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暉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5-0148-01
2019年12月,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持續(xù)發(fā)現(xiàn)多起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診斷為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甚至出現(xiàn)了重癥和與死亡病例[1]。目前,新型冠狀病毒已經(jīng)蔓延多個國家,國外以意大利、美國等居多,疫情進入比較嚴峻復雜的時期。為了抗擊新型冠裝病毒肺炎,醫(yī)護人員一直奮斗在疫情的最前線,為抵抗病毒的侵襲和感染,做好醫(yī)療防護尤為重要,可以避免交叉感染和職業(yè)暴露[2,3]。筆者于2020年1月28日隨上海市第三批援鄂醫(yī)療隊逆行進駐武漢第三醫(yī)院,參與新冠重癥患者的救治護理工作。現(xiàn)為了減少院內(nèi)感染,將在近2個月的救治護理重癥患者時的防護措施總結如下:
1 新冠簡介
1.1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特征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由于SARS-CoV-2感染導致的肺炎,其重型和危重癥的患者常合并呼吸困難和低氧血癥,需要接受正確的呼吸支持治療[4]。經(jīng)高流量氧療相比傳統(tǒng)氧療有較大的優(yōu)勢[5]。2020年2月11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在瑞士日內(nèi)瓦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屬β屬冠狀病毒,有包膜,顆粒呈圓形或橢圓形,常為多形性。此病毒對熱和紫外線較敏感,56攝氏度30分鐘、75%乙醇、過氧乙酸、含氯消毒劑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目前流行病學調(diào)查和研究結果,新冠病毒潛伏期為1-14天,大多為3-7天;主要的傳染源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無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是傳染源。傳播途徑主要為經(jīng)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在相對密閉的環(huán)境中長時間暴露與高濃度氣溶膠的情況下存在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而且人群普遍易感。
1.2臨床表現(xiàn)
以發(fā)熱、干咳、乏力為主要的表現(xiàn)。部分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瀉等癥狀。重癥患者多在發(fā)病一周后出現(xiàn)呼吸困難或低氧血癥,嚴重者可快速進展為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血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及多器官衰竭等。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為中地熱,甚至無明顯發(fā)熱。
1.3實驗室檢查
病原學檢查在咽拭子、痰液、血液、糞便等標本中均可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血清學檢查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在發(fā)病3至5天后出現(xiàn)陽性,IgG抗體滴度恢復期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6]。
綜上所述,新型冠裝病毒的傳播途徑可為多途徑傳播,醫(yī)護人員在臨床中的安全防護尤為重要。
2 防護要求
2.1 隔離要求
條件允許時,患者應選單間隔離;當隔離病室不足的條件下,可將開放引流、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同室隔離;床與床的間距≥1米,以減少互相接觸直接接觸的機會;病室出入口的門應隨時保持關閉狀態(tài),每日病室應保持通風換氣2次,每次為30分鐘,醫(yī)院內(nèi)禁止使用有循環(huán)回風的全空氣系統(tǒng),在疫情期間有循環(huán)回風的全空氣系統(tǒng)必須停止使用。病室用0.5%過氧乙酸或3%過氧化氫噴霧,每日2次,地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拖地,每日2次?;颊咴诓》繎宕骺谡?,且每日更換;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紙巾遮掩口鼻,使用后丟棄在免觸式垃圾桶里。做好患者用物等的清潔消毒,嚴格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的處理,嚴格終末消毒。
2.2 防護要求
我國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進行甲類管理。根據(jù)甲類傳染病的管理要求,應嚴格遵守標準預防的原則,嚴格遵守消毒隔離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工作時必須穿工作服、隔離衣、防護服、工作帽、防護口罩、護目鏡和腳套,戴乳膠手套。處理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的患者需進行三級防護,在二級防護的基礎上還應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做好雙向防護,既要防止病毒從患者傳至醫(yī)護人員,也要防止醫(yī)護人員傳至患者,所以每項操作前后均要做好手衛(wèi)生[7]。
2.3 防護用具的要求
