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婦女/性別學科名稱范式的演變及發(fā)展趨勢
——基于婦女/性別的文獻研究

2023-12-21 08:44:28李乾坤
關鍵詞:名稱范式婦女

王 晶,李乾坤

(1.東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2.河南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3)

一、問題提出

學科范式是指在某學科領域進行科學研究的一整套理念、信念和規(guī)范,“是常規(guī)科學的前提,也是某一種研究傳統(tǒng)形成和延續(xù)的起源。有了一種規(guī)范,有了規(guī)范所容許的那種更深奧的研究,這是任何一個科學部門達到成熟的標志”(1)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李寶恒、紀樹立譯,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0年,第8—9頁。。“每一個學科都有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研究范式,它不僅體現(xiàn)學科的學術共識,而且在具體實踐中維護學科的集體意志和風格。”(2)葉文振:《女性學的研究范式與學科價值》,《中國婦女報》2020年8月18日,第5版。經(jīng)過40多年的本土化發(fā)展,中國婦女學的學科范式已初具雛形。就其元范式來說,該學科領域不同流派的學者都以女性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為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具有女性的價值立場,認為女性是受壓迫的、遭遇著不公平的待遇;都懷有通過女性研究、女性運動的推進及社會各方力量的配合改變女性弱勢地位堅定信念;都堅持男女平等價值觀和實現(xiàn)兩性和諧發(fā)展的科學理念。正是這種對婦女/性別學學科價值的共同信仰,催生了婦女/性別研究的學術共同體。就婦女/性別學的研究程式來說,在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和社會性別理論的統(tǒng)合之下共同的學術話語體系和方法論體系基本形成。

