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田 單慶玲
摘要:語言是在動態(tài)的認知過程中進行的。人類的身體是人們認知世界的源泉,具身性注重認知對身體的依賴。本文旨在探究在理解111的抽象意義時,如何運用了人類的身體經驗,將這一抽象概念經過心智加工形成隱喻和意象圖式的概念結構。本研究有助于英語學習者有效學習和準確應用介詞in。
關鍵詞:介詞;111;具身性
1前言
隱喻和意象圖式作為理解抽象概念的有效認知手段,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理解介詞in的具身性。
2語言的具身性
“具身”是指人們對身體的經驗。Lakoff和Johnson將體驗哲學視為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認為人們的范疇、概念和心智并非是外部現實的直接體現,而是由人們的身體經驗獲得。從現實世界到語言輸出所構成的連續(xù)統(tǒng),基于人與自然世界的互動來實現。具身認知的兩組基本思想中,認知與身體的關系在于身體的屬性、身體的活動和身體的感知一運動系統(tǒng)對認知具有塑造作用。人們通過身體、經驗、大腦和心智中獲得的隱喻也是以體驗為基礎的,這就將主觀判斷與感覺運動經驗連接在了一起。人類的具身體驗來源于身體與世界的緊密聯(lián)系。另外一組具身認知的思想認為身體對認知具有塑造作用,而環(huán)境是認知的構成成分。語言的具身性不僅體現在人們對世界的認知過程中,也存在于人們使用的語言中。人們利用他們熟悉的身體來隱喻其他事物,然后經過范疇化形成概念和意象圖式。
3隱喻
隱喻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工具,是建立在主客觀相結合的經驗基礎上的語言觀。隱喻將基本的身體經驗通過映射機制投射到抽象的認知域上,從而達到以具體事物理解抽象概念的目的。例如句子:Life is a journey將life這個概念引入joumey的概念系統(tǒng)中理解。Life這一抽象概念難以理解,當用我們所熟悉的journey進行轉換時變得易于理解。該句實現了從life“靶域”到journev“源域”的投射過程。相似的,介詞in也可用于當界標類似“一條直線”,因此,我們可以對字母序列XXXBXXX說,“There is a B in a line of Xs”。事實上,我們甚至可以測量X的高度。這就是為什么in被用于表達式如people standing in a line/queue/row中。
介詞in在表達狀態(tài)、條件、環(huán)境、行為、情緒時存在大量空間隱喻的表達。例如,我們可以說in/out of trouhle,in a deep depres-sion,in a(state of)denial等。相似的還有get into/out of deht, fallin/out of love表示陷入某種狀態(tài)和窘境等。我們也可以說Am Iright in saying that you felt sad?介詞in與表示行為的動詞連用,起到了將行為動作空間化的作用。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語言片段用來表示“容器”,如我們說express our thoughts in words/phrases。諸如words和phrases此類的詞都可表示“容器”與in搭配。
4意象圖式
介詞in最重要的意象圖式是“容器圖式”,這源于人身體在空間中的感受。意象圖式是經過反復的體驗的抽象概念而獲得,具有空間上的邏輯。這種空間邏輯義通過意象反應用于空間推理中,整個過程中具身性的思想貫穿始終。從意象圖式角度分析介詞可以體現出介詞的具身性。在in的容器圖示中存在一種情況,即非真正幾何上的in的狀態(tài)。假設我們有一個豎直的盛滿蘋果的碗。假設我們再加幾個蘋果,然后把香蕉放在上面,香蕉的擺放位置已經超出碗邊緣。此時我們仍會說這些額外的蘋果和香蕉是在碗里,而不在碗之上。這是因為我們使用in時不僅包括幾何上包含,還包括功能性包含。我們移動碗,當然也會把香蕉移走。因此,碗起了裝香蕉的功能。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易進行心理格式塔完形。例如,若我們俯瞰巨石陣,可以說一些大石頭形成一個圓。事實上,石材之間存在明顯間隙并不是常規(guī)的圓。因格式塔完形才使我們看到一個圓。同樣,當我們從側面看一個碗時,會自動完成沿邊向上的曲線。這些線內的任何東西都在碗完整的格式塔中,因此被認為是在碗內。然而,“格式塔完形”并不像“功能性包含”那樣解決許多介詞上的困惑。若將碗口朝下蓋住蘋果,此時蘋果明顯在碗這個封閉空間里。我們卻不用in the howl而是umler the howl。因為現在碗不是容器,而是充當蓋子。若用煙填滿這個朝下的碗,將它放在桌上,煙就不會冒出來,此時可用in。簡言之,in特別應用在界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包圍主體,且防止其脫落或逸出的情境下。因此意象圖式在我們理解in的相關表達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結束語
語言的具身理論實現了語言的認知與現實世界的有機結合。依靠空間概念、身體、大腦和環(huán)境的互動從具身認知的角度研究介詞in在隱喻和意象圖式方面的具身性,進一步表明認知語言學是客觀而現實的。
參考文獻
[1]李恒威,盛曉明.認知的具身化[J].科學學研究,2006(2).
[2]葉浩生.“具身”涵義的理論辨析論[J].心理學報,2014(7).
[3]Seth Lindstromherg. English Prepositions Explained Revised Edi-tion[M].John Benjamins Puhlishing Company,2010.
作者簡介:呂田(1994,08-),女,漢族,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研究生,哈爾濱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語言學;單慶玲(1998,03-),女,漢族,黑龍江省大慶市人,研究生,哈爾濱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