的復雜程度遠遠超出任何一位智者的想象,它會暴露出既有理論中的漏洞和不足。
第二,個人信息權中的雙重利益都是同等重要的,沒有高低之分,對人格利益過分重視而忽視了個人信息權中的財產利益是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同時,通過具體人格權對個人信息財產利益進行保護,也會遇到一般人格權保護路徑的困境,造成人格權與財產權之間的混淆。
(三)所有權說
此觀點的主張是將個人信息“物化”,把個人信息視作一種財產性利益。個人對于與自己有關的個人信息具有了更加積極主動的支配可能,具體表現(xiàn)為權利主體對與自己有關的信息進行收集、存儲、傳播、修改等所享有的決定權。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財產利益已經不再是所有權專屬的特征。比如人格權在現(xiàn)代社會已經是兼具人格利益和財產利益為一體的權利,具有經濟利益的現(xiàn)實可能性,所以不能單純從經濟特征角度就果斷的認定個人信息為所有權。另外,關于人格權的理論構造,有一元論和二元論的觀點,按照二元論權利構造,人格權和財產權并非兩分,人格權既保護經濟利益也保護精神利益。
(四)基本人權說
基本人權說的觀點認為,個人信息權應當被認定為每個人都應擁有的基本人權,此觀點的理論基礎之一就是個人信息權乃人格權的一種。在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信息的價值尤為重要,個人信息權誠然是由尊嚴權、隱私權、財產權推演出來的重要權利.個人對其本人信息的權利其實是一種個人信息控制權,而人格權的外延囊括不了個人信息控制權。同時也為了與我國現(xiàn)有法律體系相協(xié)調,和更全面的保護個人信息權利,基本人權說具有合理性。
但是基本人權說看待個人信息比較片面。基本人權客體說是從憲法的角度看待個人信息屬性的必然結果,落實到具體的部門法,主要是民法和行政法。
三、個人信息僅為利益
從人的社會性、利益訴求的權利認定標準和體系解釋的角度出發(fā),個人信息并不能成為一項獨立的權利,僅能作為利益保護。
(一)人的社會性決定了個人信息不能成為一項獨立的權利,僅可以作為利益進行保護。隱私保護不僅仰賴于足以使受保護領域和不受保護領域之間的涇渭分明的內容清晰的禁令,隱私利益和對立利益之間孰優(yōu)孰劣恐怕也是一個無法繞開的推理步驟。此項任務絕對不是廣泛地“自治權”這一法律工具所能完成的。
(二)個人信息不符合具體利益訴求的權利認定標準。在現(xiàn)實中,大數據的發(fā)展、生活秩序的正常運行都免不了對個人信息的運用。個人信息連權利認定標準的第一步都不符合,為保護該利益而受到限制的他人的利益較大。
(三)從體系解釋的角度出發(fā),《民法總則》第111條第一款規(guī)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既然此項規(guī)定是關于個人所享有的人格權的規(guī)定,那么為何不把個人信息權也納入其中,單獨規(guī)定的意義何在,是為了突出個人信息權的重要,這恐怕很難說服眾人。其雖放在民事權利一章進行列舉,也不足以構成一項獨立的權利,僅能作為利益受保護。
參考文獻:
[1]??? 陳紅:《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浙江學刊》2008年第3期.
[2]??? 陳龍江:《人格標志上經濟利益的民法保護:學說考察與理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3]??? 楊芳:《德國一般人格權中的隱私保護——信息自由原則下對“自決”觀念的限制》,載《東方法學》2016年第6期.
[4]??? 曾加,李鑫:《個人信息權二元利益保護》,《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3月第36卷第2期.
[5]??? 祝蓓蓓《: 論個人信息的保護》,《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6]??? 王利明:《論個人信息權的法律保護 - 以個人信息權與隱私權的界分為中心》,《現(xiàn)代法學》2017年第4期.
[7]??? 石佳友:《網絡環(huán)境下的個人信息保護立法》,《蘇州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8]??? 孫昌興,秦潔:《芻議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江淮論壇》2010年第4期.
[9]??? 齊愛民:《個人信息保護法研究》,《河北法學》,2008年4月第26卷第4期.
[10]? 王姝:《個人信息保護的法理學分析》,《重慶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
基金項目:海南省教育廳創(chuàng)新課題“個人信息法律問題研究”(Hys201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