目前,學術界關于婦女/性別的研究議題十分廣泛,對婦女/女性學科建設的探討也比較豐富。但是,對婦女/性別學學科范式的研究成果還不十分豐富??v觀已有研究成果,一是研究婦女/性別分支學科范式的成果較多,主要論述了社會性別理論在婦女/性別史(3)杜芳琴:《三十年回眸:婦女/性別史研究和學科建設在中國大陸的發(fā)展》,《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第4—11頁。、性別與領導力(4)郭愛妹:《性別與領導力研究的范式轉變》,《婦女研究論叢》2016年第3期,第117—123頁。、性別與傳播(5)張敬婕:《論性別與傳播交叉研究的兩種范式》,《國際新聞界》2012年第2期,第37—44頁。⑥ 張靜民、陳以锘:《女性影展的多維度解析:內(nèi)涵、范式與空間》,《電影新作》2021年第4期,第136—141頁。、女性體育(6)熊歡:《體育背景下性別的理論化——論女性主義范式對女性體育研究的建構》,《體育科學》2014年第7期,第3—11頁。、女性主義教育(7)苗學杰:《女性主義教育研究范式的發(fā)展與走向》,《外國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第24—28頁。、女性主義民俗學(8)康麗:《從性別麻煩到范式變革:中國女性主義民俗學的建設》,《民俗研究》2022年第3期,第68—75頁。、女性主義文學(9)張宇:《論1940—1970年代中國文學的性別批評范式》,《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第19—26頁。(10)劉希:《后結構理論與中國女性主義批評——以社會主義文化研究中的婦女“主體性”為中心》,《文藝理論研究》2021年第1期,第177—188頁。、婦女發(fā)展(11)徐進、李小云、武晉:《婦女和發(fā)展的范式:全球性與地方性的實踐張力——基于中國和坦桑尼亞實踐的反思》,《婦女研究論叢》2021年第2期,第14—26頁。、女性主義科學研究(12)董美珍:《論走向性別平等的科學范式轉換》,《民主與科學》2021年第4期,第30—33頁。等分支學科或交叉學科領域的應用所引起的研究觀念、視角和方法的轉變及其發(fā)展趨勢;二是關于婦女/性別學科基礎理論某一理論流派研究范式的論述較多,大多集中于對西方女權主義某一理論分支的研究,如對傳統(tǒng)女性主義和新女性主義研究范式的對比研究(13)楊鳳:《范式轉換:新舊女性主義之間》,《思想戰(zhàn)線》2010年第5期,第30—33頁。、對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理論范式推進困境的分析(14)李杰:《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理論的范式推進及其研究困境》,《河北學刊》2007年第4期,第253—255頁。、對生態(tài)女性主義批評范式的反思(15)劉巖:《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學理基礎與批評范式反思》,《國外文學》2016年第1期,第10—18頁。等,而從婦女/性別學科范式立場出發(fā)進行學科研究的成果較少。其中,韓賀南從女性學創(chuàng)建的承諾、女性學知識生產(chǎn)的出發(fā)點及建構方式、女性學知識的邊界等層面,對女性學學科范式的基本要素——女性學的研究對象和知識領域做了探討,認為“人與性別是這一學科的基本問題”(16)韓賀南:《女性/性別學學科范式再探析——研究對象與知識領域》,《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第51—55頁。,“有性別的女性”是女性學學科范式的元問題(17)韓賀南:《再論女性學學科制度:“元問題”與研究領域》,《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第31—38頁。,女性學的知識體系建構及其獨立學科地位的獲得是圍繞著這一中心問題展開的;李乾坤、李巖、張小寶探討婦女/性別學科基礎理論的基本構成、發(fā)展歷程及其在建構中國特色婦女/性別學過程中的角色作用,認為“中國婦女/性別學科基礎理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為指導,既在繼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女性文化基礎上建構本土的學科基礎理論,又積極借鑒外來的優(yōu)秀女性主義理論成果,實現(xiàn)了由一元到多元的轉換與發(fā)展,為婦女/性別學學科范式的形成和完善奠定了理論基礎”(18)李乾坤、李巖、張小寶:《婦女/性別學科理論范式芻議》,《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第7—11頁。;葉文振針對女性學學科研究方法范式做了探討,主要論述了女性學的理論建構方法、資料收集方法、假設檢驗方法等,厘清了女性學學科范式建構的一些基本問題(19)葉文振:《論女性學的學術范式與研究方法》,《東南學術》2006年第6期,第169—175頁。。上述研究為婦女/性別學科范式發(fā)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統(tǒng)一的學科名稱也是學科范式形成的重要維度。誠如社會學之所以能成為獨立學科就得益于孔德1839年提出社會學名稱。有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學科名稱才能有相對穩(wěn)定的學科內(nèi)涵及外延,而目前從學科名稱范式上探討婦女/性別學科名稱多元分化狀態(tài)及其發(fā)展態(tài)勢的研究還很少。雖然也有少數(shù)研究探討了“婦女研究”與“婦女學”的區(qū)分(20)王政:《淺議社會性別學在中國的發(fā)展》,《社會學研究》2001年第5期,第34—44、27頁。(21)周顏玲、仉乃華、王金玲、范曉光:《前景與挑戰(zhàn):當代中國的婦女學與婦女/性別社會學》,《浙江學刊》2008年第4期,第202—216頁。,以及“女性學”與“婦女學”的概念分歧(22)莫文秀主編:《中國婦女教育發(fā)展報告No.1》(1978—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333—366頁。,但是很少有研究關注婦女/性別學科名稱多元分化與學科發(fā)展的關系及其對學科范式的影響。自20世紀80年代西方婦女學傳入中國,其學科名稱在本土化過程中不斷發(fā)生變化,從“婦女學”“女性學”到 “社會性別學”再到“婦女/性別學”的演變,呈現(xiàn)出該學科名稱多元共存的態(tài)勢。那么,這些學科名稱是如何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經(jīng)歷了怎樣的演變過程?不同學科稱謂的使用邊界如何?各自背后的理念又有何異同?這些是我們深入了解與建構婦女/性別學科范式亟需破解的重要問題。