防護口罩使用N95型,要求密合型,配有鼻夾,具有良好的表面抗?jié)裥?。防護服的防護等級及性能要與使用環(huán)境的需求相一致;防護服的尺碼大小適宜,過大或過小都會在工作中造成不便,會引起意外的撕壞或掛懷,從而造成醫(yī)護人員的職業(yè)暴露;穿戴前要檢查防護服的完整性。在工作的過程中,要注意防護服被持續(xù)污染時,必須在其規(guī)定的防護時間內(nèi)更換。若防護服發(fā)生破損,應立即更換;對氣密性或密封性好的防護服,由于處于相對隔離的空間工作,建議遵循兩人伴行的原則,即至少兩人一起共同進入工作區(qū)域,以備在萬一發(fā)生狀況時可以及時救助;防護服脫下時應當是內(nèi)表面朝外,用卷的方式由上往下邊卷邊脫,將外表面和污染物包裹在里面,避免污染物接觸到人體和環(huán)境。特別注意的是在出隔離病區(qū)前一定要進行防護服的清潔去污,以避免在脫下時醫(yī)護人員被防護服表面的有害物質(zhì)傷害或污染。脫防護手套前要盡量避免接觸防護服的外表面,手套脫下后要盡量接觸防護服的內(nèi)表面。脫防護用具的時候均要做到每執(zhí)行一步均要免洗洗手液六部洗手法洗手,以避免病毒散在傳播。
2.4醫(yī)護人員的防護
選擇身體和心理素質(zhì)好且業(yè)務能力強的醫(yī)理人員到隔離病房工作。合理安排工作時間,避免過度勞累,增加醫(yī)務人員的營養(yǎng)膳食,注意勞逸結合;關心醫(yī)護人員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進行心理疏導[8];嚴格進行體溫監(jiān)測,每日兩次;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管理的培訓和健康教育,特別加強醫(yī)務人員上崗前的培訓,正確導向,提高醫(yī)務人員的防范意識,增強職業(yè)保護意識。
3 防護注意點
防護鏡內(nèi)面涂層清潔劑,可防起霧。護目鏡起霧不僅給醫(yī)護人員造成工作上的不便,而且還會造成醫(yī)務人員眼壓的增高,從而會造成醫(yī)護人員頭痛、頭暈等癥狀。目前我們在臨床操作中均使用碘伏涂與護目鏡的內(nèi)部表面,讓其自然代干效果會更好一點,但使用碘伏勢必會造成一定的浪費,我們可以尋求更好的方法來防止護目鏡起霧。比如:護目鏡是否增加或過濾的排氣孔,或鏡面內(nèi)層增加防霧層面,以免出汗遇鏡面起霧。
4 小結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流行范圍廣,人群普遍易感,再加上對新發(fā)疾病的認識不足,做到早發(fā)現(xiàn)和早診斷較為困難,防范措施難以提早落實。新冠在短時間內(nèi)造成大范圍的流行,給地方和國家?guī)砭薮蟮膿p失。我們應該提高對新冠傳染病的認識和警惕,做到對此類患者的早發(fā)現(xiàn)、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早控制是控制新冠肺炎傳播的關鍵。作為醫(yī)務人員應客服麻痹思想,正確掌握標準預防,嚴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制度[9]。另外,醫(yī)務人員的慎獨精神在防范中也不容小覷。我們應該積極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有限控制發(fā)病率,杜絕在人群中傳播[10]。
參考文獻
[1] Li T,Lu H,Zhang W.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VID-19 patients. Emerg Microbes Infect,2020,9:687-690.
[2] El Zowalaty M,J?rhult J. From SARS to COVID-19: A previously unknown SARS- related coronavirus(SARS-CoV-2)of pandemic potential infecting humans-Call for a One Health approach. One Health,2020,9:100124.
[3] Elston D.The coronavirus (COVID-19) epidemic and patient safety.J.Am.Acad. Dermatol,2020,82:819-820.
[4] 嚴杰,李明遠,孫愛華,etal.2019新型冠狀病毒及其感染性肺炎[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20,40:1-6.
[5] 朱耐偉,趙平,戚中田.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治療研究現(xiàn)狀. 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20,40:7-10.
[6] Li Y,Hu Y,Zhang X,etal.[Follow-up testing of viral nucleic acid in discharged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ype of 2019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Zhejiang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2020,49.
[7] Chen X,Tian J,Li G,etal.Initiation of a new infection control system for the COVID-19 outbreak.Lancet Infect Dis,2020,20:397-398.
[8] Chen Q, Liang M,Li Y,etal.Mental health care for medical staff in China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Lancet Psychiatry,2020,7:e15-e16.
[9] Zhong Q, Li Z,Shen X,etal.[CT imaging features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linical type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Zhejiang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2020,49.
[10] 陸婉清.科學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J].安徽科技,2020: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