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jì)50年代的一天,一艘英國帆船在地中海的比斯開(Biscuit)灣沉沒,幸存的人被困在荒島上,孤立無援。有人突然想到了沉船上裝載的面粉、砂糖和奶油,可是這些東西全被海水泡了。這時,有一個聰明的船員靈機一動,他把海水泡過的面粉、砂糖和奶油混合在一起,然后用手將它們輕輕地捏拍成一個個薄薄的小餅,貼在太陽烤熱的礁石上,烤熟了之后,竟然香脆美味。這些船員吃了一個月的這種小餅,最后終于得救了。后來,這些船員開始用這種小點心來招待客人。為了紀(jì)念這次經(jīng)歷,就把這種小餅命名為“餅干”(Biscuit)。
現(xiàn)在許多中餐館的菜單上,都有一個菜名叫“宮爆雞丁”,不少人認(rèn)為這和它的烹制方法是爆炒有關(guān)。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這道菜的真名原來是“宮保雞丁”。這還得從這道菜的來歷說起。這道菜的發(fā)明者叫丁寶楨,光緒年間曾任四川總督,他對烹飪頗有研究。在擔(dān)任四川總督時,他發(fā)明了一道將雞丁、紅辣椒和花生米下鍋爆炒的菜肴,并且流傳開來,越來越受人們的歡迎。而這“宮保”正是丁寶楨的“榮譽官銜”―他為官剛正不阿,治蜀十年頗有建樹,于光緒十一年(1885年)死在任上。清廷為表彰其功績,追贈“太子太?!钡墓巽?。這就是他發(fā)明的這道菜被命名為“宮保雞丁”的原因。
日本皇室成員沒有姓氏。幾個世紀(jì)以來,皇室成員的名字有一個特點,即男性帶“仁”字,女性帶“子”字。例如,明治天皇名睦仁,大正天皇名嘉仁,昭和天皇名裕仁等。歷史上只有少數(shù)例外。至第122代,明治天皇還用《皇子女降誕諸式》來對這個習(xí)慣做出明文規(guī)定?!叭省笔侨鍖W(xué)的核心價值,更是儒家認(rèn)為君主治國的最重要的品性。這其實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中國儒家思想對日本的深遠(yuǎn)影響。因此,日本皇室成員起名字,通常會參考中國或日本的古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