二、“婦女學”學科名稱的傳入與興起

婦女學(women’s studies)產(chǎn)生于20世紀60—70年代西方女權運動第二波浪潮,首先出現(xiàn)在美國的教學和科研領域之中,其英文原意是指“大學進行的、有關婦女和性別的學術研究、課程建設和教育實踐活動,其目標和任務是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批量的有關婦女與性別的知識生產(chǎn)與再生產(chǎn)活動”(23)杜芳琴:《中國婦女學成熟的標志:研究、課程和機制的全面推進》,《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第5—6頁。。伴隨著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西方婦女學傳入中國。1982年5月,白井厚、何培忠在《爭取女權運動的歷史和婦女學》一文中首次將“women’s studies”翻譯為“婦女學”(24)白井厚、何培忠:《爭取女權運動的歷史和婦女學》,《國外社會科學》1982年第4期,第66—69頁。,介紹了西方婦女學的建構歷程,為此學科名稱在國內(nèi)的流行起到了示范作用。在中國最早提出建立婦女學的學者是鄧偉志(鄧天縱為其曾用名),其在20世紀80年代發(fā)表的3篇文章《婦女問題雜議》(25)鄧天縱:《婦女問題雜議》,《解放日報》1982年11月26日。、《完善和發(fā)展婦女學問題》(26)鄧偉志:《完善和發(fā)展婦女學問題》,《婦女工作》1984年第9期。、《迎接婦女學的黃金時代》(27)鄧偉志:《迎接婦女學的黃金時代》,《報刊資料選匯(婦女組織與活動)》1982年第2期,第31—32頁。,第一次較為系統(tǒng)地論述了“婦女學建設的必要與可能”“婦女學的理論框架”“婦女學的中國特色”等中國婦女學建設的基本問題,揭開了中國婦女學學科建設的序幕。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以婦女學命名的研究開始興起,特別是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在中國的召開,增強了中西文化交流,婦女學因此進一步引起中國學者的特別關注,并在1995年迎來第一波研究高潮(見圖1)。婦女學課程也在中國高校開始出場,《婦女學概論》(1987)、《中國婦女學》(1988)、《民族婦女學》(1990)、《婦女學基礎理論》(1992)、《婦女學吶喊》(1994)等教材相繼出版。這一階段中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者們主要探討的是婦女學科建立的必要性,初步探討了婦女學的定義、研究對象、研究特點、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領域。而婦女學的基礎理論范式仍堅持馬克思的婦女理論分析框架,對西方婦女理論很少論及。

圖1 中國知網(wǎng)以“婦女學”命名的學術期刊文獻演進趨勢圖(1979.1.1—2023.7.10)

2000年以后,婦女議題引起了中國學者的廣泛關注,關于婦女學的研究進入更多學者視域,以婦女學為名稱的研究成果增多。如圖1所示在2005年北京世界婦女大會十周年之際再次達到頂點,而且對婦女學的研究也更為深入,開始深入探討“婦女學的教學目標以及如何本土化問題”(28)許潔英:《婦女學教學本土化的兩點思考》,《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第122—125頁。、“進入教育體制機制化和主流化問題”(29)杜芳琴:《婦女學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第44—46頁。(30)杜芳琴:《全球視野中的本土婦女學——中國的經(jīng)驗:一個未完成的過程》,《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第142—151頁。、婦女學理論框架問題等關于婦女學學科界定的問題。截至2023年7月底,中國知網(wǎng)關于婦女學有效研究文獻數(shù)已達69篇。這些研究在強調(diào)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理論指導地位的同時,能夠“勇敢地站在理論最前沿去探尋不同視角的應用”(31)周顏玲、仉乃華、王金玲、范曉光:《前景與挑戰(zhàn):當代中國的婦女學與婦女/性別社會學》,第214頁。,嘗試運用社會性別理論作為“中國婦女學”的分析框架。

婦女學學科名稱之所以能夠興起,是因為:一是受翻譯習慣和方法影響,最早介紹西方“women’s studies”的中國學者將其直譯為“婦女學”,緊隨其后的研究者也樂于接受如此翻譯,并加以推廣,特別是當時有一定地位和影響力的鄧偉志在深化研究基礎上的宣傳推介,加深了研究者對婦女學學科名稱的印象和認同;二是改革開放初期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為“婦女學”的創(chuàng)建提供了便利,在上海、江蘇、安徽、江西、湖南、廣東、貴州、吉林等省市成立的婦女學會和在高校中設立的婦女研究機構成為研討推廣“婦女學”的重要平臺;三是婦女學學科名稱與當時國內(nèi)具有優(yōu)勢主導地位的婦女解放學說相契合,而且此前將近半個世紀的婦女解放實踐和婦女研究更是賦予“婦女”一詞特殊的政治社會意義。由此,“婦女學”學科稱謂的一時風行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女性學”學科名稱的后來居上

