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樂敬
摘 要:硯臺,如碑刻,似玉雕,是集雕刻繪畫為一體的文房瑰寶。一方方樸實的硯臺歷經了數千年 的文化傳承,承載著我國古代文明社會各個時期的審美標準。故而,硯臺不單單只是作為萬千文人雅士的研墨工具,更是我們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歷史時代的文明縮影。
關鍵詞:硯雕;鑒別;價值;收藏
1.硯臺雕刻的起源
硯,也被稱作“硯臺”。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文房用具,盛始于漢代,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與掭筆,因為長期的研墨和盛墨,硯臺共通之處就是上方有一塊平滑的,較為凹陷的區(qū)域,其他地方則是各大硯雕藝術大家為了增加硯臺的觀賞性,進行的各種各樣的設計。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硯臺從來都不簡簡單單是一個研墨用具,因為古人對書桌整潔度的要求是極高的,由于硯臺的自身功能作用,它需要長期擺放在書桌上,故而,一個硯臺的好壞就決定了這個人對于書畫的重視程度,所以硯的質地,與雕刻的技藝都極為重要。雖然照“筆墨紙硯”四字來說,硯排最后一位,但從某些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也有說法道“四寶”硯為首,這是因為硯本身質地堅實,外表鉛華,觀之怡性,耐于儲藏,這也是硯能流傳后世的主要緣由。談起硯來,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中國四大名硯,這一稱號,始于唐代,它們分別是是端硯、歙硯、洮河硯,紅絲硯。后來有澄泥硯興起于宋代,所以今日我們被稱為四大名硯的分別是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該合稱五大名硯了。實際上,我們中國古硯品類眾多,好的研器遠不止這些,如松花石硯、賀蘭硯、漆砂硯、思州石硯等,在古硯史上均為眾人追捧。
2.硯臺雕刻的價值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硯臺本應該極具收藏價值,但照如今的市場價格來說卻是有些低靡的,硯臺,不僅僅的一件藝術品,它更是一個怡情的器物,修生養(yǎng)性的佳品,閑來無事,研墨行書,揮毫潑墨的生活怎么都離不開硯臺。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已經很少文人要用到硯來磨墨了,但是隨著小康社會的不斷普及,人們的物質需求得以解決,對精神方面的需求會增加,修身養(yǎng)性的器物將會是未來被人所追捧的。社會在不斷的變遷中進步,但是我們對于我們靈魂的需求,科技絕對不能滿足。所以呢,硯作為集書法,繪畫,雕刻,審美于一體的這么一件富有文雅氣息的物品,一定是具有相當高的價值的。來看最著名的硯,它的中文名叫天下第一龍硯,他是世界上最龐大、最珍貴、最獨特的一方超大的硯臺,它的材料是一塊極為珍貴的紫翠石,耗時約六年,共由二十多位雕硯大師精雕細琢而成,它代表著中華雕硯技術的巔峰水平,目前安放在三亞南山南北財神殿。該硯石原重60噸,經過雕刻后凈重35噸,長達十米,寬三米,高度1.5米,全身運用了中國流傳幾千年的傳統(tǒng)雕硯手法,集平雕、浮雕、透雕于一體,精妙的在其上刻畫出56條神龍、32只長壽龜、9只金鳳、組成三個硯池、左右為太陽和月亮形狀,中間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寓意中華56個民族,三十二個省市自治區(qū)與日月同輝,繁榮昌盛。故名為:“日月同輝龍鳳硯”,該硯1997年被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經過國家財政部的估算,其價值約為一億零一百七十萬人民幣。這么大,這么珍貴的一塊紫翠石為什么不去雕刻成一件其他的藝術品而是通過硯雕把它改造了呢?而且改的可以稱得上是脫胎換骨,這就證明了硯雕本身的價值以及世界對于好的硯雕作品的態(tài)度。
