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強
作品簡介
朱光潛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教育家和翻譯家。他在29歲到31歲旅歐期間寫下了這十二封信?!督o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他的早期作品,展現(xiàn)了朱光潛先生的藝術見解、美學思想和修養(yǎng)學識,內容涉及讀書、修養(yǎng)、作文、選課、情與理、人生境界等多個方面,非常具有借鑒意義和指導價值。
作品梗概
一、談讀書
要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要有選擇地讀課外書。有價值的書至少要讀兩遍,要把快讀與慢讀相結合,要做讀書筆記。
二、談動
生來好動,好發(fā)展,好創(chuàng)造。解愁的最好方法是多活動,多運動。
三、談靜
此篇所說之“靜”指的是心界的空靈,是感受、領略生活趣味的能力,“靜”不僅可以使你領略趣味,而且對于求學、處事都有極大幫助。
四、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
學校與社會絕緣,教育與生活絕緣,在學理上就說不通。教育界本著良心參與社會運動,也不算越職??傊?,救國和讀書都不可偏廢。
五、談十字街頭
學術思想出了象牙塔到了十字街頭后,難免流為俗化。我們于叫囂、擾攘中要自由伸張自我,不要淹沒在十字街頭的影響里。
六、談多元宇宙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發(fā)展到極點,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價值標準。每個宇宙自有一套判斷標準、衡量價值,絕對不能混淆亂用。
七、談升學與選課
做學問全賴自己,做事業(yè)也全賴自己,與學校資格沒有關系。任何科目,只要和你興趣資稟相近,都可以發(fā)揮你的聰明才力,都可以使你在社會發(fā)揮效用。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假若為學問、為事業(yè)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事業(yè)在人生中便失去了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八、談作文
讀書只是預備的功夫,真正學作文,還要特別注意寫生。要寫生,須勤作描寫文和記敘文。這兩種文作好了,議論文是很容易辦的。
九、談情與理
問心的道德勝于問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生活勝于理智生活。人生既然把生活作為第一要務,就不能只有理性,不能做教條刻板的機器人,要做到感性與理性二者兼得。
十、談擺脫
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業(yè)也不能成就。要免除這種人生悲劇,首先要做到“擺脫得開”。認定一個目標,便專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這是成功的秘訣,也是免除煩惱的秘訣。
十一、談在羅浮宮所得的一個感想
效率越來越成為人追求的指標,但其背后卻是越來越浮躁的人心。不能深入,不能耐得住長久的寂寞,貪容易而惡艱難,都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人的通病。
十二、談人生與我
對于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于朱先生來看,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一是把自己擺在前臺,和世界中的人和物玩把戲;二是把自己擺在后臺,袖手看別人在那兒裝腔作勢。
閱讀指導
一、漫不經(jīng)心做“摘抄”
摘抄是積累語言、學習語言的好方法。我們只有積累了大量的詞語、句式、段落乃至篇章,下筆時才能辭直義暢,痛快放達。具體摘抄什么呢?可以是文中重要的觀點,可以是精彩精辟的語句,還可以是意味深長的語段;摘錄可以原文實錄,也可以擇要選錄。
二、選我所愛寫“評注”
評注,可以著眼于詞語的表達、內容的理解,還可以著眼于自己的感悟。評注可以以旁批尾注的方式進行,也可以用摘要歸納的方式處理。這樣在閱讀中及時記下自己的感悟,既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又有助于培養(yǎng)自己勤于思考、樂于動筆的習慣。
三、抒我所感寫“讀后感”
讀完《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你一定有許多話要說,把你想說的話說出來,這就是在發(fā)表讀后感。寫讀后感,首先介紹自己“讀”的內容,就是概述讀物的內容要點或主題,也可以直接引用原文的某些文字。讀書心得的“得”是因“讀”而發(fā),但是如何“發(fā)”,就需要結合我們的生活實際。寫作中要注意敘議結合?!皵ⅰ本褪且鑫恼轮畜w會最深的一句話、一個故事或一個人物;“議”就是在敘述的基礎上寫出自己的感想,是“敘”的深化。
專題探究
專題一:暢談閱讀收獲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來如聆聽長者語重心長的勸導,如同老友誠懇真摯地交談,親切自然,讓我們受益頗多。就你感受最深的一點,寫一篇讀后感。
專題二:交流讀書經(jīng)驗
朱光潛先生在《談讀書》中倡導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倡導要多讀讀課外書。把你讀課外書的經(jīng)驗寫下來,在班級的讀書經(jīng)驗交流會上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專題三:深化讀書感悟
人生多選擇,選擇愛好興趣,選擇未來理想,選擇人生道路……每一次選擇都意味著得與失。請你結合你的人生經(jīng)歷就“人生選擇”這一話題談一談你的認識。
片段賞析
談讀書
中學課程很多,你自然沒有許多時間去讀課外書。但是你試撫心自問:你每天真抽不出一點鐘或半點鐘的工夫嗎?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點鐘,你每天至少可以讀三四頁,每月可以讀一百頁,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讀四五本書了。何況你在假期中每天斷不會只能讀三四頁呢。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
世間有許多人比你忙得多。許多人的學問都在忙中做成的……不必遠說,你應該還記得孫中山先生,難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還要忙嗎?他生平無論忙到什么地步,沒有一天不偷暇讀幾頁書。你只要看他的《建國方略》和《孫文學說》,你便知道他不僅是一個政治家,還是一個學者。不讀書講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竄頭亂撞,終難成功。這個道理,孫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學說特別重“知”。
賞析
選段主要講了讀書的重要性和方法。作者一開篇循循善誘,用連環(huán)炮式的反問引出觀點:能不能讀課外書,關鍵在于有沒有決心。接著作者又引用了孫中山的例子,極具說服力。
不讀書講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
僅這一句,就振聾發(fā)聵,點明了讀書的重要意義?!肮狻笔歉锩牡览?,也是人生的道理。作者形象地闡明了讀書明理的意義。
談作文
學文如學畫,學畫可臨帖,又可寫生。在這兩條路中間,寫生自然較為重要。可是臨帖也不可一筆勾銷,筆法和意境在初學時總須從臨帖中領會。從前中國文人學文大半全用臨帖法。每人總須讀過幾百篇或幾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誦,然后執(zhí)筆為文,手腕自然純熟。歐洲文人雖亦重讀書,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寫生入手。莫泊桑初請教于福樓拜,福樓拜叫他描寫一百個不同的面孔。
讀書只是預備的功夫,真正學作文,還要特別注意寫生。要寫生,須勤作描寫文和記敘文。中國國文教員們常埋怨學生們不會作議論文。我以為這并不算奇怪。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積累大半都很貧弱,胸中沒有議論,何能作出議論文?許多國文教員們叫學生入手就作議論文,這是沒有脫去科舉時代的陋習。我以為初學作文應該從描寫文和記敘文入手,這兩種文作好了,議論文是很容易辦的。
賞析
選段重點談作文的方法。第一段講“寫生”對作文的重要意義,第二段講“寫生”須以“作描寫文和記敘文”入手,論據(jù)充分,細節(jié)豐富,語言懇切,富有感染力。
學文如學畫,學畫可臨帖,又可寫生。
這一句運用類比,用學畫來闡釋學習作文的方法?!芭R帖”指讀書,“寫生”指觀察生活,易于讀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