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歌劇《運河謠》的問世給中國原創(chuàng)民族歌劇添上了點睛的一筆,它新穎的題材及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該劇在原有的民族歌劇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基礎上,在音樂元素的運用及寫作技法等方面都有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并極具民族意蘊和內(nèi)涵。本文從創(chuàng)作背景、劇情簡介、戲劇闡釋等角度出發(fā),宏觀上對歌劇進行概述。
關鍵詞:創(chuàng)作背景;劇情簡介;戲劇闡釋
一、歌劇《運河謠》概述
(一)創(chuàng)作背景
歌劇《運河謠》是由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廖向紅擔任導演,著名劇作家黃維若和董妮擔任編劇,以及作曲家印青為歌劇譜曲。印青老師從小就在運河岸邊長大,甚至他后來的成長、生活和工作都和運河有關,用他的話來說他的一生與大運河頗有緣分,運河岸邊的文化民俗是流淌在他血液里的東西,而這些元素,在后來《運河謠》的創(chuàng)作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團隊創(chuàng)作初期沿大運河源頭一路北上,訪問和參觀了沿岸各城市與碼頭,體驗了當年大運河的主要工程走向和人文環(huán)境。
該劇于2012年6月在國家大劇院完成首演,它以古運河為背景展開了水紅蓮、秦嘯生、關硯硯等人物之間的關系,描寫了人物間愛恨情仇的動人故事,揭露明朝萬歷年間社會的動蕩及生活在底層人民的艱辛,同時也反映了運河勞動人民淳樸、善良的一面,以及面對欺凌時展現(xiàn)出的勇敢與智慧。
《運河謠》的寫作方式以歌謠體加板腔體為主,一方面區(qū)別于五六十年代的經(jīng)典歌劇,另一方面區(qū)別于一些用西洋歌劇方式創(chuàng)作的中國題材的歌劇,它從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運用大量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它呈現(xiàn)的是愛和為愛而犧牲的主題,表達了愛的最高境界就是為所愛的人而獻身,它意向化的展現(xiàn)了千里運河的滄海桑田,及為所愛的人犧牲自我的崇高精神,謳歌了“運河”是漂泊人群的美麗的家園。
(二)劇情簡介
故事發(fā)生在明朝末年,蘇州城的鬧市區(qū)一片繁華忙碌的景象,在這背后卻隱藏著社會的動蕩與腐敗。男主人公秦嘯生是一名正直、善良的南方書生,因看不慣官吏徇私枉法,便上書揭發(fā)貪官,結(jié)果反被冤稱是要謀反,在杭州遭遇衙役的追捕。女主人公水紅蓮因被人逼迫做妾,后逃亡于運河上做起了唱曲女藝人。二人巧遇于歌舞賽會上,為了逃避追捕,假扮龍船的演出者,在這千鈞一發(fā)間,機智的秦嘯生穿上了風流水手李小管丟下的號服,以他的名字充當一名水手,與水紅蓮一同踏上了惡霸船主張水鷂的船,沿著運河北上逃亡。在這種情況下,二人患難相知,彼此互生情愫,而此時的惡霸張水鷂也喜歡上了水紅蓮,便處處為難秦嘯生。船過碼頭時,遇到了被風流水手李小管拐騙生下孩子,后慘遭拋棄的關硯硯,苦難的遭遇早已讓她哭瞎了雙眼。張水鷂抓住機會一口咬定秦嘯生就是李小管,而秦嘯生害怕說出真相會被抓捕,便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被迫與關硯硯生活在了一起,秦、水二人內(nèi)心的痛苦無以復加。沒過多久,張水鷂就發(fā)現(xiàn)了秦嘯生的真實身份,他去報官領著衙役來抓捕秦嘯生,在這危急時刻,水紅蓮挺身而出,讓秦嘯生領著盲女關硯硯先走,自己留下來拖延時間。官兵到來后,把水紅蓮捆綁到了船桿上,目的是為了引誘秦嘯生回來搭救,水紅蓮急中生智,她踢倒了船上的油燈,引燃了船艙,自己與惡人一同消亡在了這熊熊的烈焰中。秦嘯生看到這一幕后,悲痛欲絕的他欲追隨水紅蓮而去,關硯硯勸阻他應為水紅蓮而勇敢的活下去,于是二人便一路來到京城告發(fā)貪官。全劇想要表述的是:所有漂泊的人們,只要心存善念,便會給世界帶來光明與溫暖。
(三)戲劇闡釋
《運河謠》作為中國原創(chuàng)民族歌劇,劇本的樣式和訴求與西洋樣式的歌劇劇本有著微妙而明顯的區(qū)別。“中國民族歌劇對戲劇性有著強烈的要求,它的戲劇故事要更曲折一些,它的人物關系、戲劇沖突、戲劇場面,在邏輯性與生動性及復雜性等方面要求的更多一些。但在注重戲劇性的同時,又不能寫成話劇夾唱,也不能寫成戲曲。”《運河謠》在戲劇與音樂的平衡中拿捏的非常好,中國人愛看戲,劇本在注重戲劇沖突的同時,它也給作曲家提供足夠的音樂創(chuàng)作空間,用音樂來為歌劇主體創(chuàng)造內(nèi)容,以音樂為本來推動戲劇,使得音樂性與戲劇性得到有機融合。
民族歌劇《運河謠》表現(xiàn)出來的故事情節(jié)相對曲折、人物關系相對復雜,劇作家在交代兩個身世坎坷的主人公后,又設置了惡霸船主張水鷂一角,引出了矛盾沖突點,后又加入盲女關硯硯,使得男女主人有苦難訴,這樣的安排使得全劇內(nèi)容逐漸豐富起來。劇詞上它繼承了我國傳統(tǒng)的戲曲唱詞、民謠及詩詞歌賦,具有本民族的文學特征,同時對戲劇性的追求也是恰如其份,更多的是在美學上的神似,對其內(nèi)在原素的吸收和借鑒。
作者巧妙的運用史詩劇體裁的表達方式來貫穿全場,例如劇中有一個大型的女聲合唱隊,她們飾演的是運河精靈,也就是將運河水以擬人化的方式出現(xiàn),有時候用來講述故事開頭,有時候用來表述人物內(nèi)心活動,又或者作為渲染氣氛而使用。其實就是以音樂為背景來描述運河,用運河水來敘述情節(jié)及人物關系,這樣音樂與戲劇就得到了相互交融,同時這樣的表述方式還使歌劇有了歷史滄桑感,因為運河文化的積奠已經(jīng)有了上千年,養(yǎng)育了頑強不屈的兩岸人民。
參考文獻
[1]傅顯舟.《民族歌劇〈運河謠〉評析》[J].歌唱藝術,2012(10).
[2]黃維若、董妮.《歌劇〈運河謠〉劇本創(chuàng)作的若干探討》[J].劇作家,2013(8).
[3]黃維若.《關于歌劇〈運河謠〉劇本的若干思考》[N].《藝術概論》,2012年7期.
作者簡介:王歡,浙江橫店影視職業(yè)學院青年教師,浙江省音協(xié)聲樂專業(yè)委員會會員,沈陽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2016年12月榮獲“星光校園”第七屆遼寧省大學生聲樂專業(yè)組一等獎;2017年12月榮獲中國聲樂大獎賽遼寧賽區(qū)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