中國女性學學科名稱的提出稍晚于婦女學。1986年,在翻譯日本學者富士谷篤子主編的女性學教材時,張萍首次使用了女性學的學科稱謂。1989年,由羅萍主編的《新女性學》公開發(fā)行,成為第一本以“女性學”命名的本土教材,但一度處于形單影只的狀態(tài)。1995年之前,以女性學命名的研究文獻以介紹國外女性學為主,如《女性學在美國》(32)陳一筠:《女性學在美國》,《國外社會科學》1988年第9期,第9、74—76頁。、《日本女性學印象》(33)孟憲范:《日本女性學印象》,《婦女研究論叢》1992年第2期,第57—60頁。、《當代國外女性學概述》(34)金蓓:《當代國外女性學概述》,《社會科學》1996年第5期,第66—70頁。等,本土化研究尚未出現(xiàn)。

圖2 中國知網(wǎng)以“婦女學”和“女性學”命名的有效文獻演進趨勢圖(1979.1.1—2023.7.10)

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后,更多中國學者選擇使用女性學名稱。1995—1998年,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以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舉辦為契機,聯(lián)合日本城西大學舉辦了三屆“中日女性學比較研討會”,有力推動了本土女性學研究的發(fā)展。1999年,啜大鵬的《試論創(chuàng)建女性學學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和錢煥琦的《女性學論綱》開啟了本土“女性學”學科名稱下的學術探討。如圖2所示,“女性學”學科名稱下的研究文獻以2001年為轉折點開始超過婦女學,并后來居上。截至2023年7月10日,中國知網(wǎng)已發(fā)表的女性學命名的有效學術文獻達245篇。以女性學命名的著作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僅以女性學命名的教材就達20多本。在女性學學科主流化方面,1998年女性學進入北京大學社會學碩士專業(yè)招生方向,邁出了女性學學科名稱主流化的第一步;2001年中華女子學院建立女性學系,進入教育部本科招生計劃;2006年,第一個女性學本科專業(yè)在中華女子學院設立,使女性學學科名稱主流化又上一個新臺階。在理論范式方面,中國學者逐漸認識到盡管西方女權主義是一個流派眾多、世界觀和方法論各異的理論萬花筒,但其和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都是為女性的解放和全面發(fā)展服務的,都以創(chuàng)建一個性別平等的和諧社會為旨歸。他們積極嘗試借鑒西方女權主義理論范式,在具體層面解決阻礙當代中國婦女解放發(fā)展的新矛盾、新問題。

如何理解學科名稱由婦女學向女性學的轉變?如果從廣義上來看,婦女學和女性學屬于同義語,都是從學科角度研究婦女/女性問題的,具有同一個學科屬性,擁有相同的學科范式。如果從狹義上看,也有微弱差別。婦女學產(chǎn)生于西方白人中產(chǎn)階級婦女群體,內(nèi)含種族和階級優(yōu)越性,并不涵蓋西方婦女整體,西方女性學就是對其傳統(tǒng)婦女研究觀念的批判式超越。與西方相比,中國的“婦女”屬于同詞,具有不同含義?!皨D女”一詞在中國的語境下特指已婚、有了孩子、年齡比較大的女性群體,是一個平等的概念,沒有階級階層歧視,涵蓋范圍比西方要更為廣泛,但也不是全面覆蓋,不包括年幼和年輕未婚女性,因此嚴格意義的中國婦女學研究不能代表所有女性的經(jīng)驗;而且二者文化象征意義也不同,在中國,婦女多指沒有文化或等同于家庭婦女,在婦女解放過程中賦予其特殊的政治含義,而女性不僅涵蓋面廣,研究議題更為全面,具有比較少的政治色彩,更凸顯文化色彩,使學科更加客觀中立化。而且,“女性”一詞在中國還有其獨特意義,發(fā)端于“五四”時期的新女性運動,代表有知識、有文化、有思想、懂時尚的新女性群體。與封建枷鎖之下思想被束縛、被規(guī)訓的傳統(tǒng)婦女不同,“女性”一詞還內(nèi)含正面、進步、新思潮的意思。于是,在婦女學傳到中國的過程中學科名稱開始分化,女性學名稱呈現(xiàn)強勢發(fā)展。由此可見,學科名稱由婦女學發(fā)展到女性學,也是西方女性學本土化的表現(xiàn)和結果。一方面表現(xiàn)婦女與女性存在著中西方詞語的誤用,中國語境下的女性有對五四以來知識“新女性”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對“文革”時期婦女政治話語的反思與規(guī)避。更為重要的是,“女性”一詞在立場方面更為客觀中立,與20世紀末科學主義浪潮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科學化趨向契合,使女性學的學科名稱在婦女/性別學界目前仍具有重要地位。