3.硯雕的收藏
鑒別硯器,首先要從石質開始,一個好硯它的石質一定是堅而不塞。再看發(fā)墨性能,滑不聚墨,澀不滯筆的硯臺就是好硯臺。米芾在《硯史》中寫道:“器以用為功?!薄笆戆l(fā)墨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緣飾雖天然失硯之用。”米芾他總結了宋代制硯的標準,首先是實用第一,第二是石硯中的天然色彩,第三就是雕刻裝飾。天然色彩和雕琢裝飾這是很有見地的。蘇軾也說:“硯之美止于滑而發(fā)墨,其他皆余事也?!边@里講的是對硯石的用處,對于現代收藏來說,這類硯必定被當代文學大家視若珍寶,現代的太多的收藏家對于藏品的要求就是質量好,外形美觀,未來增值可能性高。對于這些要求,好的硯雕全部滿足了。前面說了品鑒硯的兩大特征:石質、研墨性能,接下來來看看硯在雕刻方面的講究。硯石雕刻一般要求遮疵顯美,不顯刀痕。傳統(tǒng)的硯刻技法一般采用深、淺浮雕(高、低浮雕)、以線刻為主,輔以圓雕、鏤空交相搭配,使硯臺看起來圓潤、細膩干凈。硯雕藝術是一種具有實用性的藝術,首先就在于它們的有用。硯雕作為一門雕刻藝術,要求內容與形式兩者統(tǒng)一,硯的核心特征就是硯池和硯堂,通常的情況下,對于硯雕而言,硯堂、墨池的面積相對于整個硯面上的比例要恰當,任何一塊硯石都有它的形狀,或圓、或方的、或自然等等。自然硯是指保持石料的自然形狀,由形造勢、雕琢成硯,或是在自然形狀的基礎上,稍作裁截、加工而制成的硯。根據使用方式的區(qū)別,有的硯堂比較開闊,便于磨墨,有的硯池略深,易于存墨,有的硯池與硯堂分離。硯池也可以儲存清水,有蘊養(yǎng)硯身的功能。根據不同的需求來改造硯堂、硯池的形狀、深淺、等,再加以紋飾的雕刻,使硯在具備實用功能的基礎上兼具了觀賞性的意義。數千年來,硯雕歷經滄海桑田傳承至今尚能被人們所喜歡和收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實用性和雕刻的藝術性。雕刻賦予硯靈魂,是一個創(chuàng)造升華的過程。從硯的發(fā)展歷程來看,歷代的硯雕大師在制硯這一過程中,除了強調硯的使用功能之外,都在不停的創(chuàng)造和搭配更適合硯的外觀造型和裝飾紋理,用來迎合當時人們的藝術欣賞情趣,以提高硯器本身的價值。而對于現在來說,硯雕就是古代審美藝術的結晶,具備了不輸于其他文物的收藏價值,隨著時間的流逝,硯雕的價值必將水漲船高。
4.總結
硯雕與玉雕一樣,是一個漫長的專研過程,從開始設計到各項工序的完成是一次性的。一件好的硯雕藝術品不僅具備絕妙的雕刻技巧和獨具匠心的設計,同時體現著中華文化關于雕刻、繪畫、書法、以及文字等方方面面的藝術修養(yǎng)。硯雕,如碑刻,似玉雕,是集雕刻繪畫為一體的文房瑰寶。一方方樸實的硯臺歷經了數千年 的文化傳承,承載著我國古代文明社會各個時期的審美標準。故而,硯臺不單單只是作為萬千文人雅士的研墨工具,更是我們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歷史時代的文明縮影。其上刻制的人物、山水、鳥獸、古老器物等各類題材都顯示出一種高雅脫俗的大家風韻,滿滿的書香氣息,整體流露出濃濃的詩意。硯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載體,是歷代文人畫家心中的圖騰。藝術是為了展示美,藝術家則負責為藝術作品賦予人文精神。我們應該相信,端莊厚重、古樸大氣、優(yōu)雅細致、生動活潑、散發(fā)風韻的文人硯雕將會成為收藏市場的一批黑馬。
參考文獻:
[1]李鐵明.雕刻藝術與創(chuàng)作[M]. 上海:傷害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2]鄭轍.硯和硯的研究現狀[J]. 珠寶,1991(0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