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堅發(fā)
摘 ?要:閱讀和作文都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實踐中,閱讀和寫作教學“各自為戰(zhàn)”。本文著重探討閱讀教學對寫作教學的有效滲透策略,從模仿、感知、遷移三個方面,探討語文課文的寫作手法、作者的真情實感和系列性對學生寫作訓練的有效滲透。
關鍵詞:中學語文;讀寫;滲透;策略
一、中學閱讀與作文教學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
閱讀與寫作自古便是一體,而如今教材上的課文主要成了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范文,而沒有把它當作學生學習寫作的摹本。從教師角度看,割裂閱讀與寫作教學,高度重視閱讀訓練而將寫作置于末位的現(xiàn)象大為突出;從學生寫作的質(zhì)量看,學生課外寫作的自覺性低,且普遍出現(xiàn)沒有素材、言不及義的現(xiàn)象。
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首先,應試壓力下,教師往往選擇見效更快的閱讀進行訓練;其次,學生生活體驗不夠深刻;再者,教材設計編排中寫作訓練的系列性知識不足,這都不利于提高寫作能力。
二、中學閱讀教學對寫作教學的有效滲透策略研究
葉圣陶先生曾言:“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要提高寫作,就要從閱讀出發(fā)!中學語文課本上有不少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語言文字合乎規(guī)范,在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方面都具有典范性,寫作教學完全可以利用語文課本這一“活水泉源”。
1.巧模仿,學習范文的寫作手法
模仿可謂學生寫作奠基之石。從積累豐富的詞匯,到寫出富有美感的句子,再到文章整體性和邏輯性的理解與借鑒,通過模仿,學生能有效掌握行文的技能技巧,從“文從字順”進階到筆底生花。
中學生的模仿,可以從描寫手法入手。例如,楊絳先生的《老王》寫道:“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他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結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此一段運用外貌與神態(tài)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老王病入膏肓的情狀,特別是“鑲嵌”一詞尤值得玩味,使讀者透視老王單薄的身軀。在對這段文字進行鑒賞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歸納人物描寫手法的妙處,并指導學生嘗試創(chuàng)作。
例如,筆者讓學生嘗試模仿此段,創(chuàng)作一段描寫母親病狀的文字,有學生寫文如下:
“我悄悄跟在母親身后,看見她拖著沉重的步伐走上樓梯。她左手撫著胸口,不時輕捶幾下,右手扶著墻壁,雙腿好似千斤重,每上一步臺階都費勁全身氣力,就像隨時支撐不住要往后倒去。那不時發(fā)出的咳嗽聲,每一聲都在告訴我:‘原來她的病已到了如此田地?!?/p>
通過模仿,學生逐漸構建人物寫作的認知地圖,最后形成自覺的思維。值得注意的是,模仿要由易及難。教師可以從基礎的描寫和修辭開始,從一種描寫或修辭擴展到兩三種,逐漸過渡到虛實結合、首尾照應等手法的應用,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逐步加深難度,有效提升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2.深感知,感悟作者的真情實感
文章言之有物,自古尊崇。有唐一代的散文大家就提倡“文以載道”,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之風,白居易更直接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主張。放到中學生的寫作訓練,即應強調(diào)摒棄形式主義之風,“緣事而發(fā)”,有感而發(fā)。
例如,《老王》一文,就是飽含楊絳先生肺腑之情的佳作。作者能深入體驗,從與老王交往的片段中剖析自己——“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作者站在一個知識分子的角度,感慨自己身為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充分體現(xiàn)了知識分子的良知。
而學生缺少豐富的生活實踐,為了讓他們寫出好文章,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學習作者從小事感悟真情的能力,避免敘述流于空洞,或是追求華麗辭藻。特別是有些教師極度強調(diào)開頭結尾,一味追求形式之美,而不錘煉內(nèi)容,長此以往學生便失去講好故事的能力。殊不知,從母親斑白的兩鬢可以讀出母愛;從老師孜孜的教誨可以感悟師恩;從朋友鼓勵的姿態(tài)便能體會友情,這都藏于生活小事。善于從生活小事挖掘深意,才是解決學生言語空洞,矯揉造作弊病的良方。
3.善遷移,引導學生開展系列性寫作
以上兩點是橫向訓練學生寫作的基礎技能,而善于遷移,從語文課文引導學生進行專題寫作就是縱向訓練。《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有效結合研究》一文就提出了寫作訓練的“及時性”原則——“課內(nèi)閱讀及時練是指教師在進行課內(nèi)閱讀教學時,及時聯(lián)系寫作,進行寫作訓練?!睆男睦韺W的角度講,聯(lián)系寫作的本質(zhì)是學習遷移,通俗來講,就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其實這樣的系列性寫作古今中外都有。普希金在《驛站長》中塑造了俄國文學第一個小人物形象——維林,此后,果戈理的《彼得堡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窮人》都繼承了描寫小人物形象的傳統(tǒng)。而老舍的《駱駝祥子》又何嘗不是閃耀著“小人物”的光環(huán)?可見,系列性寫作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整體提高。
例如,學習《老王》,教師就可引導學生進行小人物系列性寫作。筆者在上完《老王》后,讓學生尋找身邊的“小人物”,寫出“小人物”的風采,就有學生聚焦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外賣小哥。
“華燈初上,雨水打濕了窗戶,我倚在窗邊看人們行色匆匆。突然,一抹藍色闖入我的眼簾——原來是外賣小哥。騎著電動車在雨中穿梭,小小的雨衣為他擋住了雨水,他卻還在用身軀努力保護外賣不受雨水侵蝕。寒冷的夜雨下絲毫看不出他的瑟縮,大概,這就是生活吧。車燈穿過雨滴,迷蒙我的雙眼,原來世間一切人都有各自的沉重負擔?!?/p>
這位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qū)⒃凇独贤酢分袑W到的小人物塑造遷移到外賣小哥身上,很自然地表現(xiàn)生活,引起讀者共鳴。
三、結語
寫作訓練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重要的是堅持長期性、經(jīng)常性的原則。而在閱讀中訓練寫作往往能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不僅能使閱讀帶動寫作,寫作能力的提高亦能反哺閱讀。教師在實踐中,只要堅持讓學生多讀多寫,就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蔡庸禮,徐德木.中學語文教學新思路:閱讀與作文教學的有效統(tǒng)一以朱自清的《春》為例[J].閱讀研究,2010.
[2]朱永新.葉圣陶教育名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朱艷鳳.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有效結合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6.
本文系南安市龍泉中學2019-2020學年度立項課題《農(nóng)村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課題編號:LQ13504-0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