四、“社會性別學”學科名稱的凸現(xiàn)

20世紀90年代,社會性別理論已經(jīng)被聯(lián)合國采納,也被國際學術界認同為重要的分析范式?!吧鐣詣e理論在西方學術界產(chǎn)生了很大的沖擊力。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學者(包括許多男性學者)用這個新的分析范疇研究出了大量新的學術成果?!?35)王政:《婦女學的內(nèi)容與目標》,《思想戰(zhàn)線》2002年第1期,第104頁。受西方同儕的影響,有些中國學者開始考慮推動“婦女學”和“女性學”朝著更加學術化和價值中立的學科方向發(fā)展。特別是1995年的世界婦女大會將“社會性別”凝練為“性別意識主流化戰(zhàn)略”推廣至世界各國?!吧鐣詣e”也因此以1996年翁乃群的本土化研究《女源男流:從象征意義論川滇邊境納日文化中社會性別的結構體系》(36)翁乃群:《女源男流:從象征意義論川滇邊境納日文化中社會性別的結構體系》,《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第46—53頁。為起點,迅速滲透到各個學科領域,成為至今仍頗受青睞、非常時髦的學術熱詞。于是,“社會性別學”成為學科名稱的一種新選擇。

2001年,王政在《淺議中國社會性別學發(fā)展》一文中首次使用了“中國社會性別學”這一名稱,并從學科建設視角探討了社會性別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成為該學科名稱的主要倡導者和推動者。2003年,杜芳琴在《將社會性別納入高等教育和學術主流——“發(fā)展中國的婦女與社會性別學”課題介紹》一文中首次使用“婦女與社會性別學”的學科稱謂。2005年,她又在《中國婦女學成熟的標志:研究、課程和機制的全面推進》一文中提出:“鑒于社會性別已經(jīng)成為婦女學和婦女研究的重要范疇和核心概念,筆者主張用‘婦女與社會性別學’來表述在高校進行的這場知識和教育的革命性工程。”(37)杜芳琴:《中國婦女學成熟的標志:研究、課程和機制的全面推進》,《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第6頁。2006年8月,“婦女/社會性別學學科發(fā)展網(wǎng)絡”(NWGS)成立,由來自全國高校、科研機構、黨校、婦聯(lián)以及其他民間組織的教師、研究人員等組成,致力于發(fā)展子網(wǎng)絡、開發(fā)課程、組織師資培訓。由此,婦女/社會性別學科名稱得到廣泛傳播。此后,相繼有4本教材用書以此為名稱,如黃約主編的《社會性別教程》(2007),劉建中、孫中欣、邱曉露主編的《社會性別概論》(2010),佟新所著的《社會性別研究導論》(2011)。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王金玲則“將學術組織、專業(yè)研究與教學機構、信息資料中心和媒體、學術隊伍、學術研究、課程開設、人才培養(yǎng)、學術聲譽與社會貢獻作為八大基本指標,即一級指標,下設 28 個二級指標、88 個三級指標”(38)王金玲:《中國的婦女/社會性別學評估指標及評估》,《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第59—68頁。,初步建構起中國婦女/社會性別學評估體系,有力地推進了婦女/社會性別學的學科化。社會性別學的學科名稱影響力進一步增強,相關研究也達到一個新高度。截至2023年7月10日,中國知網(wǎng)以“社會性別學”和“婦女/社會性別學”為名稱的有效文獻已有27篇,這些研究的理論范式以社會性別理論為主導范式。

