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王琪
沙和水是自然界中常見的事物,也是很好的探索材料,其流動、多變的特性,能給幼兒帶來豐富的感官體驗和多種經驗。許多幼兒玩過沙水后,會用語言分享自己的感受:“我覺得沙子黏黏的?!薄吧匙用先ボ涇浀?、癢癢的?!薄八亲ゲ蛔〉?,會流來流去?!薄八沟缴忱锞筒灰娏??!背錆M童趣的語言反映了幼兒對沙水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探索欲望。教師要抓住時機,支持幼兒對沙水的持續(xù)體驗和探究,并在此過程中促進幼兒的全面成長與發(fā)展。
沙子如何不塌
幾名幼兒聚在沙坑處正在挖一條長長的河道,每當有人走過,挖沙的幼兒都會提醒:“你們當心點!”急切的叫喊聲和焦慮的表情透露出他們的擔憂。每個參與挖沙的幼兒都十分注意保護自己的河道,挖河流工程謹慎切緩慢地推進著。但即便如此小心翼翼,“坍塌”事件還是時有發(fā)生。終于,在小云跨過河道的時候,事故發(fā)生了。盡管她已經十分小心,走到距離河道有一段距離時就停下來,慢慢地跨過去,但是河道還是垮塌了。
旁邊立即有幼兒指責道:“你怎么把河道弄塌了?。 逼渌變阂哺胶椭f:“都是你弄的,我們那么辛苦……”
剛開始小云低著頭默不作聲,但是當指責聲不斷涌過來時,她大聲叫著:“我不小心的?!?/p>
見到這一狀況,教師趕緊說道:“是的,我剛才也看到了小云已經足夠當心了??墒菫槭裁春拥肋€是塌掉了呢?想一想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沙更堅固點,讓沙子不塌掉?!?/p>
小凡:可以用其他比較牢固的材料來幫忙嗎?
教師:這是個不錯的主意。你們看看旁邊有沒有合適的材料可以幫助我們?
小凡:我可以去螞蟻工程隊拿點積木嗎?用積木在外面圍成一圈,這樣會更牢。
教師:是像河道邊的堤壩嗎?你可以去試一試。
幾個幼兒討論了一番后,就到螞蟻工程隊挑選了一些積木進行操作。他們用長積木固定直線的地方,將短積木一個個拼起來固定彎道處,這下子河道就牢固了,再也不會輕易坍塌了。
突然,一天早上,小凡跑過來跟我說:“老師,我覺得可以像公園里一樣,在河上建一座橋,這樣大家走來走去的時候,河道就不會塌了?!笨磥砗拥离m然已經基本固定住了,但是幼兒對它的關注并未減少。我肯定了小凡的想法:“好啊,你去試著建一座橋吧?!甭犕晡业脑?,他興奮地找到自己的同伴去搭建橋梁了。幼兒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并且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堅持和執(zhí)著是難能可貴的。
教師的反思
幼兒經驗的獲得不僅僅通過動手操作,也需要通過觀察和動腦思考。沒有思維參與的過程,動手只能是原地打轉,不能獲得經驗和成長。幼兒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還不能進行完全的邏輯思考,但是可以在表象和具體形象的基礎之上思考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一定程度的推理。在探索如何固定沙子時,小凡就結合觀察到的岸邊堤壩來解決自己在游戲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在此過程中,他也運用到了平時經常使用的積木,讓積木發(fā)揮了常規(guī)之外的價值。另外,可以看出,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具有很強的堅持性,對自己的作品具有很強的自豪感和保護欲。在不知不覺中,堅持的學習品質得到了發(fā)展。
水怎么運過去
通過不懈的努力,幼兒已經在沙坑中挖好了長長的河道,但是如何將水池里的水引過來,成了橫在他們面前的又一個難題。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可以用哪些方法和材料來解決這個問題。幼兒提出了許多可以幫忙運水的工具:水槍、針筒、灑水槍、大小水桶、軟質水管、PVC管、竹片等。經過協(xié)商和討論,大家覺得PVC管、軟管和水桶比較適合把水從水池中引過來。于是,幼兒就按照自己的選擇自動分為3組,分別進行試驗。
PVC組:小晨、小宇開始用PVC管搭建管道,他們先把高低不一樣的架子按照一定間距放在了水池和沙坑的中間。在很多直管、彎管的管道中,小晨選擇了直管搭在架子上。小晨搭好后就開始裝水,但是水沒有流到沙坑里。他們很快發(fā)現(xiàn)了原因:搭在下面的架子高低錯落,所以水流不過去了。于是兩人開始把管子按照從水池到沙坑處由高到低的方式來排列,這次水終于可以流到沙坑里去了。