但是,國內(nèi)外學界對社會性別學能否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至今尚未達成共識,還沒有明確以“社會性別學”命名的教材,學者更多的是把社會性別作為一種視角和研究范式,將其作為一種有效的分析工具和理論,“社會性別學”視野下的專題研究較多,關注其名稱下學科發(fā)展的研究相對較少。因為相關研究者認為盡管社會性別學比女性學的學科稱謂更為客觀中立,但是其中立性更接近一種無差別對待,會使大眾忽視父權制仍然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女性所遭受的實質不平等,存在著掩蓋女性弱勢地位的隱憂。所以,“社會性別學”作為學科名稱一時還難以推廣開來,難以與具有鮮明女性立場的“女性學”學科名稱相匹敵。

五、“婦女/性別”學科名稱的主流化趨勢

2003年,對中西方婦女發(fā)展道路和婦女研究擁有深入理解的李小江在《探索婦女/性別研究與高等教育共同發(fā)展的新路子》中首次使用“婦女/性別”稱謂。2005年,譚琳在《將婦女/性別研究納入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主流》、林丹婭在《婦女/性別研究主流化問題芻議——從女性文學研究進入高校學科體系談起》中探討學科主流化時也使用了這一稱謂,“婦女/性別”一詞開始推廣開來。2006年,“全國婦聯(lián)與社科院、黨校、高校‘四位一體’共建21個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39)魏國英:《從女性研究到女性學學科建設——高校女性學發(fā)展脈絡》,《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第72—77、96頁。均采用了這一學科稱謂。如圖3所示,這些基地授權機構的官方或準官方背景賦予“婦女/性別”學科稱謂正統(tǒng)地位,推動了婦女/性別名稱下的研究從2006年開始超過婦女學躍居第二位,在第二批婦女/性別研究培訓新建基地的推動下,2015年曾一度超越女性學躍居第一位,足見其強勁的發(fā)展態(tài)勢。

圖3 中國知網(wǎng)不同學科名稱相關文獻演進趨勢對比圖(1979.1.1—2023.7.10)

但是通觀婦女/性別名稱下的108篇研究文獻,新聞報道類文獻占總文獻的52.8%,多是對婦聯(lián)領導下的相關研究基地的介紹,以此為研究議題的學術期刊和研究生論文分別占43.5%、3.7%,尚未出現(xiàn)以“婦女/性別學”命名的教材??梢?該學科名稱下的學術研究還略顯不足。其中,2005年劉秀麗、杜芳琴等在《在全球視野和區(qū)域比較中練就本土婦女/性別學學科的基本功》一文中才首次使用“婦女/性別學”的學科名稱;《中國婦女/性別學的“蓄勢”與“勃發(fā)”》(2015)和《作為交叉學科的婦女/性別學》(2013)這兩篇文獻介紹了中國婦女/性別學的學科發(fā)展趨勢及交叉學科的發(fā)展現(xiàn)狀;2017年王晶、李乾坤《婦女/性別學科建設芻議——以首批高校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為中心的考察》一文集中探討了2006—2016年10年間高校研究機構在婦女/性別學科建制、研究成果、社會性別教育與培訓以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成績與不足(40)王晶、李乾坤:《婦女/性別學科建設芻議——以首批高校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為中心的考察》,《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第31—36頁。;2018年宋少鵬在《立足問題,無關中西:在歷史的內(nèi)在脈絡中建構的學科——對中國“婦女/性別研究”的思想史考察》一文中從思想史的角度探討了中國“婦女/性別研究‘以婦女為中心’、重‘社會性別’輕 sexuality 研究”(41)宋少鵬:《立足問題無關中西:在歷史的內(nèi)在脈絡中建構的學科——對中國“婦女/性別研究”的思想史考察》,《婦女研究論叢》2018年第5期,第33—51頁。的學科特質及其命名的思想文化內(nèi)涵;2021年李乾坤等人所發(fā)表的《婦女/性別學科理論范式芻議》對中國婦女/性別學科的理論范式做出初步探討。目前僅有的這些研究說明婦女/性別學科名稱下的學科整合才剛剛起步。這些研究的理論范式是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理論體系的建構與發(fā)展實現(xiàn)學科基礎理論范式的統(tǒng)合,以兼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西方女權主義及社會性別理論的優(yōu)長,提升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范式的影響力。