軟管組:小言、小諾、小茜商量后就去拿長長的軟管了。他們先把軟管拆開,一頭接著水池邊的水龍頭,另一頭放在沙坑處。水龍頭開到了最大,但是水沒有流到沙坑里。他們就在一起討論為什么水流不過來。他們覺得是管子在地上太低了,于是試著把管子抬高,但水還是沒有流過來。后來他們商量是不是抬得太高了,小諾提出拿些架子來試一試,最終,他們成功了。
水桶組:小辰、小博選了小水桶,在沙坑和水池兩邊來回跑著,一桶一桶地把水運到沙坑里。
回到教室后,幼兒圍繞各自的試驗結果展開了討論:哪種辦法運水最快、最多呢?PVC組認為:PVC管搭起來太費力了,而且水容易從縫隙流掉,但如果解決好這些問題,水運起來還是很快的。軟管組反饋軟管中的水流太小了,灌滿河道需要的時間太久;水桶組認為運水太花力氣了,太累了。教師建議幼兒再去嘗試一下其他組的運水方式,找到最合適、最快、最省力氣的那一種。
教師的反思
陳鶴琴先生指出:“活的玩具,兒童是不會生厭的。”幼兒的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動態(tài)的過程,游戲材料要滿足幼兒的需求、興趣、能力,并定期更換,以保證常變常新。三組幼兒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生活經驗各自選擇運水材料,并合作完成運水任務,這啟發(fā)了幼兒的思考,并且在實際操作中向幼兒傳遞了科學常識:架子的高低水平與水的流向的關系,水是向低處流動的。
沙水如何一起玩
幼兒都在嘗試著將水運到沙坑里,沒有人去挖沙,導致運來的水白白流到沙坑里,沒有任何效果。
小君:都沒有人挖沙,你們運來的水有什么用呢?
小言:那我們就分一分吧,你們去挖沙吧。
教師:那怎么分合適呢?玩沙玩水到底需要哪幾組呢?
玩沙水游戲的幼兒聚在一起,他們覺得這個游戲要開展起來一定要有這些組:1.挖河流組(組內又分挖深組、挖長組);2.運水組;3.搭管道組;4.機動幫忙組(哪邊需要人,就去哪邊幫忙)。隨后,他們自己畫分工表,在選擇的組里做好標記。于是,自由選擇分組時,大家發(fā)現(xiàn)挖長組沒有人選擇。
小言:你們誰愿意去。
小諾:那我去吧,總歸要有人去的哇。
這樣,每一個小組里都有人承擔了,大家又開始游戲了。
教師的反思
從社會學角度來說,人的本質是社會人,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要在社會上有所發(fā)展就必須與人合作,這是社會互動與學習的主要途徑和方式。具備良好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是幼兒融入同伴群體的關鍵。合作探究行為指幼兒在合作過程中,能夠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和需求,使用同時滿足雙方利益或者分工協(xié)作的策略,達到合作的意識和目標。在游戲中,七名幼兒根據(jù)各自的能力以及沙水聯(lián)盟的特性分成四個大組,大家自愿分工。但是第一次分工時出現(xiàn)了挖河流組的挖長小組無人選的情況,小諾主動放棄了自己原先選擇的機動幫忙組,到了挖長組,體現(xiàn)了分工協(xié)作的精神。同時,這也表明合作是需要問題情境的,幼兒只有面臨單人無法解決的問題,才會進行真正的合作。
活動感悟
幼兒是游戲的主體,教師是游戲的觀察者、支持者、引導者。在活動中,教師需觀察、解讀幼兒的游戲行為,然后提供支架,支持幼兒的學習與探索。在本系列游戲活動中,教師在多方面給予幼兒支持:環(huán)境的支持(創(chuàng)設寬松的游戲氛圍)、材料的支持(共同收集PVC管、軟管、水桶等)、經驗支持(游戲的討論、游戲后的經驗分享等)。
在整個游戲過程中,教師一直與幼兒在一起:河道出現(xiàn)坍塌時,教師引導幼兒思考“加固的辦法”;當幼兒選擇一些不屬于沙水區(qū)的游戲材料時,教師支持幼兒去試一試;當幼兒收集材料遇到困難時,教師參與共同收集;當幼兒討論哪種工具運水最快時,教師鼓勵幼兒多次嘗試選擇最優(yōu)辦法;當幼兒討論分工時,教師提醒思考合適的分組辦法。教師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維,共同參與幼兒游戲,面對困難時共同解決。在這一過程中,師幼相互促進,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