事實上,較“婦女學”“女性學”“社會性別學”的學科稱謂來說,越來越多專家學者在探討該學科的學科建設時使用“婦女/性別”來統(tǒng)稱不同學科名稱下的研究。因為“婦女/性別”作為學科名稱超越了女性單一的維度和價值取向,而且又不失女性立場,凸顯婦女問題仍然是當代重要的社會問題。而現(xiàn)階段“婦女/性別研究”使用頻次遠超“婦女/性別學”恰恰說明這一學科名稱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寄寓學界兼收并蓄“婦女學”“女性學”“社會性別學”學科名稱及其所代表的研究范式的優(yōu)點以及籌建婦女/性別學獨立學科體系的美好愿景。相信在婦聯(lián)系統(tǒng)、高校系統(tǒng)、社會科學研究系統(tǒng)、黨政系統(tǒng)的持續(xù)推動下,“婦女/性別學”會逐步占據(jù)學科稱謂的主導位置。

六、結 語

“一個好的學科概念能夠明確昭示它的知識體系,引發(fā)人們研究的興趣?!?42)韓賀南:《“人學”與“知識論”——〈婦女學〉教材中的學科界定》,《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第34—37頁。那么,如何看待“婦女學”“女性學”“社會性別學”“婦女/性別學”這些名稱之間的同質與異質呢?它們之間是否可以替代呢?“‘婦女學’‘女性學’‘性別研究’‘婦女與社會性別學’等稱謂的背后命名不是隨意的事,其背后往往反映各自所持的理念和運作模式的差別。”(43)杜芳琴:《婦女學在中國高校:研究、課程和機制》,《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第46—52頁?!皨D女學是以婦女為中心的知識體系但并非是孤立地研究婦女而是研究性別的社會關系,‘婦女學’這個名稱不是非常貼切,所以美國也有的大學里叫做‘女權主義學’(Feminist Studies)。”(44)王政:《婦女學的內(nèi)容與目標》,《思想戰(zhàn)線》2002年第1期,第104頁。女性學中女性的內(nèi)涵是性的二元論。因此,后現(xiàn)代主義認為女性主義的結構和一維的說法難于立足,否定了將性別作為有意義的和共有的社會政治類別的觀念,從而對女性主義和女性研究存在的理由及合法性提出疑問(45)劉霓:《西方女性學:起源、內(nèi)涵與發(fā)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122頁。?!吧鐣詣e學”(Gender Studies)強調(diào)的則是對社會性別制度、社會性別關系和社會性別建構的研究(46)王政:《婦女學的內(nèi)容與目標》,《思想戰(zhàn)線》2002年第1期,第104頁。。雖然學科名稱的差別意味著分歧的存在,但是各名稱的內(nèi)涵在演進過程中經(jīng)過多次批判、整合與融合已逐漸趨同,也就是說,中國學術界對婦女/性別學科內(nèi)涵的認識已基本統(tǒng)一,揭示了中國的婦女/性別獨立的學科范式正在逐漸形成,表明了該學科強勁的發(fā)展勢頭和光明前景。所以,婦女/性別學名稱的多元并存發(fā)展態(tài)勢既體現(xiàn)了一個學科發(fā)展的良好態(tài)勢,同時也對一個學科的整合發(fā)展提出了新要求。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學科建設的進一步發(fā)展,婦女/性別學學科名稱的統(tǒng)一自會水到渠成,從而推動婦女/性別學學科范式的完善與學科的成熟。

猜你喜歡
名稱范式婦女
以寫促讀:構建群文閱讀教學范式
甘肅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維
孫惠芬鄉(xiāng)土寫作批評的六個范式
管窺西方“詩辯”發(fā)展史的四次范式轉換
當代婦女的工作
視野(2017年4期)2017-02-15 19:33:28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婦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則
海峽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09:57
精河县| 东兰县| 孝义市| 依安县| 来安县| 高台县| 合江县| 白城市| 石渠县| 十堰市| 商都县| 台江县| 广德县| 临桂县| 拉萨市| 四子王旗| 巧家县| 图片| 西吉县| 汾阳市| 高邮市| 崇明县| 定襄县| 宜兰市| 仁怀市| 佛山市| 泰来县| 大埔区| 义马市| 陵水| 庆云县| 奉新县| 九寨沟县| 乾安县| 莆田市| 灌阳县| 栾城县| 柘荣县| 广昌县| 贵溪市| 